周華斌是當代知名的戲劇史家,但他的學術目光并不限于戲劇戲曲學,所作研究涉及文學、藝術、繪畫、廣播、電視等領域,展示出寬闊的學術視野。2004年,他以戲劇元素為視角,提出了“大戲劇”觀念,指出如果從構成戲劇的四個要素——演員、觀眾、劇場(演出載體)和劇本——來考慮,那么以銀幕、熒屏為載體,以膠片、電子聲像為手段的電影、電視劇、廣播劇都可以納入戲劇范疇。這一觀念的提出,打破了單形態的戲劇、戲曲、電影、電視劇的門戶之見,為相關藝術形態的研究打開了更廣闊的學術視野。
古戲樓研究:開風氣之先河
中國傳統劇場的研究起步較晚。齊如山1929年曾撰寫《中國劇場》一文,被視為“我國最早有意識研究中國劇場的文章”;周貽白1936年出版 《中國劇場史》,成為系統研究中國戲劇演出場所的開創性專著;任半塘1958年出版《唐戲弄》,進一步論述了唐代戲場、明代勾欄等與戲劇相關的演出場所。此后,在較長的時間中,有影響的劇場研究著述幾近空白。
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周華斌結合歷史文獻,尋訪、踏勘京城內外的戲曲演出遺蹤,足跡幾乎遍及北京市區以及周邊各區縣的街道村巷、田間地頭甚至荒山古道。他陸續走訪了文化、文物部門的專家學者,以及野老村氓,對京城內外一百幾十處古戲樓和鄉村演劇場所進行了實地考察和繪圖,收集了大量原始資料。在完成《中國戲曲志·北京卷》劇場部分撰稿的同時,于1993年出版了專著《京都古戲樓》。這部著作以歷史分期為經,以宮廷苑囿戲樓、王府私宅戲臺、會館演劇戲所、酒樓及戲園、雜耍場館及鄉村廟宇戲臺為緯,對從唐代至明清時期“京都”的戲曲演出場所,進行了系統整理和論述。這本專著并非只是文獻資料的匯集,在進行翔實的資料收集的同時,周華斌以生動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向讀者介紹了古代演出場所的演變形態和古戲樓所處時代的文化背景、歷史沿革及鄉野戲俗,進行了關于“演出環境制約藝術特征”的深刻思考。該書在中外戲劇史研究領域影響廣泛,被認為在古代劇場研究中 “開了風氣之先”(李暢:《清代以來的北京劇場·前言》)。如今,隨著歲月的流逝,很多傳統戲樓已坍塌湮沒,戲樓上的題字彩繪被風雨剝蝕。周華斌當年對“古戲樓”的收集、尋訪,彰顯了其彌足珍貴的史料價值和文獻價值。
90年代末,學界對古代演劇場所和古戲臺的研究進入了相對繁榮階段,先后出版了《中國古代劇場史》(廖奔著)、《山西神廟劇場考》(馮俊杰著)、《中國神廟劇場》(車文明著)等著作,取得了可觀的成績。周華斌則進一步主持完成了《中國京劇大百科全書》的劇場分卷,主編出版 《中國劇場史論》、《中國劇場史資料總目》等專著,發表《中國古戲樓研究》、《鄉村廟宇戲臺》、《清代京都雜耍場館》等系列文章,推動了戲樓文化的學術進程。2009年,國家社科基金的藝術學“十五”規劃項目《中國古戲臺研究與保護》一書出版,周華斌執筆“中國古戲臺的歷史演變”章節,從“原始戲劇與山野場”、“早期戲劇的百戲場”、“戲曲的成熟及各種戲臺的形成”到“中國近代以來的戲臺和劇場”,將中國傳統演劇場所的演變整理為 “流動型→廣場型→廳堂型→劇場型”的歷史脈絡。又從觀演關系的角度,強調 “固定劇場與流動戲班”的辯證關系,認為:“勾欄劇場”意味著戲曲藝術地位的提高,“流動戲班”則體現了戲曲藝術的普及,二者互補,共同造就了中華戲曲的遍布朝野和根深葉茂。
周華斌對古代戲曲演出場所研究保持濃厚的興趣,每到一地,他都不辭勞苦,對傳統戲樓進行實地勘察。他獨辟蹊徑,闡釋了甲骨文和鐘鼎文中“戲”字的內涵,考證了前人未曾涉及的原始巖畫中的戲劇因子和少數民族偏遠地區遺存的山野祭祀場所及祭場形態。通過中國“戲”與宗教祭祀儀式的關系,與西方“寫實、仿真”的戲劇觀相比較,思考不同的戲劇觀帶來的舞臺與劇場形式的差異。
戲曲文物研究:上下而求索
“儺”,作為驅鬼逐疫、祈福迎祥的宗教性儀禮,泛見于古代經、史、子、集的各種文獻。周華斌是較早對“儺”儀和“儺”面具加以研究的學者之一。幾十年來,他追尋古儺和原始祭祀的遺蹤,足跡遍布貴州、云南、安徽、江蘇、湖南、河北、山西等省。其間,先后撰文《方相·饕餮考》、《巫儺面具與戲劇臉譜——兼論中國戲曲臉譜之發生》、《神頭鬼面——中國最早的臉譜造型》、《假面與臉譜》、《面具樂舞的淵源與流傳》等論文,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對古代儺儀的形制、面具及儺戲對中國戲劇的滲透關系,進行了考察論證。他糾正了學界流傳甚廣的“假面、臉譜出自北齊蘭陵王”的說法,認為,傳統戲曲中的臉譜 “與廣泛意義上源遠流長的儺面具造型有所關聯”,“與宮廷樂舞《蘭陵王》沒有直接聯系,更非發端于蘭陵王”。通過對不同歷史時期巫儺面具形制的考證,周華斌提出,原始社會莊嚴的驅邪祈福儀式,由于世俗娛樂化的需求,在民俗社火中更有了表演性質。巫儺的面具裝扮隨之有了戲劇道具的意義,并影響到戲曲裝扮,衍化出宋元時期的凈、丑臉譜。這一精辟的見解在儺文化與戲曲文化研究領域中表現為管錐式的深入,發前人之所未發。
1997年,周華斌撰文《中國當代儺文化研究》,對始于20世紀初的王國維、岑家梧、周貽白、任半塘等戲劇理論家關于“儺”的研究成果,以及新中國成立伊始國家文化部門對儺文化資料的收集整理等,作了回顧式梳理和總結。論文立足于前輩研究的基礎,高屋建瓴地對儺文化研究現狀進行了客觀評價和前瞻性思考,提出了新的學術思路:儺文化與節令民俗相關,涉及民俗戲劇、社火戲劇、宗教性儀式戲劇,可以進一步研究,以建立“具有鮮明特色的中國傳統戲劇甚至東方傳統戲劇的新的理論架構”。
2007年,《中國古代祭禮中的假面》一文成稿,這篇包容五萬字和近百幅圖片的論文,通過對史前文物中的人面巖畫,商周甲骨文、鐘鼎文中的象形文字,漢畫像石、畫像磚,唐宋鎮墓俑、民俗繪畫、平民墓葬中的文物,甚至明清器具圖案等繁雜的資料進行鉤沉、讀解、考辨。按文化淵源,將儺面具分為 “兇面”(兇相)、“善面”(文相)、“丑面”(俗相),追溯假面文化的意象性、符號性和裝飾性特征。文章站在民俗學和戲劇學的高度,建構了“從儺儀到祭祀戲劇”、“面具—假面—臉譜”的理論框架,可視為祭祀假面研究的集大成者。
周華斌自幼喜好美術,他的學術論文常常手繪圖例、圖文并舉。1986年,周華斌發表的《南宋〈燈戲圖〉說》,對其父周貽白先生留存的《燈戲圖》照片(原圖一直流傳在海外,近年才在香港拍賣會上出現)進行了細致的臨摹。通過對畫面上舞隊演員的簪花、諢裹、幞頭、羅帽、額子、錦衣繡袍、砌末道具等的詳密考證,確定其為南宋宮廷畫家朱玉所繪的元宵節假面舞隊表演,在戲曲史上有重要價值。該臨摹稿被多處引用,如《中國戲曲圖史》、《浙江戲曲志》等專著。
深厚的美術造詣與戲劇史學的積淀相結合,往往使周華斌在一些學術問題上“妙手偶得”。他對現存于美國的《百子雜劇圖》扇面畫、廣勝寺“忠都秀”戲曲壁畫、北京精忠廟喜神殿“十二音神圖”等美術資料所做的考釋,解決了諸多前人未曾涉及的學術問題。今年,周華斌將自己幾十年積累的畫稿和文字結集出版,這部包括400余幅速寫的《畫跡筆蹤》,分為“繪事拾遺”、“舞臺拾得”、“四方拾趣”三部分,生動地體現了他“吃文化雜糧,做快樂學問”的治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