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降,面對中國社會的嚴重危機,先覺者開始探求走出困境的未來之路,關于“中國”的想象與思考隨之產生。對民族國家問題的探索重構了中國人關于自我與世界秩序的想象,構筑了中國新文學最基本的現代性想象空間,是我們考察文學與現代性問題的重要維度。兒童文學以其獨特的觀照對象和表達方式,與成人文學一道,共同參與了中國新文學民族國家想象的文學表達和話語實踐。
兒童轉型的書寫與中國新生的建構相關聯
一直以來,困擾兒童文學理論界的一個難題是:如何界定、區別和融合兒童的自然性和社會性。五四時期提出的“兒童本位”,并非一味地標榜兒童的“童心”等自然屬性,切斷兒童與社會的關系,而是尊重兒童作為“人”的主體價值,在社會歷史的框架中考量其價值取向與精神指向。周作人、魯迅、葉圣陶等人將“兒童的發現”理解為“人的發現”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自覺地以“兒童”的本體訴求為起點,在兒童與成人的張力網絡中考察兒童的命運變遷與精神成長,建構起了兒童文學的現代傳統。“兒童”成為一個被建構的概念,以其為節點和方法,可勾聯出兒童與社會、歷史、國家等諸多方面的復雜關聯。
兒童的獨特性為五四兒童文學想象中國提供了條件。五四成人作家對兒童這一“弱性群體”的闡釋和書寫,承擔著兒童教育及文化啟蒙的使命,實際上包含了一種以兒童為杠桿、開掘主體價值的現代性實踐,創造了一個跨越舊時代、向著新的話語關系邁進的想象空間。成人作家將國家“種性”和“族性”的提升寄希望于兒童弱者身份的現代變革。基于此,兒童“可塑”的精神品格拒絕社會對其“弱性群體”的套話定性,兒童轉型的書寫與中國新生的建構有機地聯接起來。
契合五四文學的時代主潮
大體而言,五四兒童文學之所以能參與對現代中國的想象,其原因有三。一是在五四文化語境中,兒童文學自覺承載著“立國”與“立人”的特殊使命,“立國”與“立人”的融合體現了民族國家主體與兒童主體的雙重創造。二是五四兒童文學的話語實踐與五四文化思潮、中國新文學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兒童文學創作契合了五四文學的時代主潮,許多五四兒童文學作家同時也是成人文學的創作者,他們很難用兩種標準、立場區別兒童文學與成人文學。這種混雜性使得五四兒童文學銘刻了濃厚的時代話語印記。三是五四兒童文學作品的接受者和闡釋者首先是成人,而非兒童。由“成人寫給兒童看”的文學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兒童的社會性,兒童充當了成人想象中國的重要符碼,成人啟蒙者不可避免地要對兒童進行一定程度的教化、啟蒙,讓兒童意識到自己作為現代人之于社會、國家的主體價值。
基于此,在五四文化語境中,“兒童的文學”與“兒童視角的文學”混雜難辨,不過這種泛化的兒童鏡像卻有利于現代知識分子審思現代中國,進而確立自我的主體認同。他們從兒童的身體、心理、觀念、人格、言說等因素想象中國,營構了“道德中國”與“未來中國”兩個具有現代意義的形象學體系。前者主要是傳統道德主導的中國形象,制約著兒童主體的文化判斷和價值取向。后者則更多的是從兒童自身的精神品質建構一種可以預見的可能性的國家形象。兩種中國形象既彼此對立又相互參照,深刻地呈現了五四中國的豐富圖景,也充分彰顯了五四兒童文學建構自我主體性想象的思維形態和實踐理路。
隱喻未來的新兒童在五四時期依然缺席
在中國形象的塑造中,五四作家找到了身體與國家相互隱喻的契合點,以此探究中國機體的病源。兒童形象與中國形象的內在關聯主要通過兩組隱喻系統完成:一是柔弱的兒童隱喻 “疾病中國”;二是失語的兒童隱喻“無聲中國”。兒童身體的柔弱表征折射了五四時期中國的社會問題,其中文化空間充當了判定兒童價值的場域。“兒童”與“成人”的對立則構成了中國社會結構中最基本的關系模式,二者不同話語體系的對峙與沖突突顯了中國社會分層的文化特質。五四兒童文學先驅既發現了那些被空間吞噬的“弱性兒童”,又試圖發掘那些對抗空間的“強力兒童”。然而,他們也清醒地意識到,在五四時期,隱喻未來的新兒童依然缺席。
除了空間層面的反觀外,五四知識分子還從時間維度考量兒童。兒童的成長即是其走向社會與尋找自我的雙重建構。五四兒童文學作家將兒童的社會化過程書寫成“反成長”的時間軌跡,主要表現為:一方面,兒童對傳統觀念的依賴,與其作為未來新人的價值相悖反;另一方面,對兒童之將來的期許,脫離了當前現實的土壤。五四兒童文學揭示了社會傳統的強大及惰性,也意味著“新人想象”這一話語實踐不可能脫離中國社會的倫理基礎,這充分彰明了五四兒童文學內蘊的現實主義立場和精神指向。
由于增添了想象中國的話語實踐,五四兒童文學的理論體系、精神指向更切近五四時期中國的社會、歷史與人生。兒童文學不再游離于社會之外,而是成為反映和觀照中國的一面鏡子。兒童與成人所組成的關系模式為兒童文學提供了張力結構,但二者逐漸由沖突轉向融通,最終統一于“想象中國”這一宏大敘事。然而,在這一話語體系中,作為兒童文學生產者的成人將兒童視為表述其思想觀念的工具,打破了兒童與成人本該擁有的張力平衡,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五四兒童文學的藝術傳達。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五四兒童文學的中國想象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