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行百里者半九十,協同創新中心培育、申報不易,要建成世界一流的學術高地、國家智庫和人才培養重鎮,則需要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逄錦聚說。 經多輪專家評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協同創新中心日前進入國家第二批“2011計劃”公示名單, 成為全國首家以經濟建設為主攻方向并進入公示的協同創新中心。記者向中心主任逄錦聚教授(見圖。資料照片)表示祝賀時,不見他有絲毫輕松……
平和、睿智、遠慮、持重,初見逄錦聚,學者風范讓人頓生敬意。
逄錦聚,南開大學講席教授,1947年出生,做過工人、農民,恢復高考后讀大學,其后考取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攻讀經濟學研究生,1984年畢業留校任教,長期從事經濟學教學和研究工作,2006年被授予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榮譽稱號,2008年被聘為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
“一部好的教材,讓人終生受益,會影響一代甚至幾代人”
在南開大學30多年,逄錦聚一直沒有離開教學和科研崗位。由他指導的博士生達50余人之多,畢業后大多成為國家棟梁。他培養學生強調德才兼備,并身體力行教學生“做人做事做學問”。
逄錦聚對教材建設情有獨鐘,認為教材是教學之本,“一部好的教材,讓人終生受益,會影響一代甚至幾代人。”上世紀80年代末,他參與由谷書堂教授主持的全國財經類專業研究生教材《社會主義經濟學通論》的編寫,2000年開始作為第一主編主持編寫《政治經濟學》。該教材已發行五版,為全國財經類本科專業采用,2005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2004年,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逄錦聚被聘為首席專家,主持編寫全國大學生思政課教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此后,他花了3年時間,閱讀文獻、專題研究,與編書組成員一起,從提綱到成稿修改30余次。
在逄錦聚看來,好教材標準至少有三個:一要反映時代和實踐發展的最新進展;二要反映理論發展的最新成果;三是要概念準確、結構合理、邏輯嚴密、表述規范,符合教學的基本規律要求。他認為,一本好教材要定期修訂而不能一成不變,應該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僵化的。
擔任咨詢委員后,逄錦聚已不再局限于自編教材。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建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凝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和教材體系。咨詢委員會聚集了學養深厚、德高望重的多學科專家,逄錦聚是唯一的京外委員。從教材提綱擬定到書稿撰寫,需要他一次次仔細審議,高峰時審議會一個月要召開一到兩次。每逢審議會召開,逄錦聚清晨5點便從天津動身趕赴北京,一天會議結束,又匆匆返回,到家時往往已近深夜。
參加審議對逄錦聚而言,既是履行責任,又是學習機會。在審議過程中,他認真聽取別人意見,誠懇提出建議。為準備審議會發言,他要閱讀幾十萬字教材初稿,又要查閱有關經典著作和相關資料。
苦是苦了點,但他很欣慰,“這幾年讀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比此前幾十年讀得都要多。”逄錦聚說。
“經濟學家不是算命先生,不是萬能的”
逄錦聚幾十年研究的主要領域,是政治經濟學特別是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改革發展實踐。2004年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獨立設置后,他又加強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并把對這兩個學科的研究結合起來,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逄錦聚主張,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不僅要把握其基本理論基本觀點以及基本方法,還要堅定為人民群眾服務的立場。他常與學生共勉:馬克思主義立場就是人民大眾的立場,經濟學工作者應當代表廣大人民大眾的利益。
重視調查研究、問題導向和向實踐學習,是逄錦聚對自己的硬要求。不管怎么忙,他每年都堅持到實踐中調查,向實踐學習。正是這樣持之以恒的堅持,使得他能夠準確發現重大課題并進行前瞻性研究,提出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的觀點和政策建議。2001年,在對京津經濟調查的基礎上,他撰寫了“京津經濟一體化”研究報告,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議,其中關于京津經濟統一規劃、產業結構調整互補、加快京津間快速鐵路和高速公路建設等建議已大多付諸實施,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對于經濟學和經濟學家的社會責任,逄錦聚認為,在經濟改革和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各種類型的經濟學家大量涌現并活躍在多個舞臺。這一方面反映了經濟社會發展對經濟學知識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經濟學家“泛濫”和“貶值”的問題。
“經濟學家不是算命先生,不是萬能的。”逄錦聚認為,相對于豐富的實踐,任何人對復雜經濟社會的認知只是非常有限的一部分,任何經濟學家都應當向實踐學習,向人民大眾學習。在經濟學知識炙手可熱的今天,經濟學者針對現實社會中的一些復雜經濟問題的言論,一定要持之有據,講求科學,而決不可為迎合某種需要而信口一說。否則可能誤導民眾、誤導社會、誤導輿論,這有悖于人民和社會對經濟學家的期望。
“年齡可以老,為民為國盡力的心不能老”
主持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評議組、教育部全國高校經濟學教學指導委員會等學術機構的工作,參與全國哲學社會科學的規劃和項目評審,在南開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指導博士生,做調研,寫文章……逄錦聚2006年從南開大學副校長崗位退下后,參加的學術性社會活動更多了,用于休息的時間反而更少了。
“作為學者,就是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年齡可以老,但追求真理的心不能老,為民為國盡力的心不能老。”逄錦聚說。
其實,對于逄錦聚這樣的知識分子來說,“退而不休”已是常態。他們“欣于所遇”而“不知老之將至”,別無他求,只求將全部的心血與精力傾注于酷愛的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
盡管可能因此而犧牲了休息時間,甚至影響了身體健康,但逄錦聚無悔:“經濟學是經世濟民之學。我沒有任何理由不把畢生的精力獻給經濟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我的志向在此,追求在此,樂趣也在于此。”
《 人民日報 》( 2014年09月09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