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20多個采錄筆記本、200多萬字原始資料、150多篇論文、30多部著作……這些數字記錄的是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黃任遠一步步走過的學術足跡。從江南水鄉來到白山黑水,45年一轉眼,當年的翩翩青年如今已滿頭華發,搶救、保護和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伊瑪堪”成為黃任遠一生的學術事業。
從錢塘江到黑龍江:江南知青落戶北國赫哲漁村
1969年3月,從杭州一中畢業的黃任遠(原名黃順運)在《杭州日報》上發表了一首《懷揣寶書去邊陲》的詩,隨后就和千余名知青登上了北去的火車。整整四天四夜后,來到位于北國邊陲的黑龍江省同江縣農村落戶,當起了農民。
同江,是松花江注入黑龍江的地方,這里自古就是赫哲人的故鄉。赫哲族人口較少,在白山黑水間以漁獵為生,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豐富的民族!耙连斂啊笔呛照苋藗鞒唤^、聞名中外的英雄史詩。隨著現代生活方式步入赫哲漁村,50歲以下的赫哲人幾乎不會講赫哲語,會唱伊瑪堪的更屈指可數,因此,搶救赫哲族民族文化成了緊迫任務。
黃任遠起初聽不懂赫哲語,為了與赫哲老人交流,他開始下硬功夫學習,一有空就反復背誦,念念有詞,“莫日根是英雄,闊力是神鷹,圣開列伊爾嘎是迎春花,阿瑪是父親,那尼敖是民族自稱……”不到半年,黃任遠就記錄了三四千個赫哲語單詞,還編成一本自用的赫哲語口語詞典。
那時,黃任遠經常到赫哲老人家里訪問,采錄他們口述的伊瑪堪、神話、傳說、故事、民歌等。隨著對赫哲文化了解的深入,他開始把這些采錄內容寄至各地報刊發表。
就這樣,黃任遠結識了赫哲族的著名伊瑪堪歌手吳連貴、吳進才、尤樹林、尤金良、葛德勝等,在民族文化魅力的吸引下,一個地地道道的江南青年,與赫哲族老歌手們成了忘年交,并從此和赫哲文化一輩子結緣。
從知識青年到宣傳干部:奉獻青春采錄伊瑪堪
1975年10月,黃任遠調到佳木斯市人民廣播電臺當記者,不久后擔任同江縣廣播站副站長,后來又擔任中共同江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在黨的宣傳崗位工作的十余年里,他完成宣傳工作之外的精力都用在搶救民族文化遺產工作上。
十余年里,他采錄了吳進才唱的《尤虎莫日根》、《阿格弟莫日根》,吳連貴唱的《木竹林莫日根》、《木都力莫日根》等,尤樹林唱的《馬爾托莫日根》、《射日莫日根》等,尤金良唱的《希特莫日根》、《坎特莫日根》等,葛德勝唱的《香叟莫日根》、《吳胡薩莫日根》等。這些記錄都是珍貴的一手資料,后來陸續整理發表在《伊瑪堪》、《黑龍江伊瑪堪》、《赫哲絕唱:中國伊瑪堪》、《伊瑪堪集成》等著作中。
從采錄者到研究者:搶救伊瑪堪成為畢生學術事業
黃任遠在民間文學采錄上取得的成績使他的人生出現了重大轉折。1987年5月,他調到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專門從事學術研究工作。
27年來,黃任遠發表的專著、合著、編著達3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150余篇,主要代表作有 《赫哲族文學》、《通古斯—滿語族神話研究》、《赫哲那乃阿伊努原始宗教研究》等。其著作曾榮獲“中華優秀出版物獎”、“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銀獎”等,多部作品被譯成英語、韓語、日語等。他也應邀赴俄羅斯、日本、韓國進行學術訪問,向國外學界介紹中國學界對于伊瑪堪的采集和研究成果。
黃任遠2007年3月退休后,在伊瑪堪研究之路上“退而不休”,老驥伏櫪。在哈爾濱拜訪黃任遠時,他告訴記者,最近將有三部學術著作《伊瑪堪研究史》、《伊瑪堪歌手吳連貴研究報告》和《伊瑪堪與赫哲人田野調查》陸續出版。
45年來,黃任遠不忘“笫二故鄉”,常去赫哲鄉村訪問調查,給上級有關部門寫建議,他撰寫的建議《搶救少數民族文化遺產迫在眉捷》、《關于搶救民族文化遺產的回望和建議》、《關于保護伊瑪堪文化遺產的建議》等,受到各級政府重視,為伊瑪堪等赫哲族文化遺產保護起到了積極作用。
“有位哲人講過,‘珍惜歷史遺產,肯對歷史負責的人才會被歷史所珍視;尊重人類文化,推進文明進步的人才會為人類所敬重’,我把弘揚民族文化,把研究和傳承赫哲族伊瑪堪作為我畢生的學術事業!秉S任遠說。(本報記者 曾江 郝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