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插柳之恩終難忘

    ——緬懷著名民族考古學家汪寧生

    木基元2014年08月12日08:45

    汪先生主張在充分掌握歷史文獻、考古學、民族學資料基礎上大膽進行科學研究,并將“務陳言之盡去,乃他人所未發”作為座右銘。

    2014年2月1日,著名民族考古學家汪寧生先生長辭人世。聞此噩耗,我不禁潸然淚下。1979年我考入云南民族學院,有幸得恩師耳提面命,引導我進入了云南考古的民族文化學學科領域。30余年來,師生情緣不斷,承賜新作解疑釋惑,在病榻上還諄諄教誨我,汪先生以淵博學識和高尚品行書寫了人師風范。

    記得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汪寧生是國際考古學界的知名學者,云南20世紀學術的杰出代表之一。

    《云南考古》伴我三十載

    1980年秋,我就讀云南民族學院歷史系二年級時,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汪先生的《云南考古》。不久系里便開設了云南考古專題課程,邀請了汪寧生、李昆聲、張增祺、王大道等校內外專家為我們上課,我用攢下的助學金購買了精裝本《云南考古》。考古學是根據實物遺存研究人類的科學。以田野發掘為標志的現代意義上的考古學,在云南肇始于20世紀40年代,1939—1940年,吳金鼎、曾昭燏在洱海周圍作過考古調查和發掘。新中國成立以后,云南考古工作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170萬年前元謀人的發現,證明了云南是中國乃至世界人類的發祥地之一,徹底推翻了蠻荒之地的歷史偏見。其后,新石器、青銅器、鐵器各時代文物更是層出不窮,星羅棋布。汪寧生教授的這本著作,對新中國成立以來云南考古30年作了完整的研究和總結,令國內外學術界為之矚目。

    三年后,我畢業分配到新組建的麗江地區文物管理所,繼續懷揣汪先生的這本《云南考古》走上了云南文物考古的跋涉之路。十余年篳路藍縷,我們在麗江金沙江河谷發現了西漢時期的石棺墓和青銅文化遺物,發現了東漢時期的蜀郡鐵鍤,其后在永勝金官壩子里發現春秋末期的萬家壩型銅鼓,繼而在金沙江邊發現了大面積的巖畫。所有這些考古新材料的認定及深入研究,無不是對照著《云南考古》仔細辨認、反復研究而得出的科學結論。在先生的專著上,我畫滿了讀書時留下的各種記號與標識。1992年,由于各地文物工作的普遍開展及大批新材料的問世,極大地豐富了云南考古文化的內涵,汪先生對專著進行了增補再版,增加了1979—1990年云南考古的新發現專章及16個圖版,我調查所得的一些材料也被先生收入該書中。

    1993年底,我離開麗江到省城,繼續從事我心儀的文博工作。獲先生耳提面命的機會更多了,先生關于南詔幾個古城址調查等一系列精辟論點,對我從事名城保護等專題的深入研究起了重要作用,先生的 《云南考古》更是隨時置于案頭。

    開創民族考古學 發他人所未發

    學界素有“南汪(寧生)北宋(兆麟)”之稱,汪先生是中國民族考古學這一邊緣學科的建立者之一。

    1961年10月至11月,汪先生首次考察麗江,對滇西北地區的民族文化作了認真的調查研究,拜訪了周霖、和芳、桑文浩、吳積仁等納西族學者,對福國寺、玉峰寺、文峰寺等進行了實地尋訪,對納西族的羊骨卜、東巴儀禮中所使用的木牌畫、納西族二牛三人農耕法等學術問題收集了重要的第一手資料,并依據相關資料進行了深入的比較研究。其后,在他不斷推出的學術成果中,納西文化的元素占了較大的分量,如 《滇西北地區的幾個喇嘛寺》、《納西族源于羌人之新證》、《東巴教和東巴文化》、《永勝彝族他魯人的原始婚姻形態》、《從文物考古材料看滇藏關系》、《彝族和納西族的羊骨卜》等。

    《納西族源于羌人之新證》是汪先生將民族學與考古學結合研究,獨創民族考古學學科的一篇奠基性學術論文。1905—1908年,斯坦因在敦煌漢代烽燧遺址首次發現大量簡牘,常有一種繪有人面的木牌,對其用途學術界一直無合理的解釋。其后在居延漢代遺址也有大量出土,人面木牌僅見西北地區,他處未曾見過,而作為同類之物卻保存在納西族中。1961年,汪先生在麗江納西族地區調查時發現,東巴在舉行禳解儀式、祭祀龍神儀式時所用木牌與烽燧遺址如出一轍。由此,根據語言學、民族學等資料進行分析旁證,指出人面木牌及有關習俗或是羌人南遷所帶來。進而指出,中國西北地區出土之人面木牌應和納西族儀式用木牌一樣,是在祭祀時插在地上作祭祀用的,其上所繪人面形,即代表祭祀之對象。該文落墨文字不多,卻充分地占有了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資料,穿越了兩千余年的時空隧道,具有深厚的學理,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結論。

    在《從文物考古材料看滇藏關系》一文中,汪先生指出,云南和西藏同處中國西南邊陲,地理上相互接壤;云南操藏緬語的民族和藏族有共同的淵源,滇西北地區也有藏族集中分布。從傳世文物和考古資料,也可梳理出清晰的滇藏關系:西藏雅魯藏布江流域及昌都地區和云南滇西北地區,早在新石器時代在文化上已有某些共同性;公元7世紀初到8世紀中葉,吐蕃、南詔先繼興起并有密切交往,此后滇藏一直保持著頻繁的經濟文化聯系;在宗教、藝術諸方面,藏族對云南納西、普米、怒、白等民族產生一定影響;云南少數民族對藏族也有影響,明代納西族木氏土司統治勢力遠達滇川藏區,刊刻大藏經送拉薩大昭寺擴大文化交流。且云南茶葉的傳入,使西藏人民的生活發生了極大變化,西藏歷來是祖國版圖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他以文物考古的獨特視域,較早關注滇藏關系,對維護祖國版圖的完整及民族團結作出學術貢獻。

    融匯民族學與人類學 大膽創新

    在 《永勝彝族他魯人的原始婚姻形態》一文中,汪先生向我們展示和復原了一個研究原始婚姻形態的重要實例。他采用譜系法調查了他魯10個自然村307戶的家庭婚姻史,一直追溯到三代為止。汪先生在調查報告中指出,他魯人的婚姻關系有兩種,一種是非正式的,一種是正式的。非正式婚姻關系稱為“尼查馬”,締結這種關系的男方稱“查波”,女子稱為“查馬”;正式婚姻關系叫“尼木勒”,男方稱“抄波”,女子稱為“抄母”,多是自愿結合,除了請“錄錫”(巫師)進行羊骨卜外,婚姻結合和離異都比較隨意,因而使他魯人家庭具有極不穩定性質,且形成父系母系交錯存在,構成了他魯人婚姻家庭的基本特征,并表現為男女平等,共同負擔生產勞動,不論是父系或母系家庭,財產均傳子,但對終身不正式結婚、離婚或夫死的女兒,有負責贍養的義務。汪先生還指出,作為歷史的陳跡,他魯人的原始婚姻為研究人類歷史增添了一份比較材料,這是他魯人對人類學和民族學作出的一份重要貢獻。

    汪先生主張在充分掌握歷史文獻、考古學、民族學資料基礎上大膽進行科學研究,并將“務陳言之盡去,乃他人所未發”作為座右銘。他曾在日記中寫道:“學無止境。稍一偷懶,疏于查考,便會出錯”,并自警。

    30多年來,我始終得到汪先生無微不至的關懷。先生每出新著,都不吝賜贈學生一冊。我便如饑似渴地閱讀消化,每每都有良好收獲。汪先生幾次搬家,客廳里一直懸掛著導師顧頡剛先生所書的 《荀子·勸學》:“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先生說,這段話寓有深意,希望我們研究任何學問都要注意方法。只要能找到正確的治學方法,大家都可以做出成績來。

    我常懊惱天資愚鈍,自省未能深入領悟先生的教誨,寫了以上這些文字,謹此表達對恩師的緬懷之情。

    (責編:趙晶)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66久这里精品99|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久久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精品日韩亚洲AV无码| 老色鬼在线精品视频|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九九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亚洲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三级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AV天堂| 国产A三级久久精品| 67194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区免费|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 久久久99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9999久久久久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色欲| 内射一区二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一色屋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一二三区入口| 国产亚洲精品2021自在线| 久久精品女人毛片国产|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日本精品VIDEOSSE×少妇|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页| 亚洲国产精品丝袜在线观看| 蜜国产精品jk白丝AV网站| 日韩精品中文乱码在线观看|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ⅴ香蕉|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18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