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進不惑之年的范鐵權,現擔任河北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河北省歷史學會副會長、河北省科技史學會副會長等職,在這些“頭銜”中,他最喜歡的依然是“教師”這個稱謂!白鳛橐幻處,尤其是一名研究歷史、教授歷史的教師,能在文化傳承中發揮作用,我一直引以為榮!狈惰F權這樣告訴記者。
選小角度 探大問題
當初被高中歷史老師的生動講授所吸引,范鐵權萌生了學習歷史的念頭。沒想到,歷史竟成了他的終身事業。
浸潤在河北師范大學歷史學的學術傳統中,范鐵權開拓了視野,最初的興趣逐漸變為恒久的熱情。在河北大學攻讀研究生期間,得益于導師指導,他開始觸及曾國藩、李鴻章等晚清人物研究,由此對走出國門的晚清知識分子群體給予關注。在范鐵權看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對話和矛盾,在他們身上體現得頗為鮮明。
相比耳熟能詳的晚清政治人物,學術界對這一時期的如曾紀澤、丁日昌、胡明復、張德彝等人物的研究相對薄弱。但是,“從史學研究角度講,這批‘走向世界’的人物,其經歷、著述體現出跨越時代、跨越文明的因素,具有重要研究價值,”范鐵權強調,“更重要的是,這群志在學習西方以改造祖國的知識分子,所表現出的愛國主義情懷尤為令人感佩!背鲇谶@種考慮,范鐵權選擇晚清人物作為研究方向,先后對上述人物的社會活動經歷和著述進行研究。
范鐵權稱:“通過晚清留學知識分子的視角,審視中西文化的優長劣短及其關系,對我來說別具一番魅力,而且這類研究在當代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以晚清人物研究為基礎,范鐵權還研究了留學知識分子創辦的社團。作為近代中國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深遠的綜合性科學社團,中國科學社吸引了范鐵權的注意。在專著《體制與觀念的現代轉型——中國科學社與中國的科學文化》中,范鐵權分析了中國科學社的興衰歷史,并深入至中國科學體制化發展這一議題,豐富了近代科技史研究。
廣搜史料 革新理念
“對于史料搜集,有必要將文學、藝術、口述歷史和檔案資料、日記等傳統史料相結合,真正做到跨學科研究!狈惰F權認為,要突破歷史學科的窠臼,廣納史料,將歷史學與人類學、社會學等相結合,形成跨學科交叉研究。
在研究中國科學社的過程中,他將社會組織、管理學融入歷史研究,對中國科學社的組織架構、運營方式、生存環境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總結了這一民間社團生存發展的經驗和最終陷入停頓的教訓。
同樣的歷史,在不同的研究者看來,意義可能有所不同。現今的歷史學者需要集百家之長,吸收他人智力成果。在范鐵權看來,國外歷史研究成果具有兩方面意義,“首先是海外研究者所持的‘他者’視角,其次是新穎的研究理念、選題角度、理論框架和研究范式,這些都值得我們借鑒”。
當然,國外理論方法的引入也帶來一些問題。譬如,如何選用合適的理論方法,既能跟上學術前沿,又能立足本土實踐,這是范鐵權反復思索的問題。“一些學者對國外研究的借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中國傳統歷史典籍的忽視。”范鐵權說。在他看來,某種程度上,晚清留學知識分子恰能避免這一點:由于對自身文化的熟知,他們在借鑒西方文化知識的同時,也能對其進行本土化改造和移用。
立足史學 傳承文化
史學是聯系古今的紐帶。“土地將我們與彼此、與自然萬物聯系在一起。她承載著歷史的變遷,見證人類薪火相傳。我時常感到,我們腳下的土地也曾是前人踏足過的,我輩可借助歷史研究與前人心靈交匯!狈惰F權告訴記者。
對于自己從事的歷史研究,范鐵權既有熱情的堅守,也不乏冷靜的反思。他表示,“歷史研究往往不是那么立竿見影,研究成果也難說具有直接應用價值。因此,歷史學如今難以成為經濟學那樣的熱門學科;或許正因為不熱門,它才具有不隨社會變遷而磨滅的永恒價值!
“在現代社會,史學所發揮的功用,最主要的是文化傳承功能。人類忘卻自己的歷史便是數典忘祖!狈惰F權強調。
對于未來,范鐵權自然有所期許。他認為,隨著海內外、史學內外大量研究成果與理念的涌現,舊史料開始展現新內涵,新史料也促進史學觀點的更新!袄硐氲臍v史研究,都是既注重原始資料的爬梳、解讀,也注意借鑒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論。”范鐵權說,無論研究理念與方法如何更新,歷史研究的最終目標始終是盡可能地還原原貌、探尋規律、以史為鑒。(本報記者 張春海通訊員 褚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