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創新不僅需要問題意識,而且需要有對問題做學術深度穿透的方法論自覺。研究范式是哲學思維方式的集中體現,也是穿透問題、推動創新的最銳利思維工具。
研究范式的相繼出場是理論創新方法論自覺的產物。問題意識要轉化為理論創新,需要有研究路徑、方法和范式的創新轉換。30多年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的一大亮點,就是學界相繼形成了多種研究范式,每一種研究范式都有自己的獨特視角、內在規制和創新功能,也同樣具有一些各自的局限。例如,原理研究與教科書改革范式在強調以新的實踐推動原理教科書改革的同時,囿于教科書體系的僵化教條的局限;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以“史”出“論”,在闡釋思想出場的歷史性的同時,忽略了真實歷史語境與思想出場的內在關系;文本文獻解讀范式用深度耕犁經典文獻方式“回到馬克思”原初語境,進而打破教科書“非法引證”的窠臼,但沒有解讀者的前理解(理解的必要前提和條件)視域,就不可能有本真的解讀;對話創新范式旨在通過與西方當代思潮對話方式重新激活馬克思的思想,使之“當代在場”,但對話如果失去時代實踐這一底板標準,就會淪為話語嬉戲;反思的問題學范式主張直接聚焦重大現實問題本身,但如果沒有哲學前理解批判,反思很容易“短路”。
各種范式在多元路徑下的創新,推動著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繁榮發展,共同構成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學術創新的前沿圖景。然而,所有上述范式都僅僅是在實踐的或哲學思想單向度層次上的在場,學術研究的規制和創新理論的功能都成為自己的規定性。如何將當年馬克思到當代馬克思主義創新發展的過程真正表達為一種與時俱進的邏輯,呼喚“出場學”范式的出場。
系統梳理研究范式發展脈絡的多樣性是必要的,但各種范式的重要程度決不是等價的。單一范式推動創新總是具有局限性。我們不能在各種研究范式之間制造不應有的學術壁壘,更不能相互否定。其實,無論哪一種研究范式,都可以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時代視域。這些研究的多元路徑和視域不僅不是相互隔膜或者排斥的,甚至恰恰相反,是互為條件和相互補充的。沒有一種研究范式的深入,就難以推動另一種研究范式的發展。問題在于,所有研究路徑和范式之間應當構成協同創新的體系,這是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其作用機制就好比無影燈——無影燈之所以無影,就在于它的光束來自不同角度。以范式為基礎的每一個時代的協同體系,就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的理論圖譜。
(作者任平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學術史研究”首席專家、江蘇師范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