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時期黨的工作作風與群眾關系研究”首席專家、中共上海市委黨校教授
歷史觀是指人們對歷史及其發展的根本看法,是人的世界觀、價值觀的組成部分。對政黨而言,歷史觀是政黨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與群眾觀的立場、觀點與方法,中國共產黨在理論、實踐與價值取向上的先進性,人類認識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性,以及歷史本身的特點等,共同決定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觀至少應該秉承以下幾個方面的理論品格。
堅持歷史性、現實性與未來性相統一
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觀,必須立足現實、關注現實問題。法國歷史學家布洛赫曾說過:“在歷史學家審閱的所有畫面中,只有最后一幅才是清晰可辨的。為了重構已消逝的景象,他就應該從已知的景象著手,由今及古地伸出掘土機的鏟子。”必須尊重歷史,不能割斷歷史,既要尊重1840年以來的近代中國歷史,更要尊重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與改革開放的發展歷程。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要以史為鑒,不可數典忘祖,因為一個數典忘祖的人,一定會為后人所“背叛”;一個背叛歷史的民族,必然會成為虛無縹緲、散沙一盤的民族。同時,必須面向未來,不能因循守舊,要以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與價值標準來審視現實、展望未來、引領未來,從而實現黨的歷史觀之歷史性、現實性與未來性的統一。
堅持整體性、連貫性與長遠性相統一
歷史本身具有整體性、連貫性與長遠性,但也存在著無數偶然的、相互沖突的例證與復雜的表象。一些偶然的實例,孤立地看可能是合理的;但從整體上看,卻可能是“好心辦壞事”、缺乏歷史進步性。一些事例與現象,也許表面看來很殘酷、不符合當代的價值判斷,但在特定的年代卻有其必然性、合理性。要做到整體性、連貫性與長遠性相統一,就必須克服以偏概全、孤立地、靜止地看問題;更不能違背常理、顛倒事實、無中生有。對此,列寧曾經深刻指出:“在社會現象領域,沒有哪種方法比胡亂抽出一些個別事實和玩弄實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腳的了!绻麖氖聦嵉恼w上、從它們的聯系中去掌握事實,那么,事實不僅是‘頑強的東西’,而且是絕對確鑿的證據。如果不是從整體上、不是從聯系中去掌握事實,如果事實是零碎的和隨意挑出來的,那么,它們就只能是一種兒戲,或者連兒戲都不如。”因此,一個強大的、有說服力的歷史觀,必須緊緊把握歷史發展主線,能夠突破表象、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具有整體性、連貫性與長遠性相統一的特點。
堅持黨性、人民性與民族性相統一
1935年12月,在瓦窯堡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中央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瑫r中國共產黨又是全民族的先鋒隊”。新時期,十六大對黨的性質作出新概括,強調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一新概括深刻揭示了中國共產黨具有先進性、人民性、民族性相統一的本質特點,其實踐活動也必然具有先進性、人民性、民族性相統一的特點。因為存在決定觀念,黨的歷史觀必然要以為人民服務的實踐為基礎,必然要堅持和體現黨性、人民性與民族性的統一。
堅持繼承性、進步性與發展性相統一
這一點,與“歷史性、現實性與未來性相統一”、“整體性、連貫性與長遠性相統一”等密切相關,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如何對待經典馬克思主義與當代馬克思主義,如何對待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何繼承與發展馬克思主義。有人認為,經典馬克思主義是當時的時代產物,距今已經150多年,已經不適應當下了;毛澤東執政理論是與計劃經濟時代相適應的,已經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了。更有甚者認為,經典馬克思主義是“勞動人民的革命理論”,毛澤東思想是“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理論”,今天和諧社會建設需要的是“和諧哲學”、“建設哲學”因此傳統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哲學”、“斗爭哲學”已經不符合和諧社會建設的時代要求了,需要對此進行拋棄,甚至批判。實際上,這是一種割裂歷史、割裂先后、割裂發展的極為有害的觀點。對我們黨而言,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不能丟,唯物史觀與群眾觀不能丟,這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基礎與立身之本。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我們需要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但傳統馬克思主義對舊社會的解釋力依然強大,其所揭露批判的現象依然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面鏡子,具有強大的警示作用。對此,我們必須理性地、客觀地看待,既要繼承馬克思主義,更要與時俱進地發展馬克思主義。
堅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及其方法論
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與群眾觀,建立強大的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觀,還必須堅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及其方法論。從政治立場與思想觀點看,歷史虛無主義否定歷史發展規律與歷史客觀性,習慣于主觀臆斷地解釋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習慣于用支流否定主流、用細節否定趨勢、用部分否定整體、用個別否定一般。同時,還需要警惕現實虛無主義與未來悲觀主義,避免將現實說得一無是處、對未來悲觀失望。實際上,歷史虛無主義、現實虛無主義、未來悲觀主義等,都會消解對民族復興的自信心,消解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與制度的自信心。在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同時,還必須克服歷史虛無主義的方法論。對此,西方思想家迪爾凱姆說得好:“要想超越事實,在事實之外去理解和指導事實,只能把事實看成是不合理的東西才行。如果事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那對科學和實踐來說就足夠了:因為對科學來說,這時沒有理由在事實的外部去探求其存在的理由了;因為對實踐來說,事實的有利價值就是其存在的理由之一!笨傊,研究中共黨史與中國近現代歷史,必須尊重中國國情、黨情與歷史,正確認識黨的歷史與現實,尊重其客觀性與現實性,把近現代中國歷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發展歷程作為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實來研究。否則,簡單套用西方的歷史分析框架來分析中共黨史,只能得出符合西方邏輯、西方價值判斷的歷史觀;將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理論及其方法”與“和諧社會理論及其方法”、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史”與“建設史”、黨的歷史與現實等人為地對立起來,只能得出不科學的結論。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與群眾觀,用適合中國國情、社會生態與歷史傳統的分析方法來研究中共黨史,才能建立起符合我國價值判斷的、強有力的歷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