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收入分配問題研究30多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趙人偉在治學的人生旅途中有很多深刻感悟。“數據加上實感,方能號準經濟跳動的脈搏” 。
讓收入分配問題研究走上實證道路
趙人偉童年因戰亂無法系統學習,考入北京大學經濟系后,他有幸接觸到馬寅初、陳岱孫、陳振漢、趙迺摶等著名經濟學家,如饑似渴地吸收經濟學知識。 粉碎“四人幫”后,在撥亂反正的大形勢下,經濟學領域掀起了關于“要不要按勞分配”、“按勞分配姓‘資’還是姓‘社’”問題的大討論。出于大學時培養的興趣,趙人偉也開始關注這方面的討論。
20世紀80年代初,趙人偉有機會接觸許多東歐改革的文獻。他漸漸發現,在當代經濟學研究中,實證分析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能不能把這種實證的方法引入收入分配領域的研究中來?”抱著這樣的想法,趙人偉嘗試對“傳統體制下工資和價格基本雙凍結,對不同代人所產生的不同效應”問題進行實證分析。1985年,他在《經濟研究》上發表《勞動者個人收入分配的若干變化趨勢》一文,以理論實證的方法,論證了“看似人人平等的工資凍結政策,實際上會在老中青三代人之間產生代際的或縱向的收入分配失衡”的結論。該文的發表在當時我國收入分配研究領域,無異于向實證分析方向邁出了大膽的一步。這一探索得到經濟學界同行的肯定,于1986年獲得第二屆“孫冶方經濟科學論文獎”。
小試牛刀后,趙人偉并未自滿止步。當他聽聞,有的西方經濟學家把東歐改革文獻中沒有數據支撐的實證研究批為“非實證”,才恍然大悟:“沒有數據支撐的實證,只能稱為‘理論實證’;有數據支撐的實證,即‘經驗實證’,才是真正的實證。”
于是,從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趙人偉的收入分配問題研究逐步走上經驗實證道路。他組建課題組,引進國外經濟學專家,召集大批中青年學者參與,開展大規模數據跟蹤調查。從1988年到2007年,趙人偉和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李實率領課題組開展了四次全國城鄉居民收入狀況大調查。這項調查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調查所得數據在國際上甚至被冠以一個專有名詞“Chips”(China Household Income Projects)。趙人偉和李實也因此獲得了第六屆“孫冶方經濟科學論文獎”。
“實感”是本土經濟學家的研究“利器”
“如此說來,在收入分配研究中,數據是最重要的?”在回答記者的這一問題時,趙人偉說:“數據固然重要,但對一個經濟學家來說,尤其是本土經濟學家,‘實感’也不可或缺,它是進行經濟問題研究的‘利器’。” 趙人偉坦言,曾有一些外國經濟學家拿著數據對中國收入分配問題分析得“頭頭是道”,但因對中國國情缺乏實際體察和感悟,得出的結論并不完全符合現實需求。最終,他們只能與中國經濟學家尋求合作。
比如國際上,許多經濟學家在探討收入差距變化的原因時,主要關注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的關系。但探討中國轉型期收入差距變化的原因,情況要比一般國際經驗復雜得多。趙人偉表示,“我國正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期;在經濟發展方面,又處于二元經濟向現代經濟的轉型期。”趙人偉據此將影響中國經濟轉型期收入差距變化的原因分為4大類、20個左右的因素,并對其作用一一進行分析。
“要對研究對象產生‘實感’,必須親自實地走訪,入戶調查。數據加上實感,方能號準經濟跳動的脈搏。”趙人偉在總結經驗時如是說。
注重學術研究中的代際合作
多年來,原本主攻經濟學基礎理論的趙人偉,對中國居民收入分配研究課題及其調查傾注了大量心血。他也深深體會到,對經濟問題的某個領域進行深入研究,要求研究人員具有較高和較全面的素養。他希望通過各類課題的開展,不僅能收集到長期連續的數據資料,還能培養出一批優秀的后繼研究者。
“這不是一個人乃至一代人能夠完成的事情,需要老中青聯合作戰,幾代人連續作戰。”趙人偉告訴記者,如今,課題組里有些年輕研究人員的水平已基本與國際接軌。“我們老一輩人有自己的局限,就該自覺地‘快速折舊’。”
趙人偉認為,應該注意學術研究中的代際合作和代際交替,著力培養青年一代,讓他們快速成長,這樣才能使我們的經濟學研究較快地趕上國際先進水平,較好地為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服務。
“中國的收入分配問題研究,將有望趕超國際水平。”趙人偉充滿期許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