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如近照。(資料圖片)
李君如,這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首席專家出生于上海。中等身材,面帶微笑,性格溫潤如玉,這是李君如給人的第一印象。但一聊起理論,他就立刻滔滔不絕,神采飛揚,說到興奮處還不時揮舞著雙手,物我兩忘。
“貼著中國社會的現實,展開理論思維的翅膀”是李君如做學問的基本原則。“這句話代表了我研究理論的一個特點,就是始終研究當下現實問題,用理論思維去透析問題,把握問題背后的規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雖甚少對人提及,但李君如“山水同樂,又仁又智;學思相兼,不罔不殆”的格言卻甚為流傳。“這16個字是我做人做事做學問的自勉。也有人說我喜歡游山玩水,不務正業,但我從不辯解。”事實上,他也很少有時間游山玩水。在他看來,做人要像高山那樣正直堅定,做學問要像流水那樣充滿智慧。他笑稱“自己做不到才叫自勉,能做到就是圣人了”。
中學時期,李君如就讀于上海著名的松江二中,并在這里度過了7年的美麗時光。在一篇情深意切的文章中,他這樣回憶母校:“松江二中,我的母校,讓我情絲綿綿、心潮涌動……”對于促使他與理論結緣的上海師范大學,他同樣心存感激,“今天我作為一名理論工作者,我的基礎理論正是在上海師大打下的”。
起初,他以研究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聞名于上海理論界,并因此被中宣部領導“相中”。從中宣部理論局副局長到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再到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不失學者本色,不忘學人本分。“從自己多年的體會來看,學術研究才是重要的。當官,組織上需要你做好它,那么你就認真負責地做好它。但本質上,你還是一個學者,學術研究是你的看家本領。”
李君如是個重情的人,“謙謙君子,待人以誠”是他為人處世的方式。老哲學家周抗和上海老市長汪道涵堪稱李君如的伯樂,與二位長者的交往使李君如受益匪淺,終生難忘。他還喜歡與老朋友茗談,并以白丁自居,笑言“談笑皆鴻儒,往來有白丁”。
近年來,李君如的研究從政治逐漸拓展到文化領域。“實現民族復興,光靠政治、經濟還不夠,還得靠文化,文化決定了人的素質,而價值觀正是文化中最具內核的東西。”他說,培育價值觀不能靠死記硬背,要把它變成自己內心的東西去踐行。(光明網記者 蔣正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