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大藏經總目提要》編纂”首席專家、復旦大學教授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釋、道鼎足而立,并稱“顯學”,經千百年流傳,為世人留下了無數的文獻資料。在古代,以儒家為首(兼及其他)的經典,被匯編為《四庫全書》等大叢書;道教的經典,被匯編為《道藏》;佛教的經典,被匯編為《大藏經》。其中,儒、道二家大叢書所收的,都是我國古代學者撰寫的著作;唯有《大藏經》,既收錄佛教發源地印度形成的大小乘經律論,也收錄佛教流布地中國撰出的各種體裁的佛教著作,總量之多,用“汗牛充棟”來形容也不為過,它既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大寶藏,也是整個人類文明的一大遺產。
佛經是從古印度翻譯過來的,使用的譯語為文言文。這些古文佛經,絕大多數既無標點,也無注釋,文句艱澀,義理幽深。尤其是佛教專門術語,既獨特,又繁異。凡此種種,都給閱讀和使用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這就需要一種分類細致而解說詳盡的佛學工具書,提供指導和幫助。1983年6月,我因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有感,發心以畢生之精力,撰寫一部集目錄、版本、提要、資料和考訂于一體的《大藏經總目提要》,為佛教文化的傳承做一項基礎性工作。自此以后,遂以《后漢書·虞詡傳》說的“志不求易,事不避難”為座右銘,獨立開展了此項艱難的學術工程,迄今已歷時31年。
《大藏經總目提要》不是某個版次的漢文《大藏經》的提要,而是綜括歷史上刊行的各個版次的漢文《大藏經》所收典籍而分類編制的提要。收錄的典籍包括《麗藏》、《宋藏》、《金藏》、《元藏》、《明藏》、《嘉興藏》、《清藏》、《頻伽藏》、《大正藏》、《新纂續藏經》等歷版《大藏經》,以及少數未編入藏或隸屬于其他語系《大藏經》(如巴利文、藏文《大藏經》)、具有特殊學術價值的佛經單行本。全書分為《經藏》、《律藏》、《論藏》、《文史藏》四大藏,各藏內部又按“部”、“門”、“品”、“類”(子類)、“附”逐級分類,以便檢索。
《大藏經總目提要》不是佛典簡短的解題或詞條式說明,而是佛典全方位的信息和內容精要細述。它對每一部典籍的解說,大致包括:經名、卷數、譯撰者、譯撰時間、著錄情況、主要版本、譯撰者事跡、序跋題記、篇章結構、內容大意、思想特點、資料來源和研究狀況等。此外,還有經典源流的敘述,不同文本的對勘,史實的辨正和補充等。與一般解題著作不同的是,《提要》采用“隨文作釋”的方式來解說佛典。其中,對內容大意的介紹,分為定義性概說和原文廣解兩部分。前者概括性地說明它的主要內容,后者依順原典的敘次,對各個篇章和層次分別予以詮釋。對于難讀難解的佛教術語,以及具有特定含義的概念和命題,盡量用通俗的語言加以闡釋,以利于學人理解原文;在用白話文講解原典的同時,擇要引證和輯錄重要的論述與史料,借此保存大量珍貴的原始資料。
《大藏經總目提要》的最初成果,是1992年11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佛典精解》。《佛典精解》是《大藏經》文史類典籍的解說,因此類典籍通貫佛學知識的各個領域,是研究佛教必讀的入門書,故最早撰出。《大藏經總目提要》全書的體例和寫法,也是在撰作此書的過程中,不斷摸索、改進、完善,最后確定下來的。《佛典精解》出版后,曾獲“1992—1993年度全國古籍優秀圖書二等獎”,被學術界和佛教界稱為“研究中國佛教的基本工具書”。此后,我又撰作出版了《大藏經總目提要·經藏》(小乘經部分,三冊)、《大藏經總目提要·文史藏》(在《佛典精解》的基礎上修訂增補而成,二冊)。2011年,《大藏經總目提要》被列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目前已完成《大藏經總目提要·律藏》(二冊)的撰作,正在撰寫《大藏經總目提要·論藏》(二冊)。將來,還要對已出的《經藏》作增補,補入大乘經。
以一人之力,要對《大藏經》一萬多卷經典做出解說,是一件極為艱難的事情。因為每一部古文佛經,至少要閱讀三遍以上,才能較為準確地領會其中的原意,對于艱深的原著或篇章,更是需要反復研讀,包括對勘同本異譯或同類文獻,方能究明其中的義蘊。此外,還要廣泛閱讀和借鑒古今中外的研究成果。所有這些,不是僅憑持之以恒的“定力”所能完成的,還需要不斷積累和補充的“慧力”。面對一大批塵封數百年,從來無人釋讀、連句讀也沒有的古本佛經,我也時而感到身心疲憊。但是,不管怎樣,只要天假吾年,我都會一直將此書寫下去。也期盼有志于佛學研究的年輕人,能像古代高僧所說的那樣,“誠心愛法,志愿益人”,“沉于道術,澹于名利”,紹續這項重要的古籍整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