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趙靜蓉因研究懷舊文化引起學界關注。她癡迷于文藝理論研究,36歲即獲得博士生導師資格。
學術啟蒙源于“踮起的腳尖”
趙靜蓉愛上文藝學研究的契機充滿了詩意。讀本科時,一位老教授在文藝概論的課堂上選讀了馮驥才的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當時老教授踮起腳尖,高高地舉起手,向學生描繪下雨天矮丈夫用力為自己的高妻子撐傘的情景。這一場景的強大想象力擊中了趙靜蓉,雖然當時只是一名大一的學生,但她還是很激動地寫了題為 《無形的空間和有形的空間》的長文,并從此愛上了文藝學。
做好研究應具備哪些條件呢?趙靜蓉對記者說,做學問首先一定要有獨立思考的精神,“在任何學科和專業的研究中,創新是最重要、最為可貴的,而獨立思考就是創新的前提”。此外,她還認為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學者必須學會交流。學術界流傳這樣一句話,“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交流后我們就有了兩個思想”。趙靜蓉非常認同學術交流的重要作用,她說,“只有加強與其他學者的交流溝通,信息共享,才有可能從中碰撞出有益的思想火花。”
發現“懷舊文化反映社會變化”
“懷舊研究達人”已經成為趙靜蓉的標簽,很多年輕人對她的研究成果反響熱烈。趙靜蓉說,拿“懷舊思想史”做文章,就是想改變人們一貫認為懷舊只是一種不言而喻的現象的看法。在她看來,懷舊和整個現代化進程密切相關,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等多方面問題,不單單是一種感性體驗或個體情緒。
趙靜蓉的懷舊研究從一篇解讀老照片的文章開始。之后,她發現懷舊其實已經成為一個社會事件或文化現象,在和導師討論溝通后,她最終確定了以“論現代性視域下的懷舊”為題來撰寫博士論文,并于2005年和2009年分別出版懷舊研究著作 《抵達生命的底色——老照片現象研究》和《懷舊:永恒的文化鄉愁》。
懷舊文化實際上也是現代文化結構的一種具體反映,是人們對待歷史、傳統、過去、異鄉、地理變革、時間等諸多問題的一種認識。當今社會,越來越快的城市發展引發“鄉愁”。“鄉愁”也是一種基于時空轉變及生活經驗的變化而發生的情感體會,它背后關系到傳統家庭格局的變遷、新移民的文化建構、地緣政治與社會交際、交叉型社會群體的構成、生態環境與人文關懷之間的互動等一系列復雜問題,應當得到嚴肅對待。趙靜蓉表示,關注“鄉愁”,其實質就是關注一種社會變化,以及這一社會變化所影響到的一類人或多類人,通過關注人的生存來關注社會和文化的結構及其有效性。
致力于構建本土化文藝理論
進入21世紀以來,進一步建設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文藝理論成為我國文藝學者的重要任務。近些年來,大量西方文藝理論引入中國,如何理順西方理論與本土理論的關系是學界普遍關注的問題。2009年,趙靜蓉前往哈佛大學訪問,學習西方文藝理論。由于研修計劃涉及文化記憶和身份認同,還旁聽了霍米·巴巴的后殖民主義理論課程。“后殖民主義理論對我啟發非常大,而我對后殖民主義理論的興趣也是在去了哈佛之后才產生的。”
趙靜蓉認為,“我們可能對國外的前沿理論知識非常了解,但對那些促成理論產生的生態環境缺乏深入了解”。用西方理論理解本土問題,形成錯位不可避免。在她看來,這些間隙,僅僅憑借梳理一種理論的淵源無法修復。構建本土化的文藝理論最重要的不在于對西方文論的理論分析、借鑒和理解,而在于挖掘本土經驗。“就我個人而言,最欠缺的是對中國本土經驗的積累,缺乏對中國歷史和現實的深入了解。而這正是創建民族理論最重要的東西,我愿意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這一問題。”她表示,有很多中青年學者已經或正在為之努力,并且取得了不少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