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由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主辦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 “傳播預警與突發事件數據庫建設”研討會在武漢舉行。研討會上,由課題組編制的我國首個 “突發事件基礎數據處理標準”(試行版)(以下簡稱“標準”)正式發布。
項目負責人、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喻發勝表示,建立突發事件數據庫,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將大量關于突發事件的“非結構化”、“半結構化”數據進行“結構化”處理,并導入相關程序,通過計算機進行統計與運算。換言之,只有將突發事件的基本要素及其風險演化過程進行“結構化數據”處理后,才更有利于人們認識各類突發事件發生的時空分布及風險演化規律,從而提高人們對突發事件信息收集、風險研判和信息發布的能力。
“標準主要包括突發事件基本要素信息、對經濟社會影響的信息和數據來源信息三大類。每個大類又具體劃分為多個子類。如‘突發事件基本要素信息’囊括了自然災害事件基本要素表、事故災難事件基本要素表、公共衛生事件基本要素表、社會安全事件基本要素表和案例關系表五個類別;‘對經濟社會影響的信息’則細分為國民經濟行業影響表、社會管理影響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表、行政管理分類表、輿情表、咨詢建議表等。在這些數據分類體系的基礎上,課題組按照相應規則,對各類數據進行了長度為17位的具有唯一性的編碼。這不僅能夠方便快捷地進行數據庫更新,也能提高各類數據在交互使用中的識別度,便于信息檢索!庇靼l勝告訴記者。
據了解,為確保權威性和規范性,標準直接引用或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國家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等現有相關法令法規、行業標準及規程規范。與此同時,還為突發事件今后可能涉及的信息要素留有充分余地,以便在必要時進行擴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