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高鐵快速發展背景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及相關政策研究”首席專家、暨南大學教授
世界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經濟發展歷史經驗表明,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主要是由部分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的區域帶動和支撐的。我國如能有效利用區域之間的發展階段差異,形成區域接力發展、梯度推進態勢,有序傳遞帶動和支撐全國經濟發展的接力棒,就有可能實現經濟更長時間的持續健康發展。我國利用區域接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以下有利條件:一是我國擁有區域接力發展的巨大空間。各省區市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具有接力發展的可能性。近年來,北京、上海和天津的人均GDP已達到高收入國家水平;江蘇、浙江、廣東的人均GDP已屬于中高偏上收入國家水平。在中西部省區市中,還有相當部分地區屬于中低收入水平。從需求和發展條件看,中西部地區接力發展的潛力大。此外,中西部地區的土地、能源和礦產資源豐富,發展空間廣闊。這些都是我國利用區域接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寶貴資源。二是我國已出現區域接力發展的良好態勢。在推動全國經濟發展方面,東部發達地區與中西部地區之間正在發生“新老交替”。一方面,東部發達地區進入了經濟增速減緩和結構調整階段。東部發達地區占全國GDP的比重從2005年開始轉為持續下降,經濟增速也出現明顯下降。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普遍較高,部分省區市開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總體上,2007年以來,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西部地區有力支撐了全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