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調入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專門從事“三農”問題研究之前,陳文勝一直在鄉鎮擔任基層干部,有著長達14年的基層工作經驗。做為一名曾經的基層鄉鎮干部,陳文勝特別關注“鄉村治理”問題。
激發鄉村內部活力
“如何構建與時俱進的鄉村治理模式至關重要。我自己曾經是一名鄉鎮干部,在研究‘鄉村治理’時,能夠較為敏感地發現其中面臨的諸多問題。”陳文勝這樣告訴記者。
他認為,鄉鎮干部在維持農村基本公共事務和正常秩序、控制人口增長幅度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但他們在工作中也面臨著實際的難處。譬如,權利上收和責任下壓的管理機制,使得他們往往受到“兩面夾擊”。
陳文勝將經歷化作科研的動力,他率領課題組奔赴湖南省10個市 (州),在23個縣的33個鄉鎮,以問卷、座談和個別訪談的形式對湖南省萬戶農戶進行了抽樣調查,以期客觀真實地呈現當前鄉村治理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多個層面的進展與困境,更有針對性地破解鄉村治理轉型難題。
多年的基層工作經驗使陳文勝意識到,無論是改善鄉村治理模式,還是推進新農村建設,一定要充分激發鄉村內部活力,不能只注重樹立典型樣板!氨热纾姆龀终卟荒堋铝ⅰ刂С帜骋粋‘示范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體系或產業轉型發展,久而久之,其將與周邊的鄉村形成強烈反差。這種‘喂食吃’的做法不能讓鄉村的原始發展動力與政府扶持政策實現有效對接,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消減了優惠政策的正向效用!标愇膭購娬{說。
陳文勝并沒有讓他的這些研究興趣點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而是開出了自己的藥方。他所撰寫的《將縣域發展作為推進“四化兩型”的主戰場》、《關于推進資興市城鄉統籌發展的調研報告》、《當前湖南城鄉發展一體化研究報告》等研究成果,多次得到湖南省委領導的肯定性批示。
讓農民從糧食生產中嘗到“甜頭”
鄉鎮干部的履職經驗不僅讓陳文勝聚焦鄉村治理和新農村建設,還激發了他對糧食問題的研究興趣。陳文勝表示,長期以來,我國的糧食安全以解決基本供給為目標,處于被動保護與防御狀態。作為世界傳統農業大國和糧食生產大國,我們在世界農產品市場中并沒有話語權,大國農業成為了 “口糧農業”;糧食生產大國成為了旁觀世界糧食市場戰略利益的“口糧大國”,無法分享到世界糧食市場的紅利。
陳文勝告訴記者,在衡陽工作時,他發現,盡管政府采取了多種惠農政策,卻仍然沒有把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很好地調動起來。今天的農民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村勞動力,而是在市場經濟中進行公平競爭、以實現自己合理價值的市場主體。他們的追求早已不是滿足于解決溫飽,更多的是希望發家致富。如果其他投入收益遠遠超出種糧收益,農民們就無法對繼續種糧報以熱情。
“所以要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前提是要保證農民能夠從糧食生產中嘗到‘甜頭’。在實行有效財政補貼政策的同時,更多地使用市場手段激活農民從事糧食生產的動力,形成調動糧食生產積極性的長效機制!标愇膭購娬{道,“此外,還需從全球戰略的高度將國家糧食安全納入中國整體發展戰略,通過物質投入、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完善市場體系來全面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創建“三農”問題互動平臺
陳文勝認為,理論研究絕不能離開研究對象的參與和互動,“三農”問題亦是如此。為了能夠讓民眾心聲更好地傳遞,他主持創辦了 “湖湘三農論壇”和“中國鄉村發現網”等有影響的“三農”平臺。
“我希望用基層視角反映真實問題、用專家智慧解讀‘三農’難點、用決策聲音描繪政策走向、用民眾呼聲促進科學發展。”陳文勝說,通過各種方式,希望搭建一個理論工作者與決策工作者、實踐工作者有機結合的研討平臺。“或許,交流中的碰撞并不能立竿見影地解決問題,但很可能形成一些思想的火花,讓不同身份的參與者能從中各取所需,獲得一些有益的啟示!
陳文勝告訴記者,不管他的身份是基層干部,還是專業學者,只有從實踐出發,提出有參考價值的對策建議,方能解決實際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記者 郝日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