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經濟理論表明,經濟高增長通常會帶來結構的高轉換,經濟增長與結構轉變之間呈現互為推動的關系。然而,2008年至2011年間,我國經濟雖保持了高速增長,但產業結構沒有出現明顯的改善;2012年和2013年的GDP增速僅為7.8%和7.7%,第三產業卻開始加速發展,國內產業結構有所升級。筆者認為,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轉換之間并非簡單的對應關系,二者之間常常是不相適應的,因此在我國的現實經濟運行中,產業結構調整將面臨著很大的艱巨性,未來必須關注現有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承載能力、經濟增長下行對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風險以及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出現的新型產業內關系。
經濟持續增長應關注產業結構的承載能力
經濟發展水平與產業結構狀況之間存在著對應的關系,但在現實的經濟增長中,這兩者之間并非絕對的對應關系:在相同的經濟發展階段,有些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可能超過產業結構狀況;而另外一些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可能滯后于產業結構狀況。當然,經濟發展水平終究要回復到與產業結構狀況相互對應的關系中。這說明,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與本國的產業結構狀況之間有一個相適應的區間,這個區間存在著上限和下限。當經濟發展水平超過了與產業結構相適應的上限,經濟增速在持續一段時間的高速后會回落;當經濟發展水平滯后于與產業結構相適應的下限,經濟增速在持續一段時間的低速后會加速。當前一階段的經濟增速持續超出本國產業結構的承載水平時,說明本國的產業結構需要進行調整,經濟增長已透支了經濟發展的潛力,持續高速增長以后必然帶來增速的放緩;當本國產業結構承載的水平足夠帶動后一階段的經濟增長速度時,說明本國的產業結構已經做出調整,經濟增長還沒發揮出潛力,經濟增速即使維持一段時間的低速后也必然會加快。
經濟發展水平超出產業結構承載的上限,實際上是經濟增速超出了經濟發展的潛力。當帶動經濟發展的各個產業處于過載狀態,原有支撐經濟增長的產業因素在減弱,而約束經濟增長的結構因素在加大,整個經濟發展就會出現自我限制態勢。需要注意的是,不應簡單地讓經濟發展水平回歸到現有的產業結構承載的區間內,而是應通過現有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來實現經濟的持續發展。
經濟發展中的結構調整,需要深化產業結構的內外關系。產業結構內部聯系的調整會受到各個利益主體利益取向的影響。在經濟發展的較低階段,各利益主體的經濟需求相對較多,而對社會、文化和生態的需求相對較少,產業結構關系的調整更多圍繞著經濟需求展開,因而該階段產業結構的關系比較簡單明了;在經濟發展的較高階段,各利益主體的經濟需求相對滿足,而對社會、文化和生態的需求相對較多,產業結構關系的調整需要滿足更多社會、文化和生態的需求,因而該階段產業結構的關系顯得復雜多樣。
在產業結構外部聯系調整的過程中,經濟發展需要制度條件的保障。各利益主體在產業結構轉型中的利益取向,很大程度上受到國家治理方式的影響。在經濟發展的較低階段,主要由政府代表各利益主體的同質化要求,因而政府的利益取向會主導經濟發展方式的選擇,產業結構關系的調整更多圍繞著成本優勢展開,對權利公平、機會公平和規則公平的訴求相對較少;在經濟發展的較高階段,主要由市場體現出各利益主體的多樣化要求,因而產業結構的關系調整更多突出在效率優勢方面,對權利公平、機會公平和規則公平的訴求相對較多。由于結構變化對體系內的利益主體有不同的影響,甚至會造成利益主體之間的沖突,因此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政府應對影響產業結構關系變化的意識形態、道德信念和政策法規做出有效的制度安排。
產業結構調整應關注經濟增長的下行風險
經濟發展中的結構變化主要是通過主導產業的更替來實現的,經濟發展的過程既是新興主導產業不斷更替的過程,也是現有主導產業的潛力不斷釋放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現有的主導產業不會主動退出,需要釋放出其全部的產業潛力,當產業內原有的細分產業增長趨緩后,新興的細分產業就會接替增長,從而在產業內部出現增長重心的轉移,維系著現有主導產業的繼續增長。因此,新興的主導產業不會輕易占據主導地位,現有的主導產業與新興的主導產業之間不會出現自然而然的更替,更替只能出現在現有主導產業增速明顯下降的階段。在這一階段,經濟增長相應會出現短暫的下行。
經濟發展中的結構關系,不僅體現在主導產業與相關聯產業的關系上,而且體現在主導產業與整個產業體系的關系上。主導產業之間的更替過程,實際上是以新興主導產業為中心重構的產業體系,替代以現有主導產業為中心的產業體系的過程。新興的主導產業不僅要具有帶動相關聯產業的能力,而且要具有帶動整個產業體系的能力,這一能力應該整體優于現有主導產業的帶動能力。新興的主導產業不僅要以與己相關的產業技術體系替代現有的主導產業,而且要以與己相關的產業市場體系替代現有的主導產業。因而這是產業能力在新興主導產業與現有主導產業之間的替代,只有在新興主導產業的能力體系整體優于現有主導產業時才能實現這種替代。這種替代,通常發生在現有的主導產業技術能力和市場能力出現衰退的時期,表現為在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中會出現經濟增長的短期放緩。
產業體系重構應關注結構內生的新型關系
以新興主導產業相關聯的產業體系替代現有產業體系的過程,也是以新興主導產業為中心重構產業之間關聯方式的過程,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僅需要在重構產業體系中融入新興產業,而且需要在重構產業體系中融入傳統產業,并且希望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形成有效的互動。在新型產業體系的構建中,與新興主導產業相關聯的產業之間的生產聯系,將改變現有產業之間的生產消耗水平,即,對某些產業的消耗需求有所加強,而對另一些產業的消耗需求有所降低。與新興主導產業相關聯的產業之間的技術聯系,將改變現有產業之間的技術工藝要求,即對某些產業的技術性能有所提升,而對另一些產業的技術性能有所揚棄。與新興主導產業相關聯的產業之間的經濟聯系,將改變現有產業之間的價值實現程度,即某些產業的經濟價值有所上升,而另一些產業的經濟價值有所下降。
在這一過程中,產業結構調整的艱巨性在于,新興產業在構建新型產業體系時,需要相應的社會經濟制度的保障。這個社會經濟制度不僅要保證產業的資產設備能夠及時更新,而且要保證產業的人員素質得以不斷提升。在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不僅要實現資本要素生產效率的提高,而且要實現勞動要素生產效率的提高。前者涉及自主創新和模仿引進的制度設計,后者關系到基礎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制度安排。只有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提高勞動要素和資本要素的整體效率,才能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實現全要素生產效率的提升。
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艱巨性還在于,中國的產業體系呈現多層次性。產業體系中不同技術水平的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并存,各自都有相應的細分市場需求。這種產業體系的多層次性,不僅體現在各個地區同一產業技術水平的差異性,而且體現在同一地區不同產業之間技術水平的差異性。這些差異造成了地區之間、產業之間經濟發展的非均衡:在某個區域的產業體系中新興產業具有強大的帶動能力,而在另外區域的產業體系中傳統產業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因而,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在我國的整體產業體系中呈現同時并舉的格局,新興產業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在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中將占據相當大的分量。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08@ZH00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