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發展在許多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偉大成就。與此同時,在這個巨大的社會變遷過程中,人的道德觀念和社會道德生活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其中既包括積極變化,也存在不少值得重視的問題。
當前道德領域比較突出的問題是,一定程度上的社會公共生活“失序”和一部分人的行為“失范”、道德意識混亂。這種狀況折射出社會教育、基礎教育中品德教育之不足。因此,如何正人心、移風俗,建立一個平安、有序、和諧的社會,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并著力解決的重大問題。
解決好這一問題,一條重要途徑就是加強對中華傳統道德的繼承和弘揚,以傳統道德資源來涵養現代道德品行。這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蘊藏著豐富的道德資源,有完整的德行人格理想和道德準則體系,這些都是現代道德建設的寶貴財富。然而,近代以來,不少人全力批判傳統道德,力求切斷自身與文化傳統的關系,認為只有與傳統決裂才能實現現代化。這種觀念影響至今。
事實上,正如馮友蘭先生所說,人類社會之所以基本存在,必須具有一些基本條件,這些基本條件就是基本道德,而且這些基本道德無所謂新舊,無所謂古今,是屬于不變的道德,比如守信;另外也有一些與特定社會制度有關的道德,隨社會制度的變化而變化,這是屬于可變的道德,比如忠君。這個分析是很有道理的。仁愛、禮讓、信義、和平、勤勉、正直、廉潔,這些都是不變的道德,我們所肯定的傳統道德就是指那些不變的道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所謂“傳統道德”并不“傳統”,或不僅僅是“傳統”的,它們普遍適用于現代社會、未來社會。
對繼承中華傳統美德的需要,并不因時代變化而消失。一個時期以來流行的國學熱,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在建設精神家園方面對傳統資源的熱切渴求,社會道德秩序的建立離不開傳統道德文化已經成為共識。人們逐漸認識到,與其他外來文化、宗教信仰相比,傳統文化提供的生活理想、德行價值及文化歸屬感,起著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幾千年以人為本的傳統文化,在個人道德和社會倫理建設方面,為當代市場經濟下的中國人提供了豐富的精神資源。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應當順勢而為,大力支持國學的傳播和普及,使中國文化的道德價值通過教育途徑,深深植根于廣大民眾的心靈,使傳統道德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厚滋養,推動形成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良好社會風尚。
(作者陳來系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中國儒學史·宋元卷”主持人、清華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