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先后指出:中國夢意味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價值體認和價值追求,對它的宣傳和闡釋,要與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緊密結合起來;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這些論述,揭示了中國夢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關聯,豐富了中國夢的精神文化內涵。
人作為一種特殊的存在物,不僅需要物質意義上的家園,而且需要精神意義上的家園。物質意義上的家園,能給人遮風擋雨、提供飲食起居之所,而精神意義上的家園則給人以精神支撐、情感寄托和心靈歸宿。從社會角度來看,精神家園不僅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手段,而且也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就手段而言,精神因素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早已引起思想關注。馬克思、恩格斯在晚年反復強調:人類社會的進步并非只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而是還要受到精神因素的制約。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闡明: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僅要受到技術和制度的創新的促進,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還要受到精神力量的推動。就目的而言,精神生活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精神因素的發展是人類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人是精神,人之作為人的狀況乃是一種精神狀況。”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的這段話雖然略顯夸張,但也不無道理,因為人存在的根本意義只有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才能得到最充分的解釋,即如其所言:“人不僅生存著,而且知道自己生存著。”
可以說,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一個民族在物質上不能貧困,在精神上也不能貧困;只有在物質上和精神上都富有的民族,才是一個真正有強大生命力、凝聚力的民族。習近平同志在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時的講話指出:“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不僅要在物質上強大起來,而且要在精神上強大起來。”可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多方面的內涵,精神上的強大、文化上的復興,無疑是中國夢的題中應有之義。中華民族歷來重視自己的精神家園,仰韶文化、諸子百家、秦磚漢瓦、唐詩宋詞、明清小說,代代傳承,歷久彌新,并以此為重要的精神文化滋養,形成了突出的中華文化優勢,給中華兒女以情感呵護、精神支撐,使我們的國家雖歷經磨難卻屹立不倒。實現文化復興,決非簡單地再現昔日的文化樣態,因為復興不等于復古,文化發展的關鍵在于創新;精神上的強大,絕不意味著孤芳自賞、妄自尊大,主要體現為民族凝聚力、精神創造力的強大。習近平同志指出: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的自覺、自信。與此同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多方面的動力,尤其離不開精神感召力、文化助推力。
歷史和現實都表明,構筑牢固的精神家園,需要有強大的精神支撐,而核心價值觀正是這樣的支撐。從世界上看,美國二百多年的建國強國史,在一定意義上說,既是其價值觀的形成發展史,也是其以此為價值支撐的文化形成發展史。在個性、自由、變化、競爭等美國核心價值觀念的支撐下,形成了以街頭籃球、好萊塢電影、快餐連鎖等為代表,以多元、包容、新奇等為主要特征的當代美國文化,催生了以“擁有一套房子、一輛車子、一只狗子”為主要家庭目標的美國夢。中華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其精神家園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內涵,但是,它具有一些相對穩定的因素和核心內容,并為中華民族成員所廣泛認知、高度認同,如“和而不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革故鼎新”等。這些穩定因素和核心內容,構成中華文化的歷史血脈、核心觀念。正是在它們的支撐作用下,形成了血脈相連、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涵養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文化底蘊。
“行百里者半九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追夢之旅,猶如人之登山,離山頂愈近,愈需要重振氣力,愈需要精神支撐。當前,正處于距離實現中國夢最近的歷史關節點,也進入了改革的深水區和攻堅期;既因發展取得的成就而具有夢想未來美好生活的充足底氣,也因發展中的問題而產生向往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此時,我們尤其需要凝神聚氣,尤其需要精神家園的呵護。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構筑而言,也有一些基本的遵循,應該堅持承繼傳統、立足當代、面向未來的基本原則。
其一,承繼傳統。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一般來看,現代性乃是由傳統性發展而來,現代化實質上就是由傳統走向現代的過程,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發展;傳統不單指過去存在的東西,傳統文化就體現在現代中國的社會生活之中,在我們每個人身上或深或淺、或隱或顯地發揮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具有積極啟示,它深刻而廣泛地影響著中國人的現實生活。諸如“天人合一”、“內圣外王”的精神境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人生態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和而不同”、“和實生物”的價值追求,“天下為公”、“大同之世”的社會理想等等,凝聚了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生活經驗、生存智慧,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包含著中華民族最強大的精神基因。在今天,構建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只有以此為根基,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正所謂“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
其二,立足當代。其根本點在于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積極回應中華民族當下的精神訴求。改革開放既帶來了社會物質領域的巨大變化,也帶來了社會文化領域的深刻變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既具備許多有利條件,也面臨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植根于小農經濟、被世代中國人作為精神依托的傳統道德觀念,遭受現代工業文明大潮的嚴重沖擊;新中國成立后長期提倡的集體主義、奉獻精神等社會主義價值觀念,遭受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個人主義、逐利原則的嚴重沖擊;長期處于封閉半封閉狀態下的社會文化領域,在對外開放過程中遭受各種西方思潮涌入的嚴重沖擊。由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復雜性、艱巨性,我們在既有的文化價值體系遭受嚴重沖擊之時,未能及時為人們提供一種新的、令人信服的文化價值體系。正是在這種意義上說,許多人內心深處籠罩著一種在精神上無家可歸的放逐者意識,并由此陷入難以名狀的精神焦慮之中;一些社會成員人生觀、價值觀扭曲,一些黨員干部信仰缺失,有的心為物役,信奉金錢至上、名利至上、享樂至上。中華民族歷來重視精神文化生活,決不能任精神“焦慮癥”、“軟骨病”流行。可以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作為一種核心價值觀念,它難免比較抽象,要獲得大眾認知、認同,就必須將其還原成現實生活中可感知的東西,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
其三,面向未來。當前,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東西方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各種文化相互激蕩。在這種情況下構筑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既需要有對本民族優秀文化的自信,著力將其發揚光大,也需要海納百川的胸懷,敢于和善于學習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優秀精神品質,從而引領中華民族不斷走向光明的未來。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中華民族是一個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民族,在漫長歷史進程中,不斷學習他人的好東西,把他人的好東西化成我們自己的東西,這才形成我們的民族特色。”例如,德國人嚴謹認真、一絲不茍的精神,造就了德國產品的高質美譽。如果我們學會了德國人的這種精神,“當‘德國制造’和‘中國制造’真誠牽手合作,我們所制造的將不只是高質量的產品,更是兩國人民的幸福和理想。”構建面向未來的精神家園,不僅要給我們在當下以幸福感、滿足感,而且要給我們以超越當下、超越個體的歸屬感、希望感。因此,這就尤其需要全民族共同理想的引導。就此而論,構筑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必須突出中國夢這一重要主題,因為它形象地表達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代表著“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最大公約數”,深刻揭示了個人幸福夢與民族復興夢的辯證統一,深刻揭示了中華民族復興與人類和平發展的良性互動,給全體中華兒女以巨大的精神激勵。
(作者系武漢大學珞珈特聘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基本問題研究”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