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農村教育研究專家,中國農村有多大,他們的工作空間就有多大。
“我們希望扎根實踐,從本土中生成理論。根扎得深,學術的苗才能長得好。”東北師范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所長鄔志輝對記者說。
農村教育發展是重要的社會問題和學術問題,要挖掘和研究農村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必須深入農村、扎根實踐。多年來,鄔志輝和他的團隊堅持深入基層,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2013年,鄔志輝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真實呈現農村教育問題
盡管農村教育問題長期存在,但仍未得到足夠的重視。“研究者要做‘黑夜中的手電光’,把農村教育存在的問題真正呈現出來,以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鄔志輝認為,農村教育問題不只是簡單的學術問題,更是關乎國家發展的大問題;關注農村教育問題,便是對社會發展的關懷。
在承擔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新農村建設與農村教育發展戰略調整研究”中,鄔志輝提出,我國農村的教育現代化應采取“和而不同”的發展道路:既要公平對待農村教育,用與城市教育相同的標準要求與發展農村教育,為農村教育創造平等的發展機會,也要從農村的實際出發,關注鄉村的自然資源、獨特的產業結構和傳統的地方文化的教育價值,尊重農村教育的特性。
“我們使‘農村教育’更像‘農村教育’,而不能形成‘城市教育是先進的教育,農村教育是落后的教育’的觀念,要‘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鄔志輝說。
埋頭書齋難以發現“真問題”
“不光用頭做研究,還要用腳做研究”,這是鄔志輝和他的研究團隊一直以來秉持的理念。鄔志輝認為,研究國家發展進程中的重大現實和理論問題,就不能高高在上地坐在書齋里,而應深入基層“接地氣”,由此發現書齋里想象不到的“真問題”。
例如,農村小學和教學點究竟應當撤并還是保留,一直以來備受關注。鄔志輝和他的團隊通過對東中西部8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農村學校進行調查后發現,農村學校撤并已取得一些成效,如改善了學校硬件設施、優化了教師結構、提高了學生的學業成績等;但也存在諸多顯著問題,包括學生上學距離變遠、安全隱患增加、寄宿生呈低齡化趨勢,教師工作負擔加重、食宿和交通費用增加,學生家長經濟負擔加重,學校管理難度加大等。
通過基層調研,鄔志輝認為,國家應制定有彈性的學校布局調整標準,新撤并學校要審慎,要強化程序公正;不撤并的學校要建設,要提高教育質量;已撤并的學校要核查,要完善配套工程;恢復或新建校要科學,要加強預測規劃,要重視鄉村學校的文化功能,把學校當作一個鄉村組織,完善鄉村社會文化的內生機制。
在多次深入基層的調研中,鄔志輝學術團隊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與肯定。記者到東北師范大學采訪時,在全國農村建成4200多所明德小學的臺灣臺塑集團來訪人士恰好在吉林省考察,他們參觀東北師大農村教育研究所的研究成果時由衷地稱贊:“你們是真正懂得農村教育的人!”
在實踐中豐富理論研究
鄔志輝的學術研究起步于農民問題,碩士學位論文著力研究了我國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教育發展問題。攻讀博士研究生時,他開始關注我國的教育現代化問題,并完成了《中國教育現代化新視野》一書。從事博士后研究期間,他將觀察視野投向教育全球化,深入思考了在國際背景下教育如何由傳統向現代轉型、中國現代化應該走什么道路、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教育應如何培養既有中國文化底蘊又具世界眼光的中國人等問題。
如今,隨著新現象、新問題的不斷涌現,農村教育問題成為了鄔志輝的研究重心。“我的科研,經歷了農村—欠發達地區—現代化—全球化—農村這樣一個大循環。”鄔志輝認為,正是這樣,才讓他有了新的觀察、思考與分析。(記者 曾江 郝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