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各國政府間的相互聯系更加緊密,越來越多的社會、政治、經濟問題成為國際性問題。而智庫作為政府決策和全球治理中的重要參與機構也面臨著諸多新挑戰。日前,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了波蘭社會與經濟研究中心前總裁馬瑞克·達布洛夫斯基(MarekDabrowski)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報》:在您看來,智庫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怎樣的重大轉變?有哪些特點?
達布洛夫斯基:智庫在過去30年里的發展特點可以用“全球化”來概括。貿易及資本流動的自由化、全球運輸網絡的飛速發展、信息和通信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得跨國公司不斷擴張,勞動力不斷流動,這一系列的重要轉變為全球經濟一體化提供了絕佳平臺。我們的世界正在“變小”,同時,國家與國家間的相互依存也達到了新的高度。
如今,人類面臨的政策挑戰是全球化的,其涉及的領域也十分廣泛,如貿易、金融、司法、環境、能源、氣候等,因此人類社會越來越需要超越國家層面、協調一致地行動。其中,經濟和社會政策的制定成為國際協調和全球決策過程中的重要主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智庫作為政策制定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必然處于轉型過程中,現代智庫越來越國際化,過去大多數機構致力于國家層面的政策制定研究,而如今,智庫的研究內容已上升到國際層面。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認為智庫的全球化轉變具體都體現在哪些方面?
達布洛夫斯基:全球化對智庫及社會科學的發展所起到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智庫的研究重點正在從國家層面問題轉向全球性和區域性問題。全球化和區域化的決策建立要求智庫擁有全球性和區域性專業知識。這不僅是對國家問題分析和建議的總和,更需要一整套的相關理論、模型、數據庫等。現有的大多數理論和模型還是基于單一的國家經濟框架,對宏觀經濟和金融之間的相互依賴性還有待進一步充分認識。
其次,這種轉變也要求智庫中的研究人員具備全球化的研究視角。研究人員需要有對全球問題治理提出建議的能力,而不只是停留在國家層面上。因此,跨國家 視 角下 的 比較 分 析更 為 重要。可以說,目前智庫都在醞釀培養擁有全球視角的專業人才,但遠沒達到理想目標。
而從外部環境來看,全球的智庫逐漸建立起了一個整體性的網絡,跨國合作團隊的組建越來越普遍。另外,智庫資金來源也呈多樣化趨勢,很多研究人員有機會得到國際資助。這些變化拓寬了智庫的研究領域和研究視野,但也加劇了智庫間的相互競爭。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認為智庫在全球化進程中面臨著哪些機遇和挑戰?
達布洛夫斯基:全球化為智庫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為智庫帶來了新的研究課題、更廣的資金來源,同時提供了更多的對外聯絡機會,使得機構能夠建立新的合作伙伴關系。從機構內部而言,智庫可以建立跨國家、跨民族的研究團隊,使得本土專家能夠在一個多元文化的環境中工作。同時,開放存取期刊、全球數據庫、電子圖書擴充了信息來源,而研究人員間的相互聯絡也更為便捷,降低了國際學術交流的成本。
另外,全球化意味著更多的競爭,這既包括對資金、客戶受眾群的競爭,也包括對優秀研究人員和原創內容的競爭。并且研究問題的逐漸國際化,也對機構本身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挑戰,特別是一些小國家的智庫所面臨的挑戰更為嚴峻。智庫行業正日益形成所謂的“凝聚效應”,許多潛在的資金和優秀的研究人員都會從外圍機構向核心機構流動,專家都集中在少數經濟發達國家的核心智庫中,這使得那些原本資金不足或科研能力薄弱的小智庫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認為在這樣一個全球一體化的大環境下,智庫該如何應對新挑戰?
達布洛夫斯基:一種理想模式是建立一個全球性或區域性的下屬分支機構,使得機構能夠滲透到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研究網絡中。但是這樣做的成本較高,特別是前期的投入很大,只對那些資金雄厚或國際性智庫有較高的可行性。較為經濟的辦法是在智庫間建立永久性合作網絡,不同的智庫可以聯合申請項目、舉辦研討會等學術會議、聯合出版學術論著等,或者是建立起地區間的機構聯盟。另外,智庫自身要進行內部改革。智庫應該使自己的研究課題、研究視野以及研究團隊更加國際化,而不是單純地擴充外部機構組織,這也是推動其發展的核心動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