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初次見到86歲的沈祖安先生是2013年11月在以“王國維與21世紀傳統戲曲發展”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上,會議期間,這位樂觀、開朗的老人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對于參加學界尤其是戲曲界的學術研討,沈先生很是興奮,他說自己是個快樂的受益者。
有學者說:“沈祖安的韌性,不但呈現于生理上,更突出表現在他一生磨練寫作功夫上,勤奮即天才,胸中多丘壑,其才思便如噴泉滔滔不絕而言之有物!鄙蛳壬鷮φ憬瓌⑺噳拿嗣、歷史掌故等,無所不通,無所不曉……他自詡“百搭”、“雜家”,擅寫人物傳記、研究美學,主業又是戲劇。他曾創作《楊開慧》、《軒亭碧血》、《山村新事》、《大破連環陣》、《春到梅家塢》、《河上春》、《蘇堤春曉》、《曲院夏雨》、《平湖秋月》等作品;著有《縱橫談藝錄》、《琵琶街雜記》、《顧曲叢談》、《彈詞類考》、《編劇六題》、《變與不變——沈祖安藝術論集》等及章回體小說;為蓋叫天、劉海粟和王傳淞整理出版藝術論集 《燕南寄廬雜談》、《存天閣談藝錄》和《丑中美》等;創作和整理、改編各類劇本60余種。
沈先生曾經在給中國戲曲表演學會的信中寫道:“像我這樣八十開外的老人,相對藝術的繼往開來能有所為,最大的障礙并不是健康問題,而是由于脫離實際,又被虛銜高高掛起,也是提早衰老和加速的原因!彼f,“在我們蓬勃發展的中華大地上,21世紀的世界潮流和社會呼聲,反映在戲曲界引起的生活反響,不允許我們這些耄耋之年的文化人躲進小樓!彼裕嗌倌陙,他總是緊追時代潮流。他說:“我這樣的老人格外需要充電,接受新的知識。只有跨出自我封閉的狀態,才能保持清醒,只有很清醒,才能得健康!
在談到當前戲曲研究的現狀時,沈先生認為:當前,中國戲曲研究存在瓶頸,那就是戲曲研究發展到一定程度后,需要怎么深入還不清楚。深入是當前戲曲研究的主要問題,不僅是指學術深,而是每個課題應比較深入的一個一個的點,F在很多學者的觀點不求創新,還是“大路貨”。在學術會議中的發言觀點雖然生動,但缺乏獨到的觀點。有些人身份高了,做的學問就深不下去了,只停留在表面上。這個瓶頸要是深不下去,戲曲研究水平就上不去。軟肋和點穴的地方就淡化了。“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現在提的人少了,其實這是很重要的,不論是談思想還是談藝術發展,都要知道根本弱點在哪里,才能知道以后走向在哪里。
研究戲曲要不計個人得失,個人的因素應該服從于對社會的貢獻之中。沈先生認為:“老虎要打,蒼蠅也要拍”,演藝界的一些陳規陋習就屬于蒼蠅一類。有些演員有名氣了之后,就自己去排戲,因為沒有理論功底而搞得一塌糊涂;有些演員自己的隨行人員太多,浪費了社會大量的財力和物力,這都是虛榮心在作怪。文藝的宣傳要發揮正能量,深入研究,樹立長遠目標,不是糊弄,不是過分挖掘找噱頭。“走路要走橫道線,開車要看紅綠燈”,學術研究同樣需要遵守規則。
“人間漫道困于通,君子途窮志不窮。晚景桑榆心里健,童心未泯血樣紅!鄙蛳壬x詩一首,來表達他對戲曲發展研究的期望。中國戲曲史近千年的沿革,就是在變中求不變,在不變中逐步衍變和蛻變,在變中不斷出現新的境界的。眾多近代劇種莫不是沿著這條清晰而生動的軌跡發展的,我們都應該因地制宜地加以認真研究。戲曲藝術的產生和發展、改革和創新,都是可以相互汲取和隨機應變的,這是中華戲曲藝術在數百年來因地制宜和與時俱進的必然結果。它是形隨神化和神因形傳的,也是潛移默化的。尤其是戲曲在流變中相互影響、相互借鑒和相互促進,正是我國民族藝術在相遇相峙中相互認知、相互吸收和相互融會中的殊途同歸和求同存異的結果,也是繼承中求變化、在競爭中求發展的道理。
沈先生希望中青年學者一定要成為21世紀中國戲曲研究名副其實的新一代學者,更深入實際,更明確自己的研究課題,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做學者中的強者,同時,要堅持正確的學術研究方向,立足本職、深入實際,踏踏實實地做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