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近代漢語方言文獻集成”子課題負責人、暨南大學教授
在經濟大潮涌動的時代,“泡沫”已成為弄虛作假、以次充良的代名詞。對于學者來說,公開的論文抄襲和剽竊畢竟還是少數人的不端,這里我們關心的是另幾類學術泡沫,比起抄襲當有更大的隱蔽性與普遍的危害性。
苦 吟
“苦吟”本是古詩詞創作術語,指缺乏真情實感與靈性的被動創作,似無病呻吟,借用到某些學術論文寫作很有些相似。例如,語言學論文寫作首先強調的是翔實的語言材料,這是個艱苦的調查搜集過程,尤其是方言學論文,須以扎實的田野調查語料作為觀點的支撐。而當下許多學生論文開題時,常發現除提供題目外,并無實質內容與論證思路。仔細詢問,才知其未下材料收集的功夫,只希望走便捷的路。要完成論文,在缺少材料的情況下就只能生吞活剝,再借助某個似是而非的“理論”,說些可有可無的話,一篇論文就這樣出爐了。學生寫得痛苦,老師讀了更加痛苦,此所謂“苦吟”。這樣,即便通過論文答辯,也始終不知什么是學術研究,獲得的是一紙學位,失去的是一份做人的治學責任心。
干 炒
“干炒”原指將別人煮熟的現成飯不加任何配料再炒一遍,此處比喻那些沒有獨立見解,因完全贊同已有研究結論,不自覺地把別人的見解當作心得寫進論文的現象?陀^地說,這類論文的作者起初并不打算剽竊或抄襲,卻因疏于積累和思考,選中題目后的第一步,不是著手文本研讀與材料分析,而是首先翻看相關論文與研究成果。因為缺乏鑒別能力,當別人的見解以先入為主的優勢占據頭腦后,便不再形成自己看問題的坐標,只能盲目認同,并用自己收集的例證重新證明別人已經證明過了的論點。整個過程沒有獨立的探索與發現,甚至連研究方法都與他人相同,這就類似于干炒冷飯了。近年來,學界確有不少人誤入這一“研究”模式,且這類論文一般也能發表,因為行文是作者自己的,一般都會通過“查重”檢驗。卻不知,原創與獨立的見解是學術研究的生命,一篇論文除文字形式外,基本觀點與方法都借助于已有研究成果,這與剽竊還有什么本質區別?至少是不利于鼓勵科學探索與獨立精神。
忽 悠
一種情況是論文沒有多少實在內容,卻冠以“國內首創”、“填補空白”、“劃時代標志”等進行自我標榜;一種情況是故弄玄虛,所涉及的研究對象只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卻要搬弄一些新名詞或新理論,以顯示莫測高深,結果是“不看我還明白,越看越是糊涂”;還有些研究,用一般的對比與舉證的方法就能解決問題,卻偏要選擇復雜方法,或是套用一些所謂的模式,以達“求新”的效果,其實對研究的推進并無實質性的貢獻。
慎 言
不否認,古代學者也有“造假”的情況,西晉玄學家郭象《莊子注》僅引用向秀的某些觀點未加說明,就一直被后人詬病為“竊以為己”,批評可謂嚴厲,說明世人從不會輕易原諒學者弄虛作假的行為,故古人有“博學、多思、審問、明辨、慎言”的警示。歷史上過往的文章浩如煙海,流傳至今的并不多見;仡檪魇乐鳎囊徊坎皇亲髡邍I心瀝血的結晶?學人治學的過程沒有捷徑可通,古今概莫能外。現在,許多學者動不動就“著作等身”,那些“十年磨一劍”、那些“厚積薄發”也日漸遠去了。
要而言之,文章是人品、學品的標志。一篇實實在在的論文,折射的是作者誠實的品格,而一篇自詡“填補空白”的論文,顯示出的是作者內心并不真正的自信,白紙黑字豈容得自己辯解!可見,誠實治學的空間里向來容不得弄虛作假的“泡沫”成分,急功近利偶能贏得一時效果,絕不會逃脫時間的檢驗。中國歷代學人之所以受到尊重,是因為他們自有忘我的獻身精神與獨立的學術價值觀,“可遠觀而不可褻玩”。一份忠誠之心是伴隨優秀學人堅持追索的動力所在。倘若失去自重,又何來人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