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外語人才資源動態數據庫建設”首席專家、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鑒于語言資源調查的專業性較強,可由國務院牽頭組建一個跨部委協調機構,專門負責制定語言資源調查的宏觀政策和實施方案。
掌握語言資源是行使國家語言能力的首要前提,同時也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要適應形勢的迫切要求切實加強調查。
當前,我國語言資源調查與掌控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明顯薄弱的狀況。主要表現在:
一是缺少長周期的語言資源普查數據。世界各國一般每10年開展一次人口普查,特點是計劃周密、覆蓋面全、數據采集規范、信息準確。美國、英國、俄羅斯等國都充分利用人口普查的機會,調查全國的語言資源,既節省了成本,又實現了數據的周期性更新。我國也進行每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但從未涉及語言信息方面的調查。上世紀50年代與90年代末,我國政府曾組織過兩次大型語言普查,其中包括普通話、少數民族語言、方言,但不包括外語信息。類似這樣不定期地對語言資源單獨組織調查,不僅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數據采集也難以規范化、常態化、標準化和制度化,由于缺乏連貫性,數據的用途極其有限。
二是缺少短周期的語言資源抽查數據。除了長周期的語言資源調查外,一些發達國家在開展月度經濟抽樣調查時,會附帶調查語言資源的動態變化。例如美國政府從1996年開始將語言信息納入每月的社區抽樣調查中,抽樣比率為1/480,每戶每5年被抽取一次,數據采集的方式有問卷調查、電話訪問和入戶登記等方式。目前,我國國家統計局分布在全國各地的調查隊,負責定期收集能源、消費、價格、收入、勞動力等多方面數據,暫未將語言信息納入其中。
三是缺少高校學生的語言學習分類數據。了解高等學校本科生、研究生語言學習情況,既有利于提高國家語言資源規劃制定的科學性,又能為國家語言人才資源配置提供依據。美國政府對此項工作極其重視。從1958年起,美國教育部委托美國現代語言學會,對全美高校本科生、研究生語言課程注冊情況進行普查。普查周期約為2—3年一次,至今已組織了22次,涉及美國2514所大學,覆蓋99%的高校。然而,我國在這方面的數據仍屬空白,教育部每年發布的教育統計數據中也無相關信息。學術文章中出現的數據主要來源于各教學研究會提供的粗略估計。
四是缺少國家語言資源數據庫。目前,俄羅斯、美國等國家均建立了國家級語言資源數據庫,尤其以美國最為完善,不僅擁有面向社會的語言資源庫,還擁有專業性很強的軍隊語言備戰指數系統。美國面向社會的語言資源數據庫稱為“語言地圖”,由美國現代語言學會負責建立和維護。數據來源有3個,一是每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二是每2—3年一次的高校學生外語課程注冊信息調查;三是每月一次的社區抽查。當國家處理與語言有關的事件時,可以隨時通過該數據庫迅速查找和調用所需要的語言人才及相關信息。長期以來,由于我國未開展連續的、系統的語言調查,缺少語言資源數據,語言資源庫建設工作無從談起。
由上可見,我們加強語言資源調查,逐步提高國家語言能力的形勢相當迫切。筆者認為,應當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成立語言資源調查協調管理部門。鑒于語言資源調查的專業性較強,可由國務院牽頭組建一個跨部委協調機構,專門負責制定語言資源調查的宏觀政策和實施方案。具體任務包括:商討并決定語言資源調查的具體內容和方法;制定語言資源調查數據的使用方法;遴選調查高校語言課程注冊數據的單位;決定國家語言資源數據庫建設的措施等。
第二,建議從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開始,增加對公民語言使用狀況的統計。調查可以問卷的形式呈現,涵蓋對慣用語言和其他語言使用情況的調查。可以借鑒國際做法,如美國的語言調查問卷中有“一個人在家除了英語外經常說的語言是什么?”等問題;俄羅斯普查語言信息的問題是“除俄語外,您還通曉哪些語言?”;法國語言抽樣調查也設計了系列情景化問題。
第三,對語言資源進行動態、分類調查。除人口普查外,建議增加語言資源的年度抽樣調查和每2年一次的高校語言課程注冊情況調查。年度抽樣調查可由國家統計局納入常規抽樣調查中,統計結果可了解到兩次人口普查相隔的10年間,語言資源變化的趨勢和特點。高校學生語言課程統計結果可以幫助國家調整語言人才培養的總體規劃。
第四,依據語言資源調查結果,逐步建立語言資源數據庫。該庫可以分為3個子庫。基于人口普查所得到的語言資源數據,建立全國語言資源數據總庫,提供我國語言資源種類和各類別語言掌握的人口情況;基于年度抽樣數據,建立全國語言資源動態數據庫,揭示語言資源年度變化情況;基于高校語言學習數據,建立全國高校語言人才庫。有了這樣一個國家級語言資源庫,它能為國家提供語言應急和語言援助服務,同時為制定語言戰略規劃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