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友好是我國新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努力走出一條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可持續的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生態友好型農業發展”。我們應進一步認識農業發展的規律與趨勢,積極迎接新的農業產業革命,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進而謀劃現代生態農業建設。
農業走現代生態化之路是客觀規律使然
50多年前毛澤東同志說過:“我看中國就是靠精耕細作吃飯。將來,中國要變成世界第一個高產的國家。”他曾多次倡導發展有機農業。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國農業現代化,不能照抄西方國家或蘇聯一類國家的辦法,要走出一條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合乎中國情況的道路。”這實際上提出了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問題。從現在的發展趨勢看,我國農業必須走高產、高效、優質、安全的現代生態化之路。這不是主觀隨意的選擇,而是客觀的自然規律和社會經濟規律所共同決定的。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重視倒逼機制,實質上就是要求尊重客觀規律。就農業生產而言,主要受三大規律的制約。
大自然生態運行規律。大自然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大致可被視為跨居于地球表面巖石圈、水圈和大氣圈之中的一層生物生存空間,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了當今的狀態。同時,這個系統也存在資源制約,例如能源、材料等的相對有限性。農業作為生態大系統的一個部分,必須遵循生態規律才能存續和發展,否則,不僅難以持續發展,還會損害生態大系統。
農業生產特殊生態規律。農業生產的對象是依賴于生態系統而生存的生物體,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農業至少參與三大生態循環:一是大自然特別是大氣的大循環,包括碳、氧、氮、水等的循環;二是大農業中各產業之間的循環,包括種植業、養殖業、培育業(微生物)和采集業(從海洋、山地等捕撈或采集野生生物)等;三是農作物種植業自身包含的“無機—有機”和“二氧化碳—氧氣”等循環過程。
人類生活質量需求不斷提升規律。人類不僅追求生存所需物質的數量,而且追求提高生活質量,特別是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日益突出,健康需求日益增加。另外,食品安全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問題,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日益突出,外來物種入侵帶來國際生物威脅,等等,這些問題都對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提出了緊迫要求。
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功能表現為一種“力”,順應它即為推力,違反它則為阻力。這在農業領域相當突出。當前,面對化學農業帶來的高污染、高成本問題,特別是面對我國農業發展資源、環境壓力增大的挑戰,必須更好地遵循自然規律和社會經濟規律,積極主動迎接新的農業產業革命。追溯歷史,世界農業大體上經歷了和正在經歷三個發展階段和兩次產業革命:一是原始生態農業;二是化學農業,即第一次農業產業革命;三是依靠科技引領和支持的現代農業,即以現代生態化為標志的第二次農業產業革命。
現代生態農業的特征與建設模式
現代生態農業是在先進科技的引領和支撐下,以生態全面優化為重要特征和前提條件,達到高產、高效、優質、安全目標,從而取得生態、經濟、社會、健康四重效益的現代農業。它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生態全面高端優化。作為一個大系統,農業物質和能量輸入輸出、各個子系統、生產全過程以及縱橫延伸擴展的各個部分全部達到高標準生態化。
科技全要素創新集成。科技貢獻率一般達到90%以上,在諸多重大問題上取得突破;建成先進和完備的農業科技體系;實現農業信息化。
循環全程多層交錯。形成大農業內部全過程、多層次的循環經濟,全面實現生產廢棄物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無害化。
資源全部科學配置。節約集約利用土地,通過土地整治養護、科學的輪休和輪作提高土地肥力,并進一步改造、修復劣質退化土地;依靠科技調水儲水、節約用水、除澇治旱,杜絕水污染;發展人工影響氣象技術,不斷提高調控水的時空分布的能力,把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影響降到最低限度;利用高科技廣泛開發資源空間。
裝備全方位配套。用現代技術和設施全方位裝備農業,包括耕作技術、水利設施、植保手段、養殖方法等各個環節都實現高標準機械化和自動控制。
模式全盤統分協同。微觀層面,因地制宜,統一耕作、加工、銷售,同時實行個人或家庭分區段承包責任制,發展現代田園式家庭農場以及牧場、漁場;中觀層面,建立和優化城鄉生態連體結構,以廣闊農村、農業的生態功能凈化城鎮空氣,轉化垃圾和污水,提供氧吧和休閑空間,供給生態型農產品,形成城鄉大循環系統;宏觀層面,創新生產和資源調控配置機制,建立“市場決定、政府引導、科技支撐”的三元調控配置機制。
運用科技解決難題,設計路線圖
建設現代生態農業是一個十分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會遇到許多難題,有些可能是目前難以預料的。攻克這些難題,一要依靠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二要依靠科技創新,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的,“將來農業問題的出路,最終要由生物工程來解決,要靠尖端技術。”
當前,有人對建設生態農業提出質疑,認為搞生態農業產量低,會餓死人。實際上,現代生態農業并非只優化質量,而且會大大增加產品數量和品種,實現質與量的統一。現代生態農業是實現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基本路徑,現在全國已有許多實驗成功的案例。解決糧食問題的出路不外乎兩條:一靠深化內涵,用生態技術提高耕地質量。按照現有實驗區的數據,增加的產量相當于增加1/3的耕作面積。通過多層次循環利用,又可以大大提高土地等資源的利用效率。二靠擴大外延,發展大農業生產多種新型食品。如林業的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發展畜牧養殖業;漁業潛力更大,還可發展廣闊的海洋農業;正在興起的微生物農業,將來可能發展成為工廠化的農產品生產。在這方面,國際上已有成功的案例。以色列是土地貧瘠、水源奇缺的國家,20世紀50年代初平均每個農業從業人員只能養活17人;通過運用科技手段,現在已能養活90多人,不但滿足了國內95%左右的農產品需求,還能出口農產品。我國不僅有30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闊海洋,還有西部沒有開發的廣袤國土,科學發展大農業,可以大大提高農業生產能力。
建設現代生態農業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經過長期不懈努力方能建立起生態大農業與生物質能源循環互動機制。因此,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做好路線圖。在不斷提高先進科技供給能力的基礎上,大體上可分為四步走:第一步,初步生態化階段,即以生態手段部分地取代化學手段,增加有機肥用量,減少化肥和農藥用量,開發和推廣碳酸鹽肥料、微生物肥料,解決化肥和農藥污染的突出問題,建立高端生態農業示范點。第二步,基本生態化階段,即以生態手段為主,從各方面大幅度減少或部分取代化學肥料和農藥,實現有機農業、低碳農業,建設大面積高端生態農業示范田。第三步,全面生態化階段,即以高端生態技術徹底取代化學手段,形成高端生態農業的新結構,全面實現高產、高效、優質、安全的目標,使古老的農業成為新興產業。第四步,高端生態化階段,徹底實現生態革命。這“四步走”可作為全國的路線圖,各地在實施中可因地制宜,重點區域率先突破。
(作者為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理論創新與分階段分區域推進方略研究”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