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國際貿易陷入了一個增長的不確定時期,其難以琢磨的波動狀態,被人們解釋為貿易保護主義的回潮。
筆者認為,這次貿易保護主義的回潮,從性質上看是貿易保護主義的升級,表現為從貿易保護主義升級為國際經濟保護主義。這種國際經濟保護主義不僅體現為進口國政府對傳統產業的保護,還體現為對新興產業的保護;不僅體現為制造業領域的保護,還體現為服務行業以及科技領域的保護;不僅體現為產業和產品的保護,還體現為融資和投資方面的保護。這一系列保護的核心在于,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最大限度地保護和支撐本國經濟利益及其相關產業、行業的技術創新。
當今的國際經濟保護主義比之以往的貿易保護主義更加嚴重。首先,國際經濟保護主義的關鍵是,在各國實施的保護政策中,既限制商品流動,又限制生產要素的可能流動,這會導致各國的經濟相互封閉起來。其次,國際經濟保護措施不僅影響到某個特定產品的貿易,更多的是對整個生產過程產生影響,從而對已經形成的全球價值鏈構成干擾或干預,增加了貿易過程中的交易成本,甚至阻斷整個分工和貿易過程。以往的貿易保護僅僅對某種產品的貿易進行保護,從而可能影響的是該產品出口國的生產和出口,而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則已經不是某個國家生產某種產品的問題,而是世界生產某種產品的問題。因此,對某種產品采取的保護措施,實質上是對全世界生產過程中分布廣泛的各國生產特定環節的損害。換句話說,當一國采取某種保護政策時,所影響到的經濟體,會涵蓋價值鏈的全部參與者,從而對經濟的負面影響要放大許多。再次,國際經濟保護主義所采取的措施,必然覆蓋國際分工所涉及的各個領域和階段。生產的全球化在本質上就意味著,政府要使干預政策有效果,必須對國際經濟整個運轉過程進行干預,而非單純針對貿易環節進行干預。由此,當今的保護主義包含著保護主義升級的必然,形成國際經濟保護主義。
可見,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國際經濟保護主義的政策已經給經濟發展和穩定,特別是國際貿易帶來了負面影響,各國應該從中汲取教訓,在認可經濟全球化的基礎上,充分認識到國際經濟保護主義的弊端。
就我國而言,應當在積極參與全球分工的基礎上,保持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在當今世界貿易發展形勢下應秉持如下認識和立場:國際經濟保護主義嚴重損害貿易參加國的經濟利益,不利于各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特別是全球生產價值鏈不斷深化和延伸的形勢下,貿易自由比貿易保護好,經濟全球化比反全球化好;我們對國際貿易前景的分析是樂觀的,對國際貿易發展的前途也是樂觀的,畢竟西方經濟已經走出經濟恢復的脆弱期,相應地,新興市場國家也會逐步走出這一時期,為此,我們仍然應當堅持市場多元化,特別是在關注發達國家傳統市場的同時,更多地關注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市場;我們要積極參與國際生產價值鏈,并主動尋找有利的生產環節,對那些執意采取國際經濟保護措施的國家,抓住要害予以反擊,以求博弈中的次佳結果。
。ㄗ髡邽閲疑缈苹鹬卮箜椖俊敖洕蚧{整期的國際保護主義發展新趨勢及我國的應對策略研究”首席專家、南開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