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課題申報書所規定的研究任務和目標可分述為如下幾條:
第一,最終成果語料庫的材料范圍限定為具有完整語境,且考釋研究成績相對充分的先秦古文字文獻材料,具體是迄今已公布的殷商甲骨卜辭、殷周青銅器銘文、戰國簡帛文書,以及少量石刻類文獻等。
第二,語料庫建設的研究程度的預期目標為:將完成一種以語言屬性為核心的復合型內容標注,使語料庫除了能夠提供先秦文獻語言信息外,還在漢字的早期發展、先秦社會文化等方面提供無可替代的信息。其最終成果,將兼具出土古文獻的語料庫、電子類書;出土古文字字料庫、電子詁林等多種功能。
第三,基于上述材料范圍和研究層次的規定,課題的具體工作分述為如下:一、出土古文獻資料本體的收集與審讀;二、考釋材料集成提要;三、數據庫框架設計與實現;四、材料的數字化;五、屬性標注。
迄今為止,上述任務規定的完成情況可表述概括為如下幾點:
一,截止2012年底公布的出土古文獻資料本體的收集及數據庫輸入完成85%以上。
二,截止2012年底的相關考釋論著的集成提要完成90%以上。
三,跟蹤相關考釋研究的進展所進行的出土古文獻語料釋文的修改完成過半。
四,文字、語言、考釋、文化分類的標注大體達到50%以上。
基于上述進展,
上述已完成任務分解到各個子課題的情況如下:
本課題的子課題共計四類十個。第一類是作為課題研究主干的出土古文獻審讀類子課題共計四個:
1,甲骨文文獻審讀子課題(白于藍教授負責)。在全面收集包括《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補編》、《小屯南地甲骨》、《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所公布材料原圖片資料,并將上述甲骨文著錄的既有釋文錄入數據庫,實現全文檢索的既有工作基礎上,主要開展了兩方面工作,一是全面收集針對甲骨文的最新釋讀成果,將涉及文字考釋和綴合研究的論著盡可能全地收集在案,以備研究中審閱查考。這項工作已經進行完畢。二是對照原始圖版和相關釋讀綴合成果,對已有的甲骨文資源庫中的釋文加以逐一校核,并對相關文字進行分組斷代標注。這部分工作工程量巨大,目前正在進行中。
2,金文文獻審讀子課題(董蓮池教授負責)。對已收入語料庫的商周金文文獻以往的釋文、斷代、王世、國族進行審讀,目前已審讀完《殷周金文集成》、《近出殷周金文集錄》、《近出殷周金文集錄二編》、《新出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匯編》、《金文通鑒》、《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保利藏金》、《保利藏金續》、《珍秦齋藏金》、《小邾國遺珍》、《首陽吉金》、《滕州前掌大墓地》、《新出金文與西周史》、《考古》、《文物》、《考古與文物》、《中國歷史文物》等書刊上所收錄的商周金文文獻,包括有銘青銅器18349件,拓片(拓本、照片等)20501件。審讀廣泛吸收了近年來新的研究成果,對以往的釋文、斷代、王世、國族上的錯誤或未當做了勘正,使其與當今研究水平相應。
3、秦系出土文獻審讀子課題(趙平安教授負責)。在全面收集包括《青川木牘》《云夢龍崗秦簡》《周家臺秦墓簡牘》《睡虎地秦墓竹簡》《里耶秦簡》《石鼓文》《侯馬盟書》原圖片材料,并將上述秦文字著錄的既有釋文錄入數據庫,實現全文檢索的既有工作基礎上,已完成工作主要有,全面收集針對秦文字的最新釋讀成果,對錄入語料庫的秦文獻進行釋文審讀。此項工作正在進行過程中。
4、楚簡帛文獻審讀子課題(黃人二教授負責)。在全面收集包括信陽楚墓》《曾侯乙墓》《望山楚簡》《包山楚簡》《郭店楚墓竹簡》《九店楚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六)《新蔡葛陵楚墓》原圖片材料,并將上述楚文字著錄的既有釋文錄入數據庫,實現全文檢索的既有工作基礎上,已完成工作主要有,全面收集針對楚文字文獻的最新釋讀成果,對錄入入語料庫的秦文獻進行釋文審讀。
第二類子課題“古文字考釋材料匯集提要”子課題(劉志基教授負責)。主要研究方式是與各出土古文獻審讀類子課題密切協同配合,目前已將截止于2012年底發表的內容為古文字考釋研究的期刊、論文集、網絡論文及專書,按考釋所涉及的文獻單位——字、詞、句、語段、篇章等加以整理并作提要,最終完成考釋提要與涉及原始文獻單位的數字化關聯尚在進行中。
第三類子課題是數字化開發類,具體含兩個子課題:
數據庫設計與程序開發子課題(張再興教授負責)。目前已完成的工作大致為如下兩個方面:一是服務于各子課題研究的數字化操作平臺;二是語料庫的網絡窗口初步設計,具體可參見后文關于“出土古文獻語料庫建設研究”首期網絡數據庫(測試?專家審閱版)的介紹。此子課題網絡引擎的后期制作,將與專業網絡技術開發公司合作進行。
文字整理與字體創建子課題(劉志基教授負責)。跟蹤各子課題進展中的集外字產生,完成字符的唯一性整理,并確定編碼;調整因集內字新進入釋文用字而導致的編碼沖突,并根據上述文字整理的結果逐個造字,生成字體。該課題的進度與其他各子課題的進展相銜接,完全滿足整個課題組的研究進展需求。目前整個造字數量已在100000以上。
第四類子課題是語料的屬性標注。具體設定如下三個子課題:
語言屬性標注子課題(潘玉坤教授負責)。根據項目開題中的專家意見,語言屬性標注在內容和方略上都有所調整,具體是,語言標注將根據出土古文獻的語料特點來進行,不做類似于現代漢語語料庫的全面語法標注。同時標注的層次亦將根據語料本身的語境完整清晰程度和考釋研究程度來決定。目前,金文和戰國簡牘文獻的詞性標注已覆蓋過半文獻。特殊句法標注亦在楚簡和金文中完成40%以上。
文字屬性標注子課題(劉志基教授負責)。根據項目開題的專家意見,文字屬性標注亦有調整。在字的層次的屬性標注方面,忽略四書標注,重點放在同字異形和文字通假的字際關系標注;構件的層次,完成所有構件的本體類型(獨體與否)、構字功能(表形、表義、表音等)、構件層級、構件方位等各種屬性標注。為保證標注質量,該方面的標注,亦當受制于根據字形圖影的清晰程度和考釋研究程度。此項工作,目前在楚簡和金文中的完成已達80%左右,在甲骨文中完成30%左右。
事類標注子課題(臧克和教授負責)。事類標注首先需要構建一個適合出土古文獻語言單位概念分類的體系,目前這個體系已大體成型,共分11個大類,42個中類,53個小類:
1、自然:
自然物 :天體;地貌;其它物質
自然現象:天文現象;地質現象;氣候現象
2、生物體:
植物:花草竹木;植物附屬
動物:爬行類;昆蟲類;禽鳥類;獸畜類;水生物;動物附屬
人類:組織器官;分泌排泄物;生老病死;外貌特征;姓氏稱謂;職官名稱
3、生物行為:
身體行為
語言心理
能愿狀態
其它抽象行為
4、時空:
時間:年月時刻;時令節氣;干支歷日
空間:行政區劃;方向位置;地理名稱
5、衣食:
飲食:食品;飲品;調味品
衣飾:服裝;飾物;材料質地
6、居行:
居住:建筑物;生活設施;建材配件
出行:運輸載體;交通運輸;運輸載體附屬物
7、器具:
工具
農具
家居用品:食器;酒器;水器;其它
文具
量具
樂器
玉器
武器機械
其它
8、社會文化:
宗教信仰
迷信風俗:祭物類;卜筮類;其它
9、社會事物:
產業經濟
政治管理:刑事類;訴訟類;軍事戰爭類;行政管理類;其它
文教娛樂:思想觀念;文化教育;娛樂休閑
往來應酬
醫療保健
10、屬性:
色形味
性質狀態
11、散類:代詞;數量詞;副詞;介詞;連詞;兼詞;語氣詞;助詞;其它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分類體系,只是一個面向各類型出土文獻的抽象系統,在實際用于具體文獻的分類標注中,將根據特點文獻語言的話語熱點和話語盲區情況在分類中作相應的詳略調整。由于這部分工作需要以釋文審讀的完成為前提,所以目前完成的只是一小部分,即楚簡文獻的大部分(清華簡,上博七、八、九以外)、甲骨文的花東、屯南部分、金文《殷周金文集成》中的西周部分。
②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A,關于調查研究
根據本課題的既有研究工作積累狀況和語料庫建設工作的實際需要,課題的調研以弄清楚十二五期間新公布出土先秦文獻材料的狀況,以確定語料庫今后建設中的新增材料為主。為此,課題組于開題之后,即要求各子課題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完成相關信息調研,并與2011年11月進行各課題組調研信息溝通的專題會議,專題會議還邀請課題組外專家參與。
調研結果表明,十二五期間將有大量先秦出土文字材料面世,這首先是“十一五”期間相關單位出版公布計劃的延續,其中以簡牘文字最為集中。
首先是清華簡。2008年7月,清華大學入藏了一批流散到境外的戰國竹簡。據整理統計,竹簡數量(含殘片)約2500枚,其內容多為經、史一類的典籍,大多在已經發現的先秦竹簡中從未見過,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將會對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文獻學等許多學科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貳)、(叁)已分別于2010年12月、2011年12月、2012年12月由上海文藝出版集團中西書局正式出版。按照這個進度,其余也將在“十二五”期間乃至以后以每年一卷的速度出版。
類似的還有岳麓書院秦簡。這批秦簡的征集前后共有兩批,第一批為岳麓書院于2007年底購回的,初步統計編號有2098 個,其中較為完整的有1300余枚;第二批為某收藏家捐贈的,有編號76個,較完整的有30余枚。兩批書體、形制、內容均一致,推測為同一批出土。《岳麓書院藏秦簡》(壹)、(貳)、(叁)已分別由上海辭書出版社于2007年12月、2011年12月、2013年6月出版,其余也都只能在“十二五”期間出版。
其他又如上博簡的出版,“十一五”期間只出了七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則在2011年12月和2012年12月出版,其余數冊將在“十二五”期間出版。
201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立項的有:湖北出土未刊布楚簡集成研究,北京大學藏秦簡牘整理與研究,均將在“十二五”期間完成刊布。令人期待。
另外,還有《浙江大學藏戰國楚簡》于2011年12月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大宗的新材料還有甲骨文。1986年至2004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在殷墟小屯村中、村南及小屯周圍進行發掘,獲刻辭甲骨515片,編成《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上下冊)》一書,由云南人民出版社于2012年4月出版。西周甲骨文也將在“十二五”期間公布。
此外青銅器銘文、古璽印、古陶文、古幣文、石刻文字等,也都可能會有數量不等的出土公布。
與近數十年來出土文字原始材料持續大量出土發現相聯系,相關的考釋研究材料在“十二五”期間,較之原始文字材料將會有更大數量的公布,課題組按子課題確定了分工,以跟蹤這些研究論者的發表出版,及時收集吸收。
上述調研信息的獲取,為課題研究的下一步開展提供了重要依據——除了個別學界對其真偽的討論尚存較大質疑的材料,課題組都視為語料庫需要收入的材料。
B,關于學術交流
不計課題組日常性溝通交流活動,本課題迄今已召開三次具有一定規模的專題學術交流會議。首先是項目開題。開題會于2011年3月14日在華東師范大學舉行。出席開題會的專家有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王寧,中山大學資深教授曾憲通,上海師范大學資深教授潘悟云,以及北京師范大學李運富教授、復旦大學教授劉釗等。與會專家為課題開展提出了諸多積極建議,最終形成了三點意見:(1)課題具有重大意義。課題組的前期積累工作較為扎實充分,形成了完成課題研究的很好基礎。課題組目前的研究計劃較為細致周到,較之投標之時有了很大的改進,預期成果值得期待。(2)目前課題規定的研究任務依然偏大,其中有些標注內容并不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可以根據“出土古文獻”這種材料特點的限制,作必要的省減和歸并,進行必要的“瘦身”調整。(3)語料庫建設應特別注意提供全面準確的信息,充分吸取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時,根據語料庫使用對象的進一步明確,課題設計應經一步細化,突出重點,形成特色。課題組根據專家意見對課題規劃內容進行了一些調整完善,并上報全國社科規劃辦。
其次是課題組調研信息溝通的專題會議。會議于2011年11月在華東師大閔行校區學術沙龍舉行,出席會議的除了各子課題負責人以及課題組其他成員外,還邀請課題組外專家參與,如韓國漢字研究所所長河永三教授、安徽大學中文系徐在國教授等。此次會議,重點是在課題組的各子課題之間進行了語料庫新增材料的專題調研結果的信息溝通(具體內容詳見前文),同時也就各子課題之間研究內容的避復互補問題進行具體討論協商。
第三次會議是課題建設中期攻堅階段研討沙龍。會議于2012年10月18日華東師范大學中北校區理科大樓A214會議室召開。課題組主要成員,課題組負責人及各子課題負責人,除了清華大學的趙平安教授有特殊情況未能出席外,均悉數參會,包括華東師大的劉志基、臧克和、董蓮池、張再興、潘玉坤、黃人二教授,以及華南師范大學的白于蘭教授。此外,此次沙龍還邀請了諸多課題組外專家參加,如安徽大學中文系徐在國教授、華東師范大學文字中心王元鹿教授和王平教授、以及國外同行專家韓國漢字研究所所長河永三教授、泰國清邁大學的林明明博士、越南太原大學的郭氏娥博士、加拿大麥克瑪斯特大學白思芳(Stephanie Balkwill)博士、韓國延世大學的趙星珍博士等。此次會議召開的背景,是課題剛剛經過國家社科規劃辦的中期檢查,通過中期檢查,課題進展情況有了清晰的呈現,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也一一浮出水面,因此進行課題進展中期攻堅研討沙龍,恰逢其時。此次會議重點研討了兩個屬于中期攻堅的議題:第一,關于語言屬性標注的問題。關于古文字文獻語料庫建設中語言屬性的標注究竟應該標注到何種程度以及覆蓋哪些方面,行內專家有不同意見,有專家甚至提出古文字文獻不宜進行語法標注之類意見。鑒于此,與會者一致認為,語言屬性的標注,究竟如何考慮古文字文獻的特點來確定語言屬性標注的方略,乃是語料庫后期建設的重點問題,同時就具體開展進行了充分討論。第二,關于甲骨文語料庫建設問題。由于課題組原有的甲骨文語料庫的建設基礎相對薄弱,而甲骨文的資料數量又相對龐大基本情況,因此,會議對甲骨文語料庫建設下一步工作如何加快進度溝通了情況并征詢對策。通過此次中期攻堅研討,與會者一致認為,對項目研究進展的整體情況有了清晰的了解,也明確了后階段研究開發的困難和重點所在。
③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A,關于成果的推介工作
本課題的最終成果是出土古文獻語料庫,由于專業性質的相對特殊,這一成果的意義和價值的社會知曉度可能并不太高。為了讓課題最終成果獲得應有的社會認可,我們注重通過媒體作必要的宣傳,首先是借重全國社科規劃辦在《光明日報》開設的“國家社科基金專刊”這一平臺進行宣傳,課題負責人撰寫《用數字化“激活”出土古文獻寶藏》一文,較為全面的對課題最終成果意義價值進行宣傳,文章在2011年12月9日《光明日報》14版全文發表。同時還以接受媒體采訪的方式來達到宣傳目的,在《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9月19日第358期發表的《打造信息時代的學術利器——近年來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數據庫建設與研究進展》的報道中,課題負責人關于出土古文獻語料庫意義價值等問題的觀點被三度引用,如: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出土古文獻語料庫建設研究”首席專家、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劉志基指出,出土古文獻是中國文化遺產中最具歷史厚度的部分。在數字化時代,將出土古文獻送上網絡傳播平臺,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提升國家語言文化實力的一項具體工作。他還強調,中文的信息化處理雖然已取得很大成績,但漢字古文字卻存在大片中文信息處理的盲區。因此,由國家有關部門推動、中國文字學界主導,進行漢字古文字在國際標準電腦字符集中編碼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
除了最終成果的宣傳外,課題組還十分注重階段性成果的社會推介。大家一致認為,本項目的最終成果雖然設定為網絡語料庫,但是基于語料庫對出土古文獻資料數字化形態的窮盡貯存,對最新考釋研究成果的充分吸收,以及嚴苛數字化標準的一字一碼的精確文字整理,使得本項目在研究建設過程中所形成的數字平臺客觀上成為古文字資料集成性成果的高效孵化器。依據這樣一種優勢資源,課題組達成了在完成最終成果的過程中努力編纂出版具補缺、創新意義的古文字工具書的共識。大家認為,這樣做的意義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有助于提升本課題作為國家社科重大項目對學界的貢獻程度和社會影響;另一方面,這又是在以正式出版物的要求來對語料庫中的資料釋讀、標注等研究工作進行檢驗修正,有助于完善本課題的最終成果研究。
根據上述認識,課題組沒有局限于課題申報論證中的階段性成果數量種類規定,確定了較多種類具有補缺、創新意義的古文字工具書編纂選題,并運用多種方式積極向社會相關部門推介這些階段成果,如項目開題中邀請出版單位代表旁聽、為出版社策劃草擬出版基金選題等。經過兩三年不懈努力,這些選題中的相當部分已經得到很好的社會認可,不但已被入出版計劃,而且通過相關出版社申報,得到四項國家級、一項省市級重點出版計劃支持:
《楚簡帛文獻引得》:2010年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資助項目。
《中國漢字文物大系》(15卷):2010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
《商周金文綜類》(14卷):2010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資助項目。
《中國出土簡帛文獻引得綜錄》:“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增補項目。
《古文字考釋提要總覽(五卷)》:上海市“十一五”重點出版項目、“上海市文化發展基金項目”。
B,《工作簡報》報送情況
本課題簡報,目前已上報四期:2011年3月14日上報第一期,是關于項目開題的專報。2011年12月10日上報第二期,主要就本課題的主要階段性成果《楚簡帛文獻引得?郭店楚簡卷》進行了介紹。2012年6月10日上報第三期,主要介紹了即將上線的“出土古文獻語料庫建設研究”首期網絡數據庫(測試?專家審閱版)和本課題又一重要階段性成果《中國漢字文物大系》(15卷)。2013年7月20日上報第四期,主要報道了課題組“中期攻堅學術沙龍研討”以及課題“類階段成果形成亮點,但出版遭遇資金困局”的情況。
C,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及采用情況
課題負責人應約積極投稿,所撰專文《用數字化“激活”出土古文獻寶藏》在2011年12月9日《光明日報》14版“國家社科基金專刊”上全文發表。
代表性成果簡介
本課題代表性成果,大體可分兩個種類:一是最終成果“出土古文獻語料庫”的中間測試(專家審閱)版;另一種是基于語料庫建設而編纂的具有補缺新意的若干集成性古文字工具書。分別簡介如下。
1,“出土古文獻語料庫建設研究”首期網絡數據庫(測試·專家審閱版)
根據本項目最終成果的研究質量監控特點,為保證相關專家盡早介入最終成果的審查并提出修改完善的建議,課題組選擇部分已完成階段任務的數據庫,作為本課題首期網絡數據庫(測試·專家審閱版)上線,意在及時征求專家的批評修改意見,以提升最終成果的研究質量。
首期網絡數據庫(測試·專家審閱版)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1)金文數據庫;(2)秦簡數據庫;(3)戰國楚簡文字數據庫。具體使用方法見網站各自數據庫說明。
網絡平臺網址:http://www.wenzi.cn/objects/confs_web/NewWeb/Expe rtsLogin.aspx
2,基于語料庫建設而編纂的集成性古文字工具書系列
本項目的最終成果雖然設定為網絡語料庫,但是基于語料庫對出土古文獻資料數字化形態的窮盡貯存,對最新考釋研究成果的充分吸收,以及嚴苛數字化標準的一字一碼的精確文字整理,本項目在研究建設過程中所形成的數字平臺客觀上成為古文字資料集成性成果的高效孵化器。依據這樣一種優勢資源,課題組達成了在完成最終成果的過程中努力編纂出版具補缺、創新意義的古文字工具書的共識。大家一致認為,這一做法既能提升本課題作為國家社科重大項目對學界的貢獻程度和社會影響,同時又是在以正式出版物的要求來對語料庫中的資料釋讀、標注等研究工作進行檢驗修正,有助于完善本課題的最終成果研究。
2,《商周金文綜類》(15卷)
該書屬於商周金文逐字索引類引得工具書。其創新性可表述為如下幾點:
一是收錄資料集大成。目前收錄商周有銘銅器已達18349件,拓本20047件,下限為2013年5月,宋代以來截止當今所發表的商周青銅器銘文基本囊括無遺,資料的“集成”化程度超越了既有的各種金文著錄。
二是充分吸收了當今銅器斷代和古文字考釋新的研究成果,使所收銅器在斷代標注上與學科前沿對接,更為科學、精確;而器銘的釋文,亦充分反映當今古文字考釋的優秀成果,實現了釋字與古文字考釋學科前沿的對接。
三是實現楷書釋文單字引得與拓本原形字單字引得相對應,并逐個文句下標注著錄、出典和時代等相關屬性。
3,《中國漢字文物大系》(15卷)
該編纂選題,實際是基于整個語料庫字際關系的研究成績而產生的,既是項目研究過程中的必然副產品,也是語料庫下階段研究開發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支撐點。
具體來說,該書是一部系統收錄歷代各類文物上所見文字的原始形態并附文句以反映具體語境,進而進行文字源流梳理的專書,在漢字形義源流和書體發展演變軌跡的全面真實呈現的同時,可以從一個特定的視角,展示中華文化傳承發展脈絡。每字之下,先列字頭,字頭后括號內列其小篆字形,然后按斷代先后收錄見于各種文物的字形。斷代相同者,按字形所附著的文物類型類聚排序。字形所附著的文物類型相同而有書體差異者,再按書體排序。每字所收各字形之后,列出其所出文物(或相關著錄)的名稱、時代及相關語段的釋文。對于能突出體現某種文字變化發展的字形,以按語的形式在相關字形下作簡要說明。每字各字形收錄完畢之后,進行該字“源流綜論”,源流梳理既描述、闡釋文字形義的歷時演變,也注重揭示特定文字產生前的借字記詞(假借字)現象。全書按《說文解字》14卷540部首結構正文,第15卷為附錄。共1200萬字。
該書的價值,至少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其一,由于本書所系統呈現的歷代實物文字盡可能體現漢字形義發展演變軌跡,足以為文字學研究、漢字應用與教學提供第一手材料;其二,本書所收字形盡量反映字形視覺之美的豐富多樣性,這可為書法創作、欣賞和研究創建一個真實歷史字樣資源庫;其三,本書收字努力反映不同斷代和種類器物所附著文字的風格特征,這對于歷史、考古研究的某些門類和環節,特別是文物鑒定研究將提供重要的參照物資料。
關于該書的創新,可以通過與既有同類型書籍的比較來說明。呈現漢寧歷史形態的書籍,該書并非始作俑者,傳統的“字匯”“文寧編”亦是此類書籍。但若以陳寅惜先生“作一部文化史”的要求來看,既有的“字匯”“文字編”往往存在著種種缺陷:一是字形不真。即此類書籍所呈現之字形大多出于今人摹寫,書法水準高低姑且不論,丟失諸多原始信息是確定無疑的了;其次是不能貫通。即其所呈現的漢字資料,只是漢字發展史長河中的某一橫斷流域,有的是專類字編,如《甲骨文編》(金文編》,有的是斷代字編,如(戰國文字編》《秦漢魏晉篆隸文字編》;再次是信息不全。只給字形,不附其所出文例,乃是傳統“字匯”“文字編”的通例。而文字語境的缺失,每每會模糊文字本體的而貌。顯而易見,傳統“字匯”“文字編”的上述種種不足,正是本書編纂中所著意突破的重點。從這個意義上說,作為一部系統收錄歷代各類文物上所見文字的原始形態并著意揭示其種種發展演變軌跡的實物文字資料整理類專書,該書具有一定的補缺意義。
4,《古文字考釋提要總覽》(五冊)
該編纂選題,基于語料庫的“電子詁林”的目標設定而成立。語料庫在完成巨量古文字考釋研究論著的整理、提要并與原始文獻字詞單位全面邦定的基礎上,該編纂成果也就水到渠成了。由于語料庫的建設實際開始于本課題立項以前,所以該編纂選題也是在課題立項前已經起步,因此被列入上海市“十一五”重點出版項目。當然,這不應該影響該編纂選題作為本項目階段成果的性質。
該書的補闕創新性,一方面表現為在“集成”性上超越既有同類成果,收錄截止于2012年的古文字考釋意見55000余條,數量上是《古文字詁林》的兩倍,全書出齊后當是迄今收錄材料最多的古文字集釋類工具書。另一方面,又表現為呈現形式的細致周到,對接現代社會網絡閱讀方式,構建了一種傳統文本與網絡檢索資料互補的復合型閱讀載體,即在編者所在單位——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網站“文字網”(http://www.wenzi.cn)上,為該書的紙質圖書專設檢索窗口,讀者在閱讀紙質圖書時,可以查詢各種相關補充和修訂資料。
②階段性成果清單:
下表所填階段性成果,均有受到本項目資助的標注。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
字數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 |
戰國楚簡帛文獻引得·郭店楚簡卷 |
劉志基等 |
工具書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 |
1200000 |
|
2 |
出土古文字文獻語料庫建設芻議 |
劉志基 |
論文 |
【韓國】《漢字研究》第3輯,2010年12月 |
20000 |
|
3 |
偏旁視角的先秦形聲字發展定量研究 |
劉志基 |
論文 |
《語言科學》2012年1期 |
15000 |
|
4 |
楚簡帛文字信息呈示摭談 |
劉志基 |
論文 |
第三屆中日韓(CJK)漢字文化國際論壇論文集 |
20000 |
|
5 |
|
劉志基 |
論文 |
《中國文字研究》16輯,2012年8月 |
5000 |
|
6 |
劉志基 |
論文 |
《中國文字研究》第17輯,2013年3月 |
18000 |
|
|
7 |
楚簡“用字避復”芻議, |
劉志基 |
論文 |
《古文字研究》29輯,中華書局2012年10月 |
10000 |
|
8 |
西周金文用字避復再研究, |
劉志基 |
論文 |
【韓國】《漢字研究》第7輯, 2012年12月 |
16000 |
|
9 |
釋“人言為信”――《左傳》中的誠信觀念考
|
劉志基 |
論文 |
【韓國】《漢字研究》第8輯, 2013年7月 |
8000 |
|
10 |
釋“ |
白于藍: |
論文 |
《古漢語研究》 2011年3期。 |
8000 |
|
11 |
論文 |
《中國文字研究》第17輯,2013年3月 |
10000 |
|
||
12 |
先秦誓盟語“有如N”解——兼議“有”的助動詞用法 |
潘玉坤 |
論文 |
《古漢語研究》 2012年1期 |
9000 |
|
13 |
潘玉坤 |
論文 |
《中國文字研究》第16輯,2012年8月 |
8000 |
|
|
14 |
論文 |
《中國文字研究》第17輯,2013年3月 |
10000 |
|
||
15 |
楚簡帛文字筆跡分析方法芻議
|
周玲、劉志基 |
論文 |
《中國文字研究》15輯,2011年12月 |
16000 |
|
16 |
釋王子姪鼎中的“致” |
董蓮池 |
論文 |
《中國文字研究》第16輯,2012年8月 |
10000 |
|
17 |
釋
|
董蓮池 |
論文 |
第三屆中日韓(CJK)漢字文化國際論壇論文集 |
8000 |
|
18 |
釋呂壺銘中的“豹”字 |
董蓮池 |
論文 |
《中國文字研究》第17輯,2013年3月 |
8000 |
|
19 |
釋王子姪鼎銘中的“致” |
董蓮池 |
論文 |
《中國文字研究》第16輯,2012年8月 |
7000 |
|
20 |
先秦傳世典籍“兮”字本貌及形用流變 |
雷黎明 |
論文 |
《廣西社會科學》2011年第7期。 |
7000 |
|
21 |
戰國楚簡研究 |
黃人二 |
專著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1月 |
453000 |
|
22 |
基于出土文獻的語義分類芻議 |
羅曼 |
論文 |
第三屆中日韓(CJK)漢字文化國際論壇論文集 |
13740 |
|
23 |
談《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的修訂
|
劉凌 |
論文 |
《語言文字應用》2012年第2期 |
11400 |
|
24 |
《辭海》第六版審音情況概述——兼談辭書對普通話語音規范體系建設的積極作用 |
劉凌 |
論文 |
《辭書研究》 2013年1期 |
9000 |
|
25 |
小屯南地甲骨新綴兩例兼論一組誤綴的甲骨 |
常利輝 |
論文 |
《華夏考古》 2012年第一期 |
4000 |
|
26 |
小屯南地甲骨新綴一例兼論兩組可能的綴合 |
常利輝 |
論文 |
《中國文字研究》 第15輯,2011年 |
3000 |
|
27 |
山東所出公?豆“?”字及相關問題研究 |
蘇 影 |
論文 |
《中國文字研究》第16輯,2012年8月 |
5000 |
|
28 |
甲骨文“問“字釋讀獻疑 |
蘇 影 |
論文 |
第三屆中日韓(CJK)漢字文化國際論壇論文集 |
6000 |
|
29 |
讀《近出金文集錄二編(一)》札記 |
劉孝霞 |
論文 |
《中國文字研究》第16輯,2012年8月 |
5000 |
|
30 |
劉孝霞 |
論文 |
《蘭州學刊》 2012年7期 |
5000 |
|
|
31 |
論文 |
《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 》2012-10-15 |
7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