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新時期文藝理論建設與文藝批評研究”中期檢查報告

    2014年02月19日17:27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本項目自2012年4月被批準立項以來,課題組按照項目投標書所擬定的研究計劃和課題設計的基本內容開展了課題的研究。迄今為止,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良好,現做簡要總結如次:

    1. 2012年6月9-10日,課題組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學術活動中心舉行了開題報告會。會上,首席專家馬龍潛教授向各位專家與評委匯報了本課題的研究背景、思路、方法與價值,課題的總體結構與基本內容、擬突破的重點與難點問題、主要創新點及特色、團隊能力和成果、課題的分工、管理與時間安排,以及對國家社科基金委評審專家意見的采用等內容。首席專家匯報之后,各子課題負責人和課題組成員也就各自子課題的工作目標、實施方案、人員組成等情況分別做了匯報和熱烈的討論。大家一致認為,本項目的思路和宗旨,總的來說就是站在唯物辯證法、唯物史觀和科學發展觀的立場上,用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在史料和觀點的結合中,全景式的、有問題意識和反思意識地梳理出近三十多年來中國文藝理論和批評發展的真實脈絡。這里面包括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本課題絕不空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口號,不亂貼馬克思主義的標簽,而是將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熔鑄成科學的文藝觀和方法論,形成關于文藝理論和批評研究的科學性的視角、科學性的方法和科學性的理論范疇,進而描繪出具有科學學派特征的文藝學觀念與體系框架。 二是本課題要突出問題意識和反思意識,強調實事求是的學風,既不趨炎附勢,也不隨波逐流。我們主張用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點和方法,在科學而合理的文藝理論和批評觀念和體系框架內,圍繞幾個大的發展階段和幾個大的本源性的基本理論問題,來分析、透視、判斷、歸納新時期以來中國文藝理論和批評發展的真實路徑,進而總結出一系列文藝理論與批評問題的演變、進展和得失,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有預見性、引領性的學術觀點和理論意見。

    2. 2013年1月17-20日,課題組在杭州玉皇山莊賓館召開了各子課題寫作提綱定稿專題討論會。馬龍潛教授主持了本次專題研討會,并向與會領導和全體項目組成員匯報了本重大項目自立項以來的整體進展情況和對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具體安排。各子課題負責人也就子課題的研究進展情況和寫作提綱修改稿分別做了匯報。本項目自開題以來,正是通過各子課題負責人、項目組成員對各個子課題研究提綱或寫作提綱的精耕細作式的修改和完善,才使課題整體研究面貌已具雛形。會上,各子課題組分別對本子課題的寫作提綱和寫作計劃進行了認真深入的討論,確定了寫作提綱的基本框架和研究周期,并進行了人員分工。此提綱已廣泛征求理論界專家、學者的意見,項目組將隨時根據反饋意見對提綱進行修改、補充。

    3. 課題組全體成員按照各自所分工承擔的研究任務,盡可能全面、系統地收集了相關的研究資料、論文和專著,并通過參加相關學術會議和各種學術交流活動進行了廣泛的調研工作。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已完成《新時期文藝理論與文藝批評發展紀事與代表性著作年表》一書的編寫工作。作為一本研究資料匯編,該書以新時期文藝理論與文藝批評問題論爭的歷史進程為主線,以圍繞新時期文藝思潮及其所涵蓋的基本理論問題所展開的論爭為邏輯框架,在歷史與邏輯的統一中對新時期文藝理論問題論爭的歷史事實進行了客觀、全面、系統的梳理,并對其予以階段性的綜述和整體性的比較分析。其資料的完備性與詳實性、體例的新穎性與目前其它同類著作相比有自己的特點,為深入開展課題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此間,課題組首席專家和所有成員均有機會參加了國內外的相關學術會議,其中較重要的有:美國羅格斯大學主辦的題為“中國研究面面觀:全球化時代的中國研究”的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年7月19-24日),北京大學主辦的“杰姆遜與中國當代批評理論”學術研討會(2012年12月11-12日),哈爾濱師范大學主辦:“文學理論的未來”高端學術研討會(2013年7月7~9日),沈陽師大主辦:“中國當代文藝理論建設”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年會(012-11-16~19)、廣西玉林師院主辦:“實踐美學與中國當代美學發展” 學術研討會(2012年12月11-12日)、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大學主辦: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七十周年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洗研究會2012年學術年會(2012年5月18—21日)等,通過參加這些學術會議,擴大了我們的學術視野,加強了我們同國內外學術界的交流和合作。

    4-1代表性成果簡介之一:李志宏、溫玉林:《從經典馬克思主義看當代文藝本體研究論爭》,《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4月第2期。

    該文系本項目的子課題:“新時期文藝理論的發展進程與‘轉型’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其通過對新時期以來相關理論問題發展情況的梳理,從中提煉出主要問題,并形成了主要的論點。這主要包括:

    (一)、審美性不等于藝術性;文學審美性的非功利性質并不否定文學作品可以具有社會功利性的內容和社會功利性的社會作用;文學并非不可以“載道”。文學與社會生活處于對立統一關系之中,構成元級層次上本體性的形式與內容關系。文學作為反映和表現社會生活的形象體系,是本體形式性的存在形態。文學作品又在自身內部構成次級層次上技術性的形式與內容的關系。作品所蘊含的功利性內容作為次級層次技術性的存在形態,從屬于文學元級層次的本體性形式。這一特點使得藝術表現性和社會功利性都可以是審美性的組成因素。根據科學的審美理論,可以合理地倡導文學創作與社會功利性現實生活相聯系,合理地使文學作品的內容含有社會功利價值。

    (二)、樹立文學理論研究中的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建立起較為完整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體系,為人類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提供了科學的思想基礎,也是我們進行科學研究的有效方法。在今天,面對迅速發展的世界和復雜的文藝現象,有必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立場,克服形而上學思想方法。主要表現是:第一,學術研究不能脫離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近一時期以來,受西方存在主義哲學影響,我國的美學界、文藝理論界形成一種不正確的觀點,即以存在論取代認識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完整的有機體,其認識論和實踐論是辯證地交融在一起的,缺少認識論的馬克思主義談不上什么實踐論,也不能成為完整的科學體系。切除了認識論而談論馬克思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曲解和傷害。第二,要堅持對立統一觀點,反對形而上學。文藝學、美學研究中存有很多疑難問題。對此,正要通過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加以科學的認識。例如,“美本質”問題的研究長期以來處于困頓狀態。人們為解決這一問題而提出了種種思路,變換了多種角度,這都是必要的。但不論思路怎樣發展,都要行進在正確的方向上才能有切實的成果。如果背離了辯證唯物主義,取消認識論,其結果將是走向形而上學,造成更大的失誤。

    第三、進行了根源性美學歧誤的匡正,發現:“美”字不是“美”。目前審美理論研究的困境同對“美”的理解相關。人們仍然把理論大廈建筑在關于美本質和“美”的闡述之上。這一錯誤的根源在于:混淆了“美”字(即美概念)與“美”(即美事物)的不同,把“美”字的存在當成“美”的存在。事實上,世上存在“美的事物”,但不存在叫做“美”的事物;存在審美活動的本質,但不存在美本質或美屬性。事物之所以美,并不取決于美本質或美屬性,而是取決于認知結構中形式知覺模式的建立及其顯效狀態。形式知覺模式是將事物形式與好感相連接的樞紐,是美感形成的必備前提。

    4-2 代表性成果簡介之二:《走向文學理論解釋學》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馬建輝著。該書系本項目的子課題:“新時期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進程與中國學者的理論貢獻” 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走向》全書共六章。第一章“解釋與批判”主要闡明理論話語如何解釋,這種解釋應在何種思維層面展開,日常思維迷思對于理論解釋的挑戰,文學理論解釋應確立的部分基本原則,體現出文學理論闡釋價值與邏輯、歷時與共時、“自轉”和“公轉”的對話性辯證法則。第二章“翻譯與論爭”主要以馬克思主義文論經典文本的釋讀為例,闡明了文本翻譯、文本語境、學術論爭對于闡釋的意義和其中容易出現的一些問題。解釋往往不是靜態的,它存在于翻譯活動、思維活動、對話活動、寫作活動之中,在活動中把握文學理論的解釋應成為闡釋者的一種自覺。第三章“實踐與探索”以文學意識形態論為中心,通過考察、探析一個文學基本理論范疇的對話式闡釋之路,闡明解釋最終是要落實到解釋實踐上的,解釋原則既是從解釋實踐中概括出來的,同樣它也要到解釋實踐中去接受檢驗。解釋是一種對話和交流,滲透著一種批判和辯駁,一個概念的意義往往成長于學術論爭的氛圍。不可否認,一些概念是僵死的,一些概念則充滿活力,其中一個原因在于它們是否得到了解釋學情景中討論雙方的重視(當然不排除還有其他原因,甚至更重要的原因)。第四章“語境與現象”著重論述語境對于解釋的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力圖從幾個文學理論問題或現象出發,來呈現當前理論解釋的處境。與語境和現象相比,解釋是躲在后面的東西,或者說解釋是被抽象之物。然而,真正理解一個時代的闡釋方式和闡釋取向,對于語境和現象的關切無疑是一個必要的環節。第五章“個體與經驗”通過對一些文學思想者的文學思想的整理與分析,闡釋一個文學理論范疇與闡釋一個文學思想者的文學思想的關系是怎樣的,探索文學理論概念的個體意義與個體經驗,以及這些個體意義與個體經驗對于理解和解釋的啟示。概念是有其一般意義的,正是這一般意義才使概念成為概念。但是,我們也必須注意到,這個一般意義在個體那里并不是特別穩定的一種存在,而是具有遷延和變異的;而從作為概念的詞語的意義的歷史發展看,個體意義和個體經驗往往是一個詞語一般意義得到不斷豐富和充實的重要推動力。第六章“文化與方向”力圖闡明文論解釋所承擔的文化建構功能。解釋也是一種文化行為。這一方面是說解釋總是處于一定的文化氛圍、文化實質、文化底蘊中;另一方面則是說解釋還承擔著文化建構的功能。本章重在強調后一方面。對于我國的文學理論解釋而言,它必須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健康而科學的發展,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創新。文化的發展是有方向的,我們的文化建構必須走在正確或科學的道路上,而文學理論的闡釋活動在這方面也應承擔起自己的使命。

    《走向》一方面在文學基本理論研究方面有所拓展,另一方面在文學理論學科建設上也增添了新的內蘊,是文學理論學科內涵建設的重要推進。《走向》的文學理論解釋學首先提供給我們的是一種方法,即在理論思維層面剖開語言意義的方法。理論思維是一個整體,理論意義的生成是這些思維的產物,怎樣思維就怎樣生成意義。文學理論并不缺乏思想,缺乏的是理論思維層面的建樹,所以那些沒有理論自覺的文學思想實際上并不能稱為理論,起碼可以說不能稱為真正理論意義上的文學理論。其次,《走向》為讀者展現了建構文學理論解釋學的部分生長點。這主要體現在后面的三章內容之中,它們分別涉及文學理論的話題境遇、個體境遇和文化境遇,文學理論不是封閉自足的體系,而是在紛繁雜亂的話題與思潮、體性各異的主體以及大文化的氛圍和主導取向中不斷生成的。它是理論思維層面的,可它一刻也離不開日常思維,離不開日常生活,從日常思維到理論思維有著多樣的中間環節,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反對日常思維,而是從日常思維中成長出理論思維,這顯然需要一種自覺意識,《走向》給我們指出了探索的道路。再次,《走向》體現出了一種鮮明而強烈的問題意識。它不是一種超脫的玄虛冥想,而是直面文學理論的時代問題,直面文學理論闡釋方面的某些無序和錯訛狀態。可以說,文學理論解釋學的建構是文學理論問題積累的必然要求,它當然不可能徹底解決掉所有問題,但卻可以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一種思路、一種方法、一把鑰匙或一種探討的向度與姿態。對問題的探索是學術研究的根基所在,《走向》立足于文學理論中的諸多實際問題立題、立意、立論,必將有力推動人們對于文學基本理論問題的深入思考,推進文學基本理論研究的進一步展開。

    該書出版后《光明日報》、《文藝報》、《中國文化報》、《河北日報》、《太原日報》等發表書評,產生了良好而積極的影響。

    5,課題組自立項以來,已向全國規劃辦報送《工作簡報》二次,向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二次,并被《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采用一次。 

    階段性成果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1

    文藝理論建設必須彰顯中固特色

    馬龍潛

    論文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5月22日

    4千

     

    2

    堅持和宣傳唯物論辯證法

    馬龍潛

    論文

    《文藝報》

    2012年5月30日

    4千

     

    3

    文藝理論與批評要堅持唯物論、堅持辯證法

    ——重新學習《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幾點體會

     

    馬龍潛

    論文

    《創作與評論》2012年第5期

    6千

     

    4

    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指向的再思考

    馬龍潛

    論文

    《文藝爭鳴》

    2012年11月號

    8千

     

    5

    從“元理論”的角度把握文學理論的科學性問題

    馬龍潛

    論文

    《湖南社會科學》

    2012年6期

    8千’

     

    6

    文藝 審美 政治

    李志宏

    論文

    《黨的文獻》

    2012-3,5月D類

    3千

     

    7

    文藝的審美與政治

    李志宏

    論文

    《中華魂》

    2012-6期上半月

    3千

     

    8

    審美認知理論與生態價值觀

    李志宏

    論文

    《草原 文藝論壇》

    2012年7月,2期

    8千

     

    9

    審美性不等于藝術性

    李志宏

    論文

    《文藝報》

    2012-12-31

    3千

     

    10

    從經典馬克思主義看當代文藝本體研究論爭

    李志宏、溫玉林

    論文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4月第2期。

     

    1萬

     

    11

    認識論和“主客二分”何錯之有?——兼論實踐存在論美學的倒退

    李志宏、劉洋

    論文

    《文藝爭鳴》

    2013年第5期。

     

    8千

     

    12

    李澤厚:為什么說“實踐美學”尚未開始?

    梁玉水

    論文

    《文藝爭鳴》

    2013年第4期。

     

     

    6千

     

    13

    怎樣認識文學基本理論研究

    李龍

    論文

    《文藝爭鳴》

    2012年11期

    8|千

     

    14

    語境還原:“文學性”問題的發生

    李龍

    論文

    《文學評論叢刊》

    8千

     

    15

    怎樣的文學理論研究才更加成熟

    李龍

    論文

    《中國藝術報》

    2012年8月27日

    4千

     

    16

    啟蒙與獨尊的歧路

    鄒華

    論文

    《中國現代美學研究叢刊,》2012年第3期。

    1.6

     

    17

    中國美學的后古典時代

    鄒華

    論文

    《新國學研究》第9輯2013年4月

    4.9

     

    18

    歷史本體論的內轉與失衡

    鄒華

    論文

    《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

    1.3

     

    19

    啟蒙主義與中國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興起

    徐向昱

    論文

    《學術交流》

    2012年第2期

    0.8

     

    20

    關于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幾個問題

    馬建輝

    論文

    《文藝理論與批評》

    2013年第1期

    8000

    新華文摘論點摘編

    21

    當前現實主義文學思潮的兩種類型

    馬建輝

    論文

    《云夢學刊》

    2013年第3期

    6000

     

    22

    走向文學理論解釋學

    馬建輝

    論文

    《云夢學刊》

    2013年第2期

    18000

     

    23

    堅持四個統一 建設文化強國

    馬建輝

    論文

    光明日報《》

    2013年1月2日理論版頭條

    4000

     

    24

    文風建設的歷史借鑒

    馬建輝

    論文

    《光明日報》

    2013年5月1日理論版頭條

    3500

     

    25

    破除洋教條 倡導中國化

    馬建輝

    論文

    《光明日報》2013年5月16日頭版光明專論

    3000

     

    26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馬建輝

    論文

    《光明日報》2012年5月22日頭版光明專論

    3500

    人大文藝理論復印資料全文轉載

    27

    打造文學理論的中國學術話語體系

    馬建輝、 王曉寧

    論文

    《光明日報》光明日報2012年6月26日頭版光明專論

    4000

     

    28

    《講話》中的文藝大眾化思想 

    馬建輝

    論文

    《文藝理論與批評 》

    2012年第4期

    6000

     

    29

    新時期古代文論研究與中國文論的現代性訴求

    陳士部

    論文

    《湖南社會科學》2012年11月28日

    8059

     

    30

    論實踐美學及其新變派別中的人性論

    陳士部

    論文

    《文藝理論與批評》2013年5月24日

    8746

     

    31

    當代文藝批評的話語特征與形態

    饒先來

    論文

    南都學壇,2012年7月

    11000

     

    32

    文藝理論應向新的事實開放

    饒先來

    論文

    文藝報,2012年9月24日

    4500

    中國作家網、中國社科網轉載

    33

    論文藝批評的當代品格

    饒先來

    論文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

    6600

    上海社科界第十屆學術年會優秀論文

    34

    當代文藝批評的時代性與實踐性品格

    饒先來

    論文

    文藝爭鳴,2012年11月

    11000

     

    35

    當代都市文學生產機制研究

    專著

    論文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年7月

    16000

     

    36

    原理、理論與問題——對三部文論教材的思考

    劉淮南

    論文

    湖南社會科學2012.6

    11000

     

    37

    增強文藝理論與批評的學術品格

    劉淮南

    論文

    《文藝報 》2013.3.4

     

    3000

     

    38

    西方文學理論名著提要

    董學文、李龍等

    專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

    50萬

     

    39

    走向文學理論解釋學

    馬建輝著

    專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30萬

     

    40

    歷史與當代文藝理論中的主體性之爭

    凌玉健

    論文

    《文藝理論與批評》2013年7期

    0.7萬

     

    41

    論藝術生產的產業化轉向

    凌玉健

    論文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

    13.5萬

     

    (課題組供稿)

    (責編:趙晶)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中| 国产精品乱码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国产精品久久免费|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日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龙口护士门在线观看| 2021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99久久香蕉国产|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 久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一区| 国产精品十八禁在线观看| 色综合久久综精品|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专区| 亚洲精品456人成在线| 青青草原精品国产亚洲av| 亚洲精品少妇30p| 国产精品第一区第27页|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网址|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 日韩精品福利片午夜免费观着| 91在线视频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瑜伽| 精品久久久无码21p发布| 亚洲国语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下载| 午夜在线视频91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直接| 99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第一页|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看|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精品在线| 在线精品无码字幕无码AV| 国产亚洲精品激情都市| 三级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麻豆9l精品三级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