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項研究最終目標是以西方為參照,從中國本土出發,為學界和民眾講述一個中國版的“疾病改變歷史”的故事。最終成果是出版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五種疾病歷史和現代防疫體系形成的叢書,形成傳染病在中國文明史中的基本認識,這無論是在學術上、以往出版還是對民眾的啟蒙教育上,都是開創性的。項目立項后,即圍繞鼠疫、霍亂、天花、瘧疾、血吸蟲病五大疾病和二次大戰后中國東南沿海與東亞的傳染病控制分別進行著作的撰寫(其中鼠疫病史、血吸蟲病史、二戰后東南防疫2014年底完成書稿,其余2015年交稿)。
中國歷史上的鼠疫與社會變遷 本項研究是在曹樹基、李玉尚已出版著作基礎上的修訂和擴充,已完成鼠疫對于云南社會的影響,目前進行氣候變化、美洲作物引進對于云南鼠疫的影響和內蒙古鼠疫病史研究。
中國霍亂流行史 本項研究是在單麗清代霍亂博士論文和李玉尚已有研究基礎之上的綜合與進一步研究,已完成1932年國家醫學干預下的霍亂流行,目前正在進行1959-1961年副霍亂研究,上述工作完成后,霍亂病史基本問題完成。
征服天花 本項研究是“中研院”邱仲麟教授綜合既有研究和他本人的相關研究的總結性著作,目前正在進行人痘與牛痘接觸歷史的研究。
明清以來云南的瘧疾與社會 本項研究是云南大學周瓊教授在其瘴氣著作基礎上的深入研究,已完成云南各地瘧疾資料的收集工作,目前正在進行云南重瘧區開發史的研究。
明初以來江南的環境變化與寄生蟲病 本項研究是上海交通大學李玉尚教授在全國優博專項資助項目既有成果基礎上的進一步完善和深化,目前已完成江南地區血吸蟲病史、鉤蟲病史、姜片蟲病史的研究,正在進行瘧疾和絲蟲病的研究。
歷史上洞庭湖演變與血吸蟲病 這項研究是車群的博士學位論文,書稿體系業已形成,目前進入到博士論文的寫作階段。
二次大戰后中國東南沿海與東亞的傳染病控制 本項研究由“中研院”劉士永研究員負責,目前書稿基本完成。
②調研及學術交流情況
鼠疫、瘧疾和血吸蟲病屬于地方病,需要在流行區廣泛收集各類材料。項目組在長江流域各省份(血吸蟲病和其他寄生蟲病)和云南(鼠疫和瘧疾)幾乎每個縣市的檔案館、疾控中心、圖書館、水利部門查閱了原始檔案,同時在部分疫區進行田野調查,工作極其浩繁,僅血防檔案一項,查閱和收集的卷宗數就達二千余卷。
天花研究需要查閱各類天花中醫典籍,因此在國內外主要圖書館尋找這一類的書籍,該項目主持人已完成國圖、上海和國內主要中醫藥大學館藏資料的查閱。
二次大戰后中國東南沿海與東亞的傳染病控制是一項國際化的研究,除了大陸之外,還要查閱國際主要衛生機構的原始檔案,該項目主持人在十余個國外檔案館和大學圖書館查閱資料。
③代表性成果簡介
三江閘與1537年以來蕭紹平原的姜片蟲病 1537年三江閘建成之后,引起蕭紹平原水系水流平緩、扁角螺孳生環境改善、河浜和低田大量形成以及水生作物普遍種植等一系列生態反應。嘉靖之后,水紅菱又種于高田,使姜片蟲病成為明清江浙水網地帶名副其實的“蕭紹病”。一項水利工程,就這樣出人意料的參與和制約了一個區域獨特的農業和疾病的歷史。
1582年的風暴潮與江南疾病 1582年的風暴潮形成李家洪,海潮接著沖毀老鸛嘴,黃浦潮流極大增強,帶來咸潮、泥沙和激流,導致飲用水源的變咸、水災的加劇和浜涇小圩的形成,給人們生活和農業生產帶來不便和辛苦。但強勢的潮流抑制了血吸蟲病的流行,直到1850年之后,由于河流淤塞,一些地區逐漸脫離感潮區,血吸蟲病才開始大規模流行,并在民國年間和1950年代達到頂峰,而此時人類歷史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了。
階段性成果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
字數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 |
都天與木蓮:清代云南鼠疫流行與社會秩序重建 |
李玉尚 |
論文 |
《社會科學研究》2012年1期 |
1.3萬 |
|
2 |
三江閘與1537年以來蕭紹平原的姜片蟲病 |
李玉尚 |
論文 |
《中國農史》2011年4期 |
2.0萬 |
|
3 |
感潮區變化與青浦沿湖地區的血吸蟲病——以任屯為中心 |
李玉尚 |
論文 |
《南開學報》2011年5期 |
1.5萬 |
|
4 |
戰后之疫:1944-1947年滇西鼠疫研究 |
曹樹基 |
論文 |
《近代史研究》2012年2期 |
1.5萬 |
|
5 |
醫療、衛生與世界之中國 |
胡成 |
著作 |
2013年6月科學出版社 |
38.5萬 |
|
6 |
環境變化與血吸蟲病歷史 |
李玉尚、飯島涉 |
論文集 |
2013年交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年簽定合同) |
20.0萬 |
|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