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自立項以來的近兩年間,項目組按照研究計劃正在穩步推進,總體態勢良好。課題組在項目啟動座談會、開題論證會、2013年研究工作協調會等會議后,工作重點一直放在收集各種研究資料上,特別是實地調研資料的獲取。為此于2012年暑期組織了17人的野外考察隊,赴鄂爾多斯高原展開實地調研活動,取得滿意的成果。2013年暑期,先后派出六支人數不等的考察隊赴研究區域從事野外踏察和社會調查。政治、軍事、城市、經濟、植被、氣候與災害等六個子課題研究組參與了2013年暑期的實地考察與調研活動。其他子課題組(文化、民族、河湖)也正在收集各種文獻資料和文物考古資料。與此同時,在占有豐富的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相繼發表14篇學術論文,迄今已收到錄用通知的論文有6篇,撰成待刊的論文有8篇。共計28篇論文。出版學術專著1部。從這些階段性成果可看出,項目研究正在按計劃有序地踏實地向前推進。
② 調研及學術交流情況
野外實地考察和社會調研是國家重大項目研究的重要環節,尤其是歷史地理學重大項目更是如此。我們對此給予特別的重視。在2012-2013年間,先后組織了七個考察隊,分批分次赴鄂爾多斯高原及其毗鄰區域進行實地考察、社會調研、數據采集活動,為課題研究積累多重證據資料。目前,有的考察隊仍在研究區域工作。透過實地調研,獲取大量的圖像、測量數據、遺址現狀、里程與方位、地方史志等基礎資料。
學術交流與學術對話是搜集學術信息的重要途徑,我們積極參與。課題組多名成員參加了2012年8月在西安舉辦的“明清以來西北地區經濟、環境與社會變遷學術研討會”,提交了學術論文。項目主持人并在大會上作了主題發言。課題組數位成員參加了2012年9月在天津師范大學召開的“中國歷史地理學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向大會提交各自的研究成果,同時了解其他學者的與重大項目相關的研究成果。2013年6月,在陜西靖邊縣舉辦“統萬城建城1600年國際學術研討會”,項目首席專家暨課題組多名成員與會,并在大會作專題學術報告《唐代夏州城通往豐州的交通道路考察》。
③ 代表性成果簡介
《公元7-9世紀鄂爾多斯高原人類經濟活動與自然環境演變研究》,艾沖教授撰寫,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于2012年10月出版。其特點如下所述:
全面再現7-9世紀鄂爾多斯高原各種經濟活動的真實面貌。要探討人類經濟活動的真實面貌及其與自然環境演變的相互關系,即順利地探究各種經濟活動的興起、發展、衰落的歷史真相,前提是必須把握住行政區劃的框架。7-9世紀,鄂爾多斯高原與毗鄰的后套平原地域(古稱河曲)的行政區劃建制包括兩個類別:正規的都督府/節度司——州/郡——縣體系,羈縻的都督府——州——縣體系。作者認為,隋唐時期“河曲”地域存在四個地方高層行政建制單位:夏州都督府/夏綏銀宥節度司、靈州都督府/靈鹽節度使司、豐州都督府/天德軍都防御使司、勝州都督府/振武軍節度使司。
明晰了行政區劃的框架后,各行政區的民族與人口問題,就自然成為作者研究的重要內容。迄天寶元年(742),“河曲”地域的人口總數已達750 137人。漢、粟特與稽胡等族人口達到305 137人(粟特人口為34 320),突厥族人口約近10 000人,鐵勒族人口大略為35 000人,吐谷渾約有70 000人,黨項羌人口則達330 000人。安史之亂后,鐵勒、突厥、粟特、吐谷渾諸族人口相繼遷出“河曲”地域,惟有漢、稽胡、黨項留居原地,尤其以黨項羌人口增長顯著,遍及“河曲”地域,成為當地人口的主體。唐代“河曲”地域的各族人口呈現交錯分布的時空特征,從而影響到社會經濟的分布格局變化。
在公元7-9世紀的“河曲”地域,人類經濟活動大體分為農耕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貿業,以及交通運輸業。此時期在“河曲”地域,農業經濟分布在該地域的邊緣地帶——那些土壤肥沃、水源富裕、地形平緩、氣候溫和、且具灌溉之利的地方,成為農業經濟的重心區域。與此同時,隨著“河曲”地域五個游牧族群人口的增加,畜牧經濟占據著鄂爾多斯高原的大部分地表。至唐后期,黨項羌人成為“河曲”地域從事游牧型畜牧業的主要族群,隨之出現游牧經濟取代農業的態勢。“河曲”地域農牧業的嬗替與分布狀態顯示出縱向階段性、政治軍事形勢制約、民族人口數量和民族生業構成的影響等時空特征。
其時,“河曲”地域存在的諸多手工業包括畜牧產品類手工業、農耕產品類手工業、采礦產品類手工業以及狩獵產品類手工業。各民族之間、內地與北疆間的商貨流通與交換,既有官方控管的互市貿易、朝貢貿易,也有民間自發的長途販運、互通有無的商品交換。
隋唐時期“河曲”地域的城市及城鎮,既包括因成為行政中心或因工商活動而興起的地方性城市或城鎮,又包括出于軍事防御需要而建筑的駐防性城市或城鎮。“河曲”內外,駐防城群體經歷從無到有、由少增多、重心轉移的發展過程,先后出現在黃河彎曲河道內側及外圍地帶,至唐后期駐防重心轉移至高原南部的無定河上游地區。駐防城群體的維持與延續,勢必給予周邊自然環境相當大的負面影響,引發其附近森林植被的縮減。這成為毀壞森林植被的重要動因之一。
總之,公元7-9世紀是鄂爾多斯高原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作者詳細論述隋唐時期鄂爾多斯高原的行政區劃建制,人口數量與分布,農、牧、工、商、交通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的興衰,城市與城鎮的出現及發展歷程。在此基礎上,重點探討了人類經濟活動對區域自然環境產生的不同影響。
具體闡述人類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方式與力度。作者指出,在隋唐時期鄂爾多斯高原,自然環境受到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被動地依隨社會經濟活動的力度強弱、范圍大小、速度快慢和方式差異而做出兩類不同的響應。
其一,在那些人類活動力度較弱、范圍較小、速度緩和、以選擇性永續利用的漸進方式開發自然資源的地方,自然環境雖然受到某種程度的干擾或損傷,但可在一定時間通過自我更新機制予以修復,重塑自然生態系統,從而做出友好型響應,維持生態系統相對平衡,與人類社會和諧共處。正如該書所揭示:該時期農業經濟主要分布在鄂爾多斯高原的邊緣地帶和后套平原,由于水土條件優越而未引起自然環境的負面響應。
其二,在那些人類活動力度很強、范圍很大、速度較快、以“竭澤而漁”的地毯式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地方,自然環境承受不起人類大規模的破壞,其自身的運動規律和生態自我更新機制被打亂,從而失去維系生態相對平衡的機會,勢必做出環境退化的負面響應,阻礙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在隋唐時期“河曲”草原地帶,過度放牧和大肆采挖甘草、地軟、發菜、肉蓯蓉等自然資源的后果,就是草原植被遭到強烈破壞、土壤裸露,易受風力侵蝕而致使草原生態退化,最終使社會畜牧經濟受到制約影響。在7-9世紀的“河曲”地域,天然生態環境的自我更新機制被破壞而引起環境退化的地方,主要分布在“河曲”西北部、黃河之南,即早期“庫布齊沙漠”——“庫結沙”區域;“河曲”中部偏西的“六胡州”地區,即初期“毛烏素沙漠”之區。作者指出:初期“毛烏素沙漠”的出現,基本成因是過度的畜牧經濟活動所引發,并非所謂過度農耕生產所驅動。迄9世紀末期,庫布齊沙漠繼續向東緩慢擴展,毛烏素沙漠亦向東南方逐漸漫延。兩個沙區從此給予鄂爾多斯高原生態環境演變以潛在而巨大的負面驅動力,致使區域沙漠化土地越來越廣,乃至今日兩大沙漠幾乎覆蓋鄂爾多斯高原全部。
提出多項合理建議,體現歷史地理學“有用于世”的治學宗旨。作者認為:在7-9世紀(相當隋唐時期)三百年間,人類經濟活動影響下的鄂爾多斯高原自然環境發生的變化為我們提供了正反兩方面的歷史借鑒,讓我們反省過去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揚優汰劣,使我國社會經濟真正循著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適度運行。回顧7-9世紀“河曲”地域人類經濟活動與生態環境的互動過程,作者提出了四點建議:
第一,除國家政策或制度因素外,人口數量應維持在當地生態環境可承載的限度之內,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方法。作者指出:“隋唐時期,‘河曲’地域總人口數量(尤其是農業人口數量)遠低于漢代,也低于現代,因此未引起生態環境的大范圍惡化的事實,是值得我們借鑒的良好先例。”(該書第346頁)而當時靈州曾出現兩次黃河變清(一次在貞觀二十三年、一次在長慶元年)的現象,即印證了作者的觀點。有鑒于此,作者認為:“限制牧業及農業人口數量的不合理增長,維持在自然環境可供養的限度內,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方法。”(該書第346頁)這種觀點無疑是正確的。
第二,人類經濟活動方式必須與所處的自然環境條件相適應。具體地說,推行產業結構調整,改變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工則工、宜礦則礦,關注產業和工程建設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程度,建立環境評估機制、嚴重污染工業的淘汰制度。
第三,開發自然資源的力度須保持適度,以不損害自然環境自我修復機制及能力為宜。具體說來,在政府引導下,改變鄂爾多斯高原地域居民的生活模式——建立能源節約型社會及社區、摒棄高消耗生活方式,鼓勵使用傳統的生活燃料與建筑材料的替代品,建立防火消防機制。
第四,穩步推進綠色生態工程建設,宜草則草、宜灌則灌、宜林則林,分區實施綠色植被再造工作。在重塑綠色生態系統的過程中,為保持其有效性、穩定性和延續性,建立完整配套的綠色植被再造與管護制度、破壞植被懲罰制度、鄉規民約的自律系統,是完全必要的。
作者的研究結論,旨在為推動當代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發展提供借鑒和啟示,因而提出的四條合理化建議,充分體現出歷史地理學“有用于世”的治學目的。
《北朝時期“河曲”地域行政區劃建制的演替》,艾沖教授撰寫,已于2013年3月發表在核心學術期刊《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上。
該文透過系統的分析論證,認為:北朝時期“河曲”地域的行政區劃經歷復雜的演變。北魏統治下的“河曲”行政區劃建制可分成兩個階段:軍鎮制階段和州郡縣制階段,遭逢六鎮動亂之際,改置州、郡、縣之數較少。 西魏、北周時段,“河曲”地域行政建制單位較前陸續增加,并增建高級管理實體——總管府,構成地方行政區劃的四個層級,分布范圍較前擴大,呈現自南向北推廣之勢。 隋朝初期八年間,在繼承北周的四級行政體制基礎上,更在陰山南麓的河套平原增置總管府及州縣等行政建制單位。 北朝時期“河曲”地域行政區劃的演替進程呈現出由最初的軍管體制向州郡縣體制轉變, 而且正規州郡縣行政單位數量逐漸增多、分布范圍越來越廣的時空特征與發展態勢。
這一研究成果再現出北魏、西魏、東魏、北周、北齊及隋初階段鄂爾多斯高原行政區劃建制發展變化的歷史真相,為其他區域歷史地理研究提供真實的參考資訊。
④ 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在2012年,課題組已分別于6月和12月按時向全國社科規劃辦報送兩份《研究工作簡報》,匯報了國家重大項目研究進展情況。
同年,向全國社科規劃辦提交了一份《成果要報》、并向《中國社會科學報》投送一份關于黃河水患與城市遷移關系的文稿。但是,這兩份文稿皆未獲采用。
盡管如此,今后仍將積極向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送具有創新價值的文稿,加大投稿的頻次與數量,及時推介國家重大項目研究的最新成果。
階段性成果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
字數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 |
靈州治城的 變遷新探 |
艾沖 |
論文 |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11年第4期 (2011年12月) |
1.30萬字 |
被引頻次:3 下載頻次:121 |
2 |
隋唐時期的 夏州城新論 |
艾沖 |
論文 |
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 第18輯 三秦出版社 2011年12月 |
2.20萬字 |
|
3 |
公元7-9世紀 鄂爾多斯高原人類經濟活動與自然環境演變研究 |
艾沖 |
學術 專著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2年10月 |
40.8萬字 |
受到學術界廣泛重視與好評。 |
4 |
再論唐代前期“六胡州”治城位置 |
艾沖 |
論文 |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 2012年第2期 2012年3月15日 |
1.598萬字 |
下載頻次:89 |
5 |
唐蕃爭奪的 鹽州治城新考 |
艾沖 |
論文 |
唐史論叢 第16輯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3年4月 |
1.20萬字 |
|
6 |
北朝時期“河曲”地域行政區劃建制的演替 |
艾沖 |
論文 |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 2013年第2期 2013年3月15日 |
1.80萬字 |
下載頻次:31 |
7 |
亦論寧夏吳忠市有無古城灣村 |
艾沖 |
論文 |
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3年第1期 2013年3月 |
1.16萬字 |
|
8 |
鄂爾多斯高原地區清代旱災與氣候特征 |
趙景波 奚秀梅 |
論文 |
地理科學進展 2012年第9期 |
1.15萬字 |
下載頻次:81 |
9 |
近代靖邊縣治遷徙再研究 |
李大海 |
論文 |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12年第2輯 |
2.51萬字 |
下載頻次:176 |
10 |
明代九邊延綏巡撫始設與轄區新探 |
李大海 |
論文 |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12年第4期 |
1.05萬字 |
下載頻次:98 |
11 |
清代伊克昭盟 長城沿線“禁留地”諸概念考釋 |
李大海 |
論文 |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13年第2輯 |
1.05萬字 |
下載頻次:41 |
12 |
明代榆林筑城設衛時間新考 |
李大海 |
論文 |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 2013年第2期 |
1.10萬字 |
下載頻次:23 |
13 |
秦漢時期“河南地”與“新秦中”地域范圍考辯 |
肖 珺 肖愛玲 |
論文 |
唐都學刊 2013年第4期 |
1.08萬字 |
下載頻次:13 |
14 |
鄂爾多斯高原 清代旱災研究 |
趙景波 奚秀梅 |
論文 |
自然災害學報 2013年第4期 |
0.98 萬字 |
|
15 |
西夏在鄂爾多斯高原的疆界變遷 |
保宏彪 |
論文 |
西夏研究 2013年第4期 (已錄用) |
1.11萬字 |
|
16 |
鄂爾多斯高原 考察記 |
肖 珺 婁娟娟 |
考察報告 |
中國人文田野 第6輯 巴蜀書社,2013年12月 (已錄用) |
1.46萬字 |
|
17 |
論唐代鄂爾多斯高原的池鹽生產及其管理 |
陸 瑤 |
論文 |
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 第20輯 三秦出版社 2013年12月(已錄用) |
0.8700萬字 |
|
18 |
兩漢朔方郡治城新探 |
孟洋洋 |
論文 |
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 第20輯 三秦出版社 2013年12月(已錄用) |
0.8245萬字 |
|
19 |
隋唐五代時期鄂爾多斯高原行政區劃建制的沿革與分布 |
保宏彪 |
論文 |
寧夏師范學院學報 第5期 (已錄用) |
1.87萬字 |
|
20 |
清代以來黃河中游旱澇序列重建與特征診斷(1644~2009年) |
張健 |
論文 |
地理研究 (已錄用) |
1.06 萬字 |
|
21 |
陜北漢畫像石表現的農業圖景, |
李令福 |
論文 |
《中國農史》 (待刊) |
0.900萬字 |
|
22 |
論寧夏平原“塞上江南”的形成與內涵 |
李令福 |
論文 |
《寧夏社會科學》 (待刊) |
0.880萬字 |
|
23 |
《新唐書》“青他鹿角”為兩種藥材名小考 |
張維慎 |
論文 |
中國史研究 (待刊) |
0.65萬字 |
|
24 |
隋代鄂爾多斯地區行政設置的背景及其演變 |
保宏彪 |
論文 |
(待刊) |
1.05萬字 |
|
25 |
漢代西河郡建置沿革考論 |
石春平 |
論文 |
(待刊) |
0.6800萬字 |
|
26 |
關于統萬城建城問題的再討論 |
婁娟娟 |
論文 |
(待刊) |
0.7800萬字 |
|
27 |
唐代前期朔方諸軍考述 |
李宗俊 |
論文 |
(待刊) |
1.30萬字 |
|
28 |
隋唐兩代北部防務的變化及其背景 |
李宗俊 |
論文 |
(待刊) |
1.60萬字 |
|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