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自2012年4月18日批準立項以來,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長、項目首席專家王燕文高度重視,責任單位江蘇省委宣傳部積極組織優勢力量,全面推進項目研究。
1.按期召開開題論證會。2012年6月28日,課題開題論證會在南京西康賓館舉行。王燕文主持會議,各子課題負責人、省委宣傳部有關領導和處室參加會議。王燕文就項目的研究意義、總體設計、研究內容、研究思路方法、成果形式與成果轉化等做了全面闡述。課題組成員圍繞課題進行交流發言,就子課題的研究思路、方案做了簡要匯報,就研究的重難點和創新點展開了熱烈討論,
會議明確了課題目標要求和研究進程。
2. 確定寫作提綱和責任分工。2012年8月至2013年上半年先后多次召開工作會議,就課題思路、研究框架、寫作提綱、任務分工及研究進展等進行溝通、交流和研討。最終形成“當代中國公民道德發展”寫作提綱,提綱共分5部分,分別是:第一卷基于“中國問題”的公民道德發展理論、第二卷諸文明體系中公民道德發展的歷史經驗、第三卷公民道德發展的現狀與推進思路、第四卷公民道德發展的實踐與路徑、結語:公民道德發展與人的現代化。5個部分分別由5位子課題負責人承擔。
3.各子課題研究工作有條不紊推進。
子課題負責人樊和平教授承擔的緒論和第一卷“基于‘中國問題’的公民道德發展理論”。目前子課題組主要是進行關于公民道德發展的前沿性理論研究,包括三方面:作為本課題研究前提的基礎理論研究、調查研究的分析報告、根據全書提綱的分章寫作。分析報告已發表一篇,中宣部政研所專門為此做了內參報送中央領導,關于集團公民的道德狀況尤其是集體行動的倫理邏輯的調查研究正在進行中;現代媒介方式下的道德場的研究已經基本完成;《倫理之“公”與道德之“民”》的寫作本月完成(3萬字);《當前我國諸社會群體價值共識的倫理精神期待》已交《中國社會科學》(3萬字),預計明年發表。
子課題負責人王小錫教授承擔第二卷“諸文明體系中公民道德發展的歷史經驗”。子課題組先后召開3次工作會議,統一研究理念和步驟,明確分工和要求。為保證按時完成研究任務,本子課題堅持每月初給每位研究成員發電子郵件,在交流研究信息的同時,督促其抓緊研究,按時完成撰寫任務。初定8月上中旬召開本子課題工作會議,交流并研究撰寫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課題組成員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6篇,其中2篇被《倫理學》、《新華文摘》轉載。
子課題負責人楊明教授承擔第三卷:公民道德發展的現狀與推進思路。課題組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與新時期江蘇“三創三先”精神作了專題問卷調查,掌握了江蘇公民道德方面的一些新鮮數據,形成了有一定分量的調研報告;課題組參加了省委宣傳部組織的“大調研”,在走訪座談的基礎上形成了題為“當前我國公民道德狀況調查分析及對策思考”的調研報告(1.6萬字),報中宣部。此外,課題組根據研究與寫作分工,搜集了大量第一手文獻資料,并予以初步整理與分析、取舍和研究,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有些成果在全國產生了重要影響。
子課題負責人周曉虹教授承擔第四卷:公民道德發展的實踐與路徑。課題組先后召集了三次小組會議,討論與本子課題相關的課題分工、寫作大綱。子課題組配合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狀況調查中心,參與了調查問卷的起草論證工作。目前,本卷大綱編、章、節的主題、重點及撰稿人都已確定,正在積極落實撰稿任務。已經完成的一組主題為“社會變遷與中國公民的道德嬗變”論文4篇,將發表在《天津社會科學》2013年第6期。
子課題負責人林閩鋼教授承擔結語部分。目前課題組已完成了研究報告“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與公民道德建設——蘇南、蘇中和蘇北的調查報告”初稿,正在積極修改完善中。
二、調研及學術交流情況
課題的調研工作以“一主兩輔、點面結合”的方式展開。
“一主”主要是指“面”上情況的調研。課題組委托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狀況調查中心開展問卷調查,先后邀請了(CGSS)主任李路路教授、南京大學社會學系吳愈曉教授,專門研討《中國公民道德狀況調查》,并認真擬定了相關問卷。目前調查已經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預計將完成6000份左右的調查問卷。這一調查將對我國公民的道德狀況做出基本的概括和描述,也將成為我們研究的數據基礎。
“兩輔”,主要是楊明和周曉虹分別率領的子課題組所開展的“點”上的補充調研:去年8月,王燕文、周曉虹及部分課題組成員,赴常州調研道德講堂建設,考察了學校、社區、企業、機關等幾類代表性“道德講堂”,增加了課題組成員對公民道德建設的感性認識,為下一步研究提供了鮮活個案。楊明課題組在今年上半年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與新時期江蘇‘三創三先’精神”、南京市機關黨員干部道德建設與核心價值觀培育等專題作了問卷調查,目前數據正在統計整理中;暑假期間,課題組成員赴泰州、張家港等地調研基層公民道德建設。此外,課題組還依托省委宣傳部“大調研”活動,在全省范圍內召開了一系列不同層次不同群體(機關干部、重點行業代表、基層群眾、先進典型、勞動模范等)的公民道德建設座談會,課題組成員深入實際進行了大量的走訪和田野調查,掌握了豐富的研究數據。
在學術交流方面,部分課題組成員參加了江蘇省社科聯等單位組織召開的“新時期公民道德建設”理論研討會,并在會上作了學術交流;課題組定于9月份在南京召開“公民道德與現代文明”國際學術交流會,力求在國際視野下交流公民道德發展的前沿理論、歷史經驗和實踐智慧,進行關于公民道德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的國際學術對話,目前會議正在積極籌備中。
三、代表性成果簡介
2012年9月9日,《光明日報》刊發王燕文署名文章《常州“道德講堂”的實踐與啟示》,對常州“道德講堂”實踐進行較為深入系統的理論總結。文章認為,建立公民道德建設長效機制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課題。“道德講堂”將公民道德建設的內容和要求轉化為人民群眾易于接受的道德實踐形式,充分體現了公民道德建設的規律性。文章對“道德講堂”這一公民道德建設的有效形式的內在機理進行了深入分析,具有較強的理論和應用價值。
2013年6月,課題組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形成1.6萬字的研究報告“當前我國公民道德狀況調查分析及對策思考”。報告圍繞“我們應當如何評估改革開放30多年來公民道德建設成效?當前我國公民道德建設面臨著哪些機遇、挑戰和突出問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又應當如何進一步推進公民道德建設?”等問題,力求從理論與實踐結合上予以回答。調研報告經江蘇省委宣傳部報中宣部,其核心觀點內容(0.4萬字)近期將在江蘇省委宣傳部內參刊發。
《哲學動態》2013年第7期刊發子課題負責人樊浩(樊和平)“當前我國倫理道德與大眾意識領域‘中國問題’的演進軌跡與互動態勢”,提供了當前我國倫理道德與大眾意識形態領域的新發現與新解釋,并對反應出來的“中國問題”提出了解決問題的“中國戰略”。中宣部政研所將該文以內參形式報送有關中央領導。
《社會科學戰線》2013年第2期刊發子課題負責人王小錫“當代中國企業道德現狀及其發展策略分析”。論文通過對我國各類企業道德的“鏡像”調研,表明我國一部分企業的道德建設在近年來由被動到主動、由抽象觀念認知到實踐操作,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厘清問題及其原因,探討了我國企業道德建設的重要性及其基本路徑。論文被《新華文摘》2013年第2期摘錄,《倫理學》第4期全文轉載。
《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年第12期刊發課題組成員黃明理、呂林“馬克思主義批判觀視域下的泛道德化批判論析”。論文歸納了泛道德化批判的種種表現,闡述了泛道德化批判產生的消極后果,進而就如何避免泛道德化批判思維誤區提出了獨到見解。文章從學理上對泛道德化批判進行反思與再批判,確立了唯物辯證的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批判觀,對于增強國民的理性力,塑造國民健康心態,營造社會和諧和提供了思維方法的保障。《新華文摘》2013年第9期論點摘編。
四、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向全國社科規劃辦報送《工作簡報》1期。
階段性成果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
字數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 |
常州“道德講堂”的實踐與啟示 |
王燕文 |
論文 |
《光明日報》2012年9月9日 |
0.5萬 |
|
2 |
當前我國倫理道德與大眾意識領“中國問題”的演進軌跡與互動態勢 |
樊浩 |
論文 |
《哲學動態》2013年第7期 |
2萬 |
中宣部已做內參報送有關領導 |
3 |
當前我國公民道德狀況調查分析及對策思考 |
課題組 |
研究報告 |
由江蘇省委宣傳部報送中宣部 |
1.6萬 |
|
4 |
倫理,如何與我們同在 |
樊浩 |
論文 |
《天津社會科學》2013年第4期 |
3萬 |
|
5 |
“后倫理時代”的來臨 |
樊浩 |
論文 |
《道德與文明》2013年第5期 |
2萬 |
|
6 |
韋伯“理想類型”與現代倫理形態 |
樊浩 |
論文 |
《社會科學戰線》2013年第5期 |
2萬 |
|
7 |
《論語》倫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哲學形態 |
樊浩 |
論文 |
《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3期 |
1.7萬 |
|
8 |
“我們”的世界缺什么? |
樊浩 |
論文 |
《道德與文明》2012年第6期 |
2萬 |
人大復印資料2013.3全文轉載 |
9 |
“德福因果律”的“理性”形態與“精神”形態 |
樊浩 |
論文 |
《學術月刊》2013年第1期 |
1.4萬 |
人大復印資料2013.4全文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學術文摘2013.2、《新華文摘》2013.10轉摘 |
10 |
道德教育的“精神”形態與“中國形態” |
樊浩 |
論文 |
《教育研究》2013年 第2期 |
1.4萬 |
人大復印資料2013年第6期全文轉載 |
11 |
作為一種國家戰略的文化 |
樊浩 |
論文 |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 |
0.8萬 |
|
12 |
推進公民道德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 |
王小錫 |
論文 |
《倫理學研究》2013年第2期 |
0.4萬 |
|
13 |
當代中國企業道德現狀及其發展策略分析 |
王小錫 |
論文 |
《社會科學戰線》2013年第2期。 |
1.3萬 |
《新華文摘》2013年第2期摘錄,《倫理學》第4期全文轉載。 |
14 |
社會主義道德自覺與建設美麗中國 |
郭建新 |
論文 |
《光明日報》(理論版)2013年4月16日 |
0.3萬 |
《新華文摘》2013年第10期全文轉載 |
15 |
中國精神: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動力 |
王露璐 |
論文 |
《光明日報》(理論版)2013年4月29日 |
0.3萬 |
|
16 |
轉型期中國鄉村社會的人際信任 |
王露璐 |
論文 |
《道德與文明》2013年第4期 |
|
|
17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公民道德建設的思考 |
張 露 |
論文 |
《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3年第4期 |
1.1萬 |
|
18 |
馬克思主義批判觀視域下的泛道德化批判論析 |
黃明理、呂林 |
論文 |
《馬克思主義研究》 2012年第12期 |
1.1萬 |
新華文摘2013年第9期論點摘編 |
19 |
論道德回報與道德回應 |
黃明理 曹天航 |
論文 |
《江海學刊》2013年第3期 |
1萬 |
|
20 |
個體道德、家庭倫理、社會理想 |
楊明 |
論文 |
《道德與文明》2012年第5期 |
0.5萬 |
|
21 |
中國道路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
楊明 |
論文 |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1月18日 |
0.2萬 |
|
22 |
國家與公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概括的基本路徑 |
楊明 |
論文 |
《紅旗文稿》2012年第4期; |
0.4萬 |
|
23 |
溯源道德滑坡的社會因素:認識偏差與信仰缺失 |
彭安玉 |
論文 |
《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雙月刊) |
1.2萬 |
|
24 |
中國傳統監察制度的歷史借鑒價值 |
彭安玉 |
論文 |
《廉政文化研究》(雙月刊)2012年第3期 |
0.6萬 |
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政治學》2012年第9期索引 |
25 |
賦予領導干部道德建設鮮明的中國元素 |
彭安玉 |
論文 |
《唯實》2012年第7期 |
0.7萬 |
|
26 |
讓權力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有效制約和監督下運行 |
彭安玉 |
論文 |
《廉政文化研究》(雙月刊)2013年第4期 |
1萬 |
|
27 |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 |
彭安玉 |
論文 |
黨政干部論壇2013年第7期 |
0.8萬 |
|
28 |
一代清官于成龍 |
彭安玉 |
論文 |
《唯實》2013年第2期 |
0.6萬 |
|
29 |
公共利益、公共價值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
郭榛樹 |
論文 |
《學習論壇》2013年第6期 |
1萬 |
|
30 |
三個倡導:當代中國最大的價值公約數 |
郭榛樹 |
論文 |
《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12年第6期 |
0.4萬 |
|
31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批判性問題研究 |
胡寶平、郭榛樹 |
論文 |
《毛澤東思想研究》2012年第1期 |
0.9萬 |
|
32 |
社會轉型與中國公民的道德發展困境 |
周曉虹 |
論文 |
《天津社會科學》2013年第6期 |
0.4萬 |
|
33 |
媒介的多元化與公民道德建設的歧義 |
鄭欣 |
論文 |
同上 |
0.3萬 |
|
34 |
政治參與與企業主的道德建設 |
王曉燕 |
論文 |
同上 |
0.3萬 |
|
35 |
道德陋習的社會成因 |
陸遠 |
論文 |
同上 |
0.35萬 |
|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