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個子課題的進展情況
第一階段的任務基本完成。
第二階段與第三階段為四個相對獨立的子課題(四個模塊),目前正在有序進行,其中模塊一已經發表學術論文5篇,模塊二已經發表學術論文4篇,模塊三與模塊四也在開展中。
(二)調研及學術交流情況
2012年,2013年課題組成員先后前往:黑龍江,吉林,北京,山西,陜西,內蒙等地調研。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已經匯編成冊,可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數據支持。
(三)學術會議與交流
立項以來所參加的學術活動如下:
(1)第一屆中國能源與資源"6+2"經濟管理學術論壇(2012.7北京)
(2)第四屆能源經濟與管理學術年會暨第六屆中國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戰略學術研討會(2012.10 上海)
(3)第二屆中國能源與資源"6+2"經濟管理學術論壇(2013.7青島)
(4)管理科學與工程學會 2012年年會暨第十屆中國管理科學與工程論壇(2012.10煙臺)
(5)中國技術經濟論壇大學 2012 .杭州
(四)代表性成果簡介
(1)資源跨期最優開采路徑技術進步影響途徑研究,科學學研究,2012(2)
基本內容、主要觀點、學術價值:
技術進步是彌補不可再生資源耗竭的長期決定因素之一。研究基于資源跨期開采模型,首先分析技術進步分別從調整資源可采儲量、提升資源利用效率、促進資源替代以及降低資源開采成本等途徑對資源最優開采路徑的影響,然后借助案例對各類技術進步影響途徑的分析結果進行了模擬驗證。結論表明,除了增加資源可采儲量之外,不存在某類的技術進步可以既增加社會福利又有利于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而任何技術進步都需要相應的政策措施來引導和約束,最后在結論基礎上提出政策參考建議。
(2)中國化石能源實際開采與最優開采路徑相悖原因探索,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13(3)
基本內容、主要觀點、學術價值
中國化石能源開采量逐年遞增,與可耗竭資源最優配置理論模型中的最優開采路徑相背離。為探究理論與實際相悖的原因,運用逆向思維的方式,從中國實際情況出發,尋求化石能源供給的影響因素,試圖得出理論最優開采路徑與中國實際開采路徑相悖的原因,運用計量經濟學的方法,進行其實證檢驗。研究結果顯示(1)中國化石能源供給與價格指數相關性不顯著與可耗竭資源最優配置理論假設相悖,(2)中國化石能源供給尚未到達峰值的事實與可耗竭資源最優配置目標相悖。
階段性成果
以下成果為已經發表或已經確定錄用待發表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
字數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 |
資源跨期最優開采路徑技術進步影響途徑研究 |
曹明 魏曉平 |
論文 |
科學研究.2012(2) |
8000 |
CSSCI |
2 |
能源經濟效率和產業關聯度的中國工業結構調整 |
曹明 魏曉平 |
論文 |
求索.2012(2) |
6000 |
CSSCI |
3 |
試論礦產資源有序開發的本質內涵與市場機制完善 |
曹明 魏曉平 |
論文 |
資源開發與市場2013(2)
|
7000 |
CSSCI擴展 |
4 |
中國化石能源實際開采與最優開采路徑相悖原因探索 |
魏曉平 周肖肖 |
論文 |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3) |
8000 |
CSSCI |
5 |
礦產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新探索 ——評《礦產經濟學》 |
魏曉平 |
論文 |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4) |
5000 |
CSSCI |
6 |
我國可再生能源替代的動力學模型構建及分析 |
宋輝 魏曉平 |
論文 |
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3,43(10)
|
12000 |
核心 |
7 |
我國資源稅改革現狀及其未來政策趨勢 |
李強 袁櫟 |
論文 |
管理現代化,2013年7月
|
5000 |
CSSCI |
8 |
技術進步對能源—環境—經濟系統的直接與間接效應 |
張華 魏曉平 |
論文 |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3年9月(待發) |
9000 |
CSSCI擴展 |
9 |
完全成本核算資對煤炭資源跨期配置影響的博弈分析 |
姜偉 魏曉平 |
論文 |
會計之友,2013(10)(待發) |
4000 |
核心 |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