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自從2011年本課題批準立項以來,課題組堅持正確的研究方向,嚴格按照項目申請書中課題設計計劃進行研究,取得了初步的階段性成果。在此期間之內,主要展開了以下工作:
一是課題組開題報告會于2011年12月28日在南京師范大學舉行。華東師范大學朱貽庭教授、東南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樊和平教授、南京圖書館館長徐小躍教授、《光明日報》理論部副主任薄潔萍博士四位專家受邀參加開題報告會。課題首席專家、公共管理學院院長王小錫教授和子課題負責人王澤應教授、周中之教授、郭建新教授、王露璐教授及部分課題組成員出席了會議。在全面吸取專家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課題組進一步明確了研究思路,完善了研究內容,進一步整合了校內外研究資源,使課題研究計劃更具科學性和可行性。
二是在開題的基礎上,課題組多次召開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了課題研究的總體思路和子課題分工計劃。同時對經濟倫理思想通史的基本概念和內涵以及如何體現“通史”之“通”的研究理念展開了討論,統一了課題研究的基本理路。
三是在課題開題和進一步完善工作思路的基礎上,課題組邀請國內著名學者柯錦華、萬俊人、邵漢民等專家前來進行專題學術研討。專家們對在開題工作基礎上形成的研究工作計劃進行了再一次的論證,進一步完善了研究的基本思路。
四是在工作研討的基礎上,突出強調文本資料的全面性和權威性對于本課題研究的重要性。因此,近期各子課題組在總結前期資料收集經驗基礎上,正在進行課題研究資料目錄的整理和完善工作。課題組還邀請上海師大圖書館的專業人員參與此項工作,從而使資料收集工作更具專業性和規范性,為課題研究的進一步展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調研及學術交流情況:
2011年10月24日,課題組主辦了“經濟倫理與提升中國經濟競爭力”高層學術對話 。2012年11月16日,由課題首席專家王小錫教授任會長的中國經濟倫理學學會主辦了“經濟倫理與社會公正”學術研討會。在兩次會議期間,課題負責人及課題組成員與學界專家學者展開了深入的討論,進一步明確了研究中的整體思路以及各子課題成果之間的有機關系。
另外,課題首席專家及子課題負責人與美國經濟倫理學家喬治?恩德勒(Georges Enderle)、哲學家艾倫?吉伯德(Allan Gibbard)和德國經濟倫理學家彼得?科斯洛夫斯基(Peter Koslowski)等當代著名學者保持著密切的學術聯系,以期從不同的視域理解中國經濟倫理學通史應該解決的相關理論問題。2012年5月,首席專家王小錫教授與美國著名哲學家艾倫?吉伯德教授展開了學術對話,并以題為“倫理學的實踐意蘊與道德資本”的對話錄在《倫理學研究》2012年第4期上發表。2013年6月9日至11日,喬治?恩德勒應邀至南京師范大學與首席專家及部分課題組成員展開學術交流和相關專題的研討,其對話錄即將在上海《社會科學報》發表。
課題組還經常召開不定期的小型學術研討會,主要包括:子課題內部成員的小型會議;各子課題負責人的小型會議;課題組全體成員的研討會議;邀請國內外著名學者參加的學術研討會,等等。通過上述學術研討會,課題組不斷充實研究資料,進一步清晰了相關核心概念的內涵,厘清了各章節、各子課題之間的關系。同時,通過交流和探討,課題組成員互相分享了思考的心得,為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課題中期代表性成果
自2011年10月課題立項以來,課題組成員圍繞課題核心概念和基本問題,在《光明日報》(理論版)、《哲學動態》、《倫理學研究》、《道德與文明》等權威期刊發表《“真正的經濟”是內涵道德的經濟》、《略論經濟自由》、《“道德資本”何以可能》等相關學術論文20余篇(詳見階段性成果)。其中新華文摘轉載2篇,《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和《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各轉載1篇,人大復印資料轉載2篇。同時,課題首席專家王小錫教授帶領部分課題組成員繼續編輯出版了2010和2011年度的《中國經濟倫理學年鑒》,為課題研究乃至我國經濟倫理學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資料平臺。
階段性成果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
字數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 |
“真正的經濟”是內涵道德的經濟 |
王小錫 |
論文 |
《倫理學研究》2011年第5期 |
|
|
2 |
八論道德資本——道德在何種意義上成為資本 |
王小錫 |
論文 |
《道德與文明》2011年第6期 |
|
|
3 |
On the Economic Significance of Morality |
王小錫 |
論文 |
《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2012年第3期 |
|
|
4 |
當前中國社會道德問題與道德重建 |
葛晨虹等 |
論文 |
《道德與文明》2012年第1期 |
|
|
5 |
論人的尊嚴的五重內涵及意義關聯 |
王澤應 |
論文 |
《哲學動態》 2012年第3期 |
|
|
6 |
社會主義道德自覺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基石 |
郭建新 |
論文 |
《光明日報》2012年3月24日 |
|
|
7 |
解開“薪酬之謎”的倫理學探尋——評《企業薪酬分配公正研究》 |
劉可風 |
論文 |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年第02期 |
|
|
8 |
略論經濟自由 |
王小錫 |
論文 |
《道德與文明》2012年第5期 |
|
|
9 |
電子貨幣時代的倫理挑戰與應對 |
張露 |
論文 |
《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0期 |
|
|
10 |
經濟正義與環境正義——轉型期中國城鄉關系的倫理之維 |
王露璐 |
|
《倫理學研究》2012年第6期 |
|
|
11 |
“道德資本”何以可能——對有關質疑的回應 |
王小錫 |
論文 |
《哲學動態》2013年第3期 |
|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3年第7期,《倫理學》第6期全文轉載 |
12 |
當代中國企業道德現狀及其發展策略分析 |
王小錫 |
論文 |
《社會科學戰線》2013年第2期 |
|
《新華文摘》2013年第2期摘錄,《倫理學》第4期全文轉載 |
13 |
企業家慈善行為的道德評價 |
周中之 |
論文 |
《上海財經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年第2期 |
|
|
14 |
當代中國消費倫理規范體系研究 |
周中之 |
論文 |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3年第2期 |
|
《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3年第3期2000字轉載 |
15 |
社會主義道德自覺與建設美麗中國 |
郭建新 |
論文 |
《光明日報》(理論版)2013年4月16日 |
|
《新華文摘》2013年第10期全文轉載 |
16 |
中國精神: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動力 |
王露璐 |
論文 |
《光明日報》(理論版)2013年4月29日 |
|
|
17 |
轉型期中國鄉村社會的人際信任 |
王露璐 |
論文 |
《道德與文明》2013年第4期 |
|
|
18 |
《中國經濟倫理學年鑒》(2010) |
王小錫主編 |
年鑒 |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 |
|
|
19 |
《中國經濟倫理學年鑒》(2011) |
王小錫主編 |
年鑒 |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 |
|
|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