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中國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人口學研究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因而得到了國家社科基金的有力支持。對此,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國家社科基金人口學科評審專家田雪原研究員日前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深有感觸,他認為,國家社科基金是“推動人口學研究的堅強后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推動學科長足發展
田雪原清楚地記得,“七五”伊始,國家社科基金設立,人口學科便在資助之列。然而,當時的人口學被視作經濟學下屬的一個分支,后又轉歸社會學,年度立項數僅五六項,支持力度十分有限。
1996年,國際人口科學聯盟做出決定:第23屆國際人口科學大會于1997年在北京召開。
這是一個難得的契機!田雪原和學科組成員楊魁孚等人一道,向全國社科規劃領導小組及相關部門領導提出申請,建議將人口學作為獨立學科列入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學科。他們給出了充足的理由:對中國而言,人口研究質量和人口問題解決程度,直接關系到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人口學國際性會議在北京召開,標志著國際社會對中國人口科學成績的認可;改革開放以來人口研究發展迅速,全國各類大小人口研究機構近百家,科研教學隊伍已達到單列標準。
這一申請很快得到批準,人口學正式成為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的23個學科之一。
“自立門戶”后,人口學獲得的年度資助項目由原來的五六項增加到了世紀之交的二三十項,2013年更增至62項,增長了10多倍;后來設立的重大項目、特別委托項目、西部項目等也頻頻出現人口學者的身影。資助金額增長更快,增幅達近百倍。此舉徹底解除了人口學研究“柴米油鹽”的后顧之憂。與此同時,科研成果質量也顯著提高,有的成果在國家社科基金《成果要報》上刊發,發揮了服務決策的功效;有的獲得“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圖書獎等,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
培養大批青年人才
不僅如此,“國家社科基金立項和課題組進行科研的過程,也是發現、培養和造就人才的過程。很多項目都注意到老中青人才梯隊的銜接,客觀上起到了‘傳幫帶’作用。”田雪原如是說。
事實上,國家社科基金提供的,正是這樣一個培養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的大平臺。基金設立27年來,青年項目所占比例呈現上升趨勢,近年來青年項目占年度項目立項總數一半以上。這得益于政策的適度傾斜:項目評審中明文規定,青年項目可占用一般項目指標,一般項目卻不能擠占青年項目指標。這一規定,有效地保證了青年項目立項數的穩步增長。以人口學科組而論,近年來青年項目所占比例均超過50%,資助額度等同一般項目。
另一個傾斜,是面向西部。評審中,要求在學術、科研隊伍同等水平條件下,適當向西部傾斜;年度項目評審完后,還要進行西部項目評審,使西部地區立項得到充分保障。實踐中發現,西部項目中青年人才所占比例要更高一些,這在無形中又加大了對青年人才的政策傾斜和激勵。當前,高校、社科院、黨校、政府研究部門的青年研究人員申報人口學項目非常踴躍,立項率也比較高,一批新人已經茁壯成長起來。青年學者思想活躍、思路開闊、理論和方法追求創新,為人口科學研究增添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引領研究服務現實
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社科研究提供的是否只是財政支持?田雪原認為,并非如此。
“首先是給出了明確的指導思想,幫助學者們把握正確的研究導向。”在田雪原看來,國家社科基金一方面主要面向不同時期關系國家發展的重要應用研究課題,即帶有全局性、戰略性、實證性的問題進行立項,通過發布課題指南加以引導,開展為現實發展需要服務的研究。另一方面也資助引領學科前沿發展的基礎理論研究。每年重大、重點、一般和青年項目及西部項目,除學科組成員參與課題設計外,全國社科規劃辦還多方征詢相關部門、科研單位的意見,使指南盡可能立足前沿、貼近實際、指導實踐。
以人口學科而論,20世紀80年代,研究重點是人口的數量控制,圍繞人口發展戰略、生育政策決策選擇、出生率迅速下降引起的勞動年齡人口變動、人口老齡化等問題展開;90年代,圍繞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人口問題開展研究,重點是孩子成本—效益變動對人口再生產的作用、人口控制機制市場取向的改革、人口年齡結構變動“黃金時代”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等。步入21世紀,人口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口與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等邊緣、交叉和綜合研究范疇日益成為關注重點,立項比例呈上升態勢。
正是這種“風向標”和“導航儀”的作用,國家社科基金有效推進了人口學研究的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本報記者 王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