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1、完成開題報告及完善研究方案
在前期的準備和起步階段,首席專家主持了開題報告會,根據審查專家意見和國家規劃辦的要求,將申報的8個子課題(現代化進程中公民道德建設的顯示與理路研究、學校與公民道德建設、政府與公民道德建設、傳媒與公民道德建設、企業與公民道德建設、社區與公民道德建設、社會組織與公民道德建設、進一步形成主體合力,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整合縮減為5個(現代化進程中公民道德建設的顯示與理路研究、學校與公民道德建設、政府與公民道德建設、大眾傳媒與公民道德建設、社區社團與公民道德建設),并根據需要調整了子課題負責人。組織課題組全體成員重溫并改進課題設計,明確學術分工與合作職責,制定課題組內部學術工作條例。子課題組隨后完成開題部署,明確各子課題研究的重點與難點,對基本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達成初步共識。根據研究需要配備專職的研究助手,協助項目負責人的管理統籌工作,同時為每個子課題配備學生助理。購買研究必須的器材設備,收集和整理相關文獻,完成的研究現狀綜述,為課題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課題主要進展包括:
(1)召開多次課題組研討會。明確本研究視野內公民道德的基本內涵是課題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實施的基礎,課題組圍繞課題研究的核心概念“公民道德”的內涵與基本范疇展開了多次討論,提出本研究以《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指導,在與現代社會發展需要有機結合的基礎上,公民道德是一種著眼于公民個體的最為基本的社會道德、政治道德及個人品質,公民道德建設應分層次推進,政府、學校、媒體與社會組織要形成合力;強調公民道德建設是針對是全體公民的道德要求。
(2)編制調研問卷及訪談提綱。本課題作為公民道德的工程研究,立足現實,在實證調研的基礎上提出應用對策。為達到實證研究的目的,本課題調研分為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兩部分,問卷調查包括面向整個課題的通用問卷和各個子課題根據自身研究對象分別設計的問卷,問卷設計已完成,并部分進行了發放和數據整理。深度訪談將通過對具體事件的抽樣訪談,將個案所在的社會情境進行深度挖掘,以提煉出具有一定普適性的社會過程,目前課題組成員已完成了訪談技巧的培訓,訪談調查正利用暑期開展。
(3)舉辦一系列學術論壇。課題組確立了“公民道德建設”為主題的系列講座,邀請海內外高校的專家學者,結合社會現實,就課題有關內容舉辦了一系列學術論壇。
(4)初步形成階段性研究成果。相關研究成果已在《馬克思主義研究》、《社會》《道德與文明》、《教學與研究》等期刊上公開發表近20篇,處于投稿階段的學術論文30余篇。
3、各子課題進展:
子課題一:從為整個課題研究奠定總論和概述出發,依據公民道德現狀的整體調查結果,獲得對當前存在問題的有效診斷與把握,并提出與轉型時期的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相匹配的理論支持。該課題認為,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必須建構“統一性的倫理場”,即以學校、政府、媒體、社團與社區為主體,提升正向合力,提高公民道德建設的整體效果。目前,正在發放調查問卷和進行深度訪談工作,圍繞公民意識、公民權責、公民參與、公民道德、公民與廣東五個方面展開調研,并以典型性的目的抽樣方式,以廣州為研究區域,最終將形成32個調查樣本。同時,子課題組成員已在《教學與研究》、《求實》等期刊上發表論文,一批高質量的針對性很強的研究成果也將在明年年初前陸續發表。
子課題二:以學校的公民道德建設為研究對象,按照“經驗觀察——問題聚焦——對策探尋”的理路,通過重點論題與個案聚焦展開研究,為相關領域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提供參考。目前,已擬定若干研究問題,包括由子課題成員李輝教授負責的“從教材(分別是政治課教材和語文課教材)演變分析中國學校道德教育的演變”,由童建軍副教授負責的“學校公民道德教育實踐的國別(中國、新加坡、英國、美國和俄羅斯)比較研究”,由歐陽永忠副教授負責的“青年學生理想信念的追蹤研究(2003-2013)”。此外,還將以韶關、河源、汕頭、深圳、佛山、珠海六個城市的中小學為調查對象,以期發掘廣東在推進學校公民道德建設中的特色和推廣性意義,調查將在中小學秋季開學兩周內完成。
子課題三:總結其他地區和國家公民道德建設中的法律、制度保障機制,探討政府管理行為與公民道德建設之間的發生關系和機制機理,為政府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提出對策建議。目前,正在廣州、深圳、韶關、云浮、茂名、梅州、中山、肇慶、珠海各地展開調研,以期發現政府在公民道德建設中的作用與困難,并提出改進建議。調查研究的成果將形成“政府與公民道德建設”、“公德與私德概念辨析”、“公共領域構建中的公民精神培育與政府職能轉變”、“政府道德建設與政府道德責任”的調研報告和主題論文,相關論文正在修改投稿中。
子課題四:研究大眾傳媒對一般受眾公民道德素養的作用力、作用點和受眾對大眾傳媒道德素質的反作用力。調查問卷已在“中國好人論壇”和在校大學生中間發放,并將對來自媒體的資深傳媒人士,來自宣傳、廣電、網監等部門的管理人士,和媒體上活躍的公眾人物展開深度訪談。目前,階段性研究成果《中國共產黨新聞法制建設的宏觀考察》和《微博中的謠言治理與防范》已發表,成果要報《大眾傳媒推進公民道德建設的得失與對策——以率先改革的廣東為焦點》也已上報。為推進研究,本課題組的負責人將前往美國哈佛大學進行為期三個月的訪問研究。
子課題五:著重關注現代社會組織與公民道德培養之間的關系,在更普遍意義上探索社會組織發展的現代公民性培養價值。通過對社區民間組織、公益服務類組織以及國際性非營利組織等不同類型社會組織的案例性研究,考察各類社會組織運作發展過程中現代公民道德的培育和表征。目前,已完成對國際獅子會在中國大陸地區發展實踐的案例研究,發現該類國際組織的內部民主治理及其所宣揚的志愿精神吸引著眾多中產階層人士的積極參與,將有利于促進培育現代公民價值和意識,推動傳統道德觀念的復興;已完成鳳凰城愛心公社、廣碧兒童關愛中心、豐景大廈業主委員會等相關社區社會組織的案例訪談和資料收集工作,正進入論文寫作構思和撰寫階段;已先后前往北京、上海、溫州、銀川、成都、深圳、順德等地廣泛開展地方社會組織調研,我們將在更廣泛社會組織的微觀運行層面尋找社會組織發展與現代公民性形成的內在關聯性。
二、調研及學術交流情況
1、調研情況:
調研工作有序推進。其中:子課題一已完成數據統計,子課題二將在秋季學期開學兩周內完成調研工作,子課題三的調研將在8月份開始,子課題四已完成問卷結果的統計,子課題五已先后在北京、上海、溫州、銀川、成都、廣州、深圳、順德等地進行大樣本問卷調查,研究報告目前正在撰寫中。按計劃,整個課題組將完成10000份調查問卷、百余個訪談樣本,預計整理出達百萬字的訪談稿。這些調查資料將為課題研究提供詳實可靠的實證基礎。
2、文獻情況
按照“公民”、“道德”、“社會轉型”、“公民教育”、“大眾傳媒”、“社區”、“社團”等多個主題,根據課題研究的實際需要,課題組已分批購買相應的中外文獻資料,并對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做了全面的收集,詳盡細致地梳理了研究現狀。文獻資料已用于課題研究。
3、學術會議:
(1)開題報告會,2012年6月21日。會議由首席專家鐘明華教授主持,課題顧問專家及課題組全體成員參加。會議介紹課題開展的籌備狀況,陳述本研究的思路與計劃,就課題框架、團隊組織、成員分工等進行了安排。會議確定,將根據國家社科基金委評審專家的意見,把子課題由8個調整為5個,包括現代化進程中公民道德建設的現實與理路研究,學校與公民道德建設,政府與公民道德建設,大眾傳媒與公民道德建設,社區、社團與公民道德建設。會議強調,要立足于學科基礎理論建設、跨學科問題聚焦、重大國情的調研報告、新型學科和交叉邊緣學科四個方面開展研究。
(2)“公民道德:內涵與維度”系列研討會。第一次會議于2013年10月27日召開,對公民道德概念進行討論,認為這一課題研究的基礎性問題仍需進一步研討。第二次會議于2013年1月19日舉辦,就本研究所涉及的公民道德內涵展開討論,區分“公民道德”與“公民的道德”兩個概念,強調建設公民道德,必須突破狹義的公民政治倫理,實現全體公民的綜合道德素養的全方位提升。第三次會議于2013年5月10日舉行,對公民道德概念的歷史演變和當代價值進行討論,就公民道德的基本要素達成共識,包括權利、責任、參與、寬容、尊重、平等等。與會學者認為,必須在東西方文化差異中確立當代中國的公民道德。
(3)“公民道德建設的實證研究:理論與方法”研討會,2013年3月29日;谡n題作為應用型研究的基本性質,對研究開展所必需的實證調研理論與方法進行探討,圍繞課題組的通用問卷設計、調研目標的選取、各子課題的問卷設計和調研計劃等相關事宜進行了詳細討論和任務布置。同時,還就深度訪談的方法與經驗進行了交流,為后續的實證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礎。
(4)各子課題主題研討會。各子課題圍繞各自研究的主題,包括現代化進程中的公民道德建設,學校與公民道德建設,政府與公民道德建設,大眾傳媒與公民道德建設,社區、社團與公民道德建設等相關問題召開多次研討會,課題組成員結合自身情況,參照借鑒相關調查經驗和方法,明確了調查的范圍、受眾、主題、方法等重難點并根據自身學術特長和研究領域,對研究任務進行分配。
4、學術交流:
(1)“道德與幸!睂W術研討會(粵蘇倫理學年會),2012年11月25日。課題組成員攜課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在此次會議上集中展示。盛志德博士對亞里士多德與康德的德福關系進行了詳細比較;范碧鴻副教授則從信任風險的角度對道德進行了思考;童建軍副教授從齊宣王以羊易牛的典故思考當代公益慈善的倫理支撐;王碩博士則從概念的角度思考了公益事業的內涵及其應當承擔的責任。課題代表們圍繞“德福一致”、“公益與生活世界”等主題熱烈交流,積極發言。
(2)“公民道德建設論壇”系列講座。① 2012年10月19日,中國倫理學界著名學者肖群忠教授作“傳統道德與現代幸福生活”學術講座,探討主流道德對人民群眾的生活影響的變化,強調中國傳統美德是影響調節當代中國人生活的重要要素。 ② 2012年7月13日,臺灣大學林火旺教授作主題為“圣人與道德運氣”的講座,介紹了中西方倫理學發展進程中“道德無關運氣”的正統觀點,指出行為、品格與道德運氣的關系。③ 2012年7月13日,美國南伊利諾伊大學于天龍副教授作“以培養世界公民為目標的道德教育:美德教育新論”講座,結合美國、中國道德教育實踐以及全球化發展的時代背景,對“德育政治化”“泛道德化”“世界公民的美德”等問題進行闡述,探討世界公民的培養路徑。④ 2012年4月18日,臺灣大學哲學系林火旺教授作“羅爾斯正義論問題”講座,分析了建基于自由主義哲學基礎之上的正義論試圖解決的主要問題:社會公正,并通過回應當代社群主義者、多元文化論對正義論的批評揭示了羅爾斯早期思想和晚期思想的區別及其對當代世界政治哲學構建和現實道德發展的重要意義。⑤ 2012年4月20日,“現代化進程中的兩岸道德問題”討論會,李輝教授和林火旺教授分別針對內地與臺灣在改革開放30年來社會道德變遷及其問題展開對話。
(3)“全國好人論壇(第3屆)”,2012年12月22日。論壇從不同角度闡述“協同創新,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如何實現公益慈善與志愿服務的可持續性發展”、“支教服務”、 “由好人文化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港澳地區宗教公益事業及其給我們的啟示”、“誰是好人”等論題。與會者交流了實踐與理論的經驗和認識,同時也提出在目前社會條件下,從事公益活動如何持久下去所面臨的困惑。
5、國際合作:
(1)課題組成員童建軍副教授于2012年8月—2013年1月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學,積極參與該校教師學院(teacher college)有關公民教育、價值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學術討論,帶回大量研究文獻,為推進學校與公民道德建設的子課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2)課題組成員沈成飛副教授于2012年11月—2013年5月在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做訪問學者,主要研究當代中國社會問題,如中西公民道德的比較研究。訪學期間,主要參與東亞文明和社會方面的課程和討論,尤其是哈佛大學主辦的有關中共十八大前后之中國政局及走向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本次討論了中國社會包括政體法制,公民素質,民眾心理,新聞輿論,社會思潮,民主之路,外交倫理等方面的問題。在訪學期間,多次走訪美國的一些社會機構,慈善機構等,也訪談了美國的華人社團,以此廣泛了解西方社會之民生輿情,華人對西方社會之適應與調適,從而為中西公民道德之比較研究尋找樣本。
(3)課題組核心成員于2013年7月28日—8月5日赴俄羅斯參加中山大學與莫斯科大學共同舉辦的“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中俄比較研究”論壇,課題組已向論壇提交9篇論文并發言。
(4)子課題負責人胡雪蓮副教授將于2014年1月中旬前往美國哈佛大學進行為期三個月的訪問研究,目前正在辦理簽證等相關手續。訪學期間,將在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歷史系及哈佛-燕京學社,就大眾傳媒與近當代中國公民道德之間的復雜關系,與西方社會的這一歷史過程進行比較研究,在研究中將力求避免以西方社會為標桿的“西方中心”傾向。
三、代表性成果簡介
1、王碩、李萍:《中西比較視閾下公益慈善的倫理訴求》,《道德與文明》,2013年第4期。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倫理訴求是對道德動機和行為價值目標的綜合判斷,是理解公益慈善活動的內涵及意義的關鍵所在。作為人類道德生活的實踐內容,公益慈善在不同的文化傳統中呈現出不同的范式,其倫理訴求是其文化內在倫理精神的體現。相對于西方旨在“公共領域之善”的社會改造訴求而言,傳統中國公益慈善的價值目標更傾向于維護既有的倫理秩序,構筑“倫理共同體”。中西方倫理訴求的差異不僅表明文化傳統差異之使然,更是在全球化的現代社會,追求人類共同倫理精神的寶貴資源。
學術價值與社會影響:公益慈善活動是公民道德實踐活動的一種重要方式,在中西倫理比較的視閾下,從倫理訴求角度去理解公益慈善活動的內涵及意義,無疑有助于從學理層面促進公益慈善活動的理論自覺,了解其內在的倫理精神,從而在實踐層面對公民道德踐行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2、王 碩:《由圣至仁——哲學視閾下公益慈善的范式轉型》,《中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公益慈善的人文傳統源遠流長,“軸心時代”的中西哲學分別孕育了一對相應的公益慈善類型:源自拉丁語和希臘語的charity和philanthropy標識著“愛上帝”與“愛人類”;孔子則明辨了“圣”——“博施于民而能濟眾”與“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雖然側重點不同,但中西先哲的共通之處在于揭示了公益慈善的兩種范式:一是基于個體道德性的奉獻之“圣道”;一是基于交互主體性的共善之“仁道”。啟蒙哲學家通過對“愛人類”的重新發現和闡釋引領了從前者到后者的轉變;中國現代公益慈善理念形成的關鍵在于由圣至仁的范式轉型。
學術價值與社會影響:從歷史淵源與現實差異的比較中,分析中西公益慈善理念的異同,在深刻把握公益慈善的內在精神基礎上,指出了中國現代公益慈善理念現代范式轉型的理路,從而推動了學界對公益慈善內蘊之道的把握。
3、黃曉星:《國家基層策略行為與社區過程:基于南苑業主自治的社區故事》,《社會》,2013年第4期。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在轉型的社區情境中,國家基層政府的行為是策略性的,社區居民亦陷入了權變的回應過程中。文章聚焦于1980年代以來政府行為的不同階段,從中觀的社區形態考察基層政府的不同策略及社區過程。政府干預、釋出、旁觀調控三種不同程度的行為反映了政府對于社區的態度,社區層次和事件性質是基層政府策略行為的關鍵自變量。文章運用拓展性個案研究方法,分析國家在社區的基層策略及轉型期社區的生成和發展,基層政府行為與社區回應的不同邏輯是社區治理困境的重要根源。
學術價值與社會影響:在以往的社區研究中,鮮有以縱觀的社區過程解釋社區自治的文章。本文將南苑社區置于1990年代以來社區轉型的過程中看待,梳理清楚社區自治的起伏。該研究可為現階段的社區治理提供參考。
4、黃曉星、林濱:《共同體的治理:社會管理創新的邏輯理路》,《教學與研究》,2013年第5期。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社會管理創新意味著國家、市場、社會等諸多主體走向協調發展,是一種共同體的治理思路。本文從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與社會管理創新的理論關聯為分析視角,提出以人口(人的參與和發展)、空間(人的生存場域)、組織(人的生存方式)三要素為基點,國家與市民社會兩維度為機制的共同體治理思路。國家與市民社會協同共治,三要素協調發展,以共同體的培育為基礎,以人的發展為根本目的,是社會管理創新的邏輯理路。
學術價值與社會影響:共同體的培育室社會管理創新的應有之義,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敘述了社會共同體的發展階段,并提供了反思現階段社會管理創新的理論武器,F階段,社會關系被原子化,道德淪陷或滑坡,人與人之間關系疏遠,如何重建或重構共同體成為當務之急。文章理清了共同體培育的三個關聯的視角,從人口、空間、組織三要素為基點入手進行分析,為現階段社會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
5、林愛珺、王卓:《中國共產黨新聞法制建設的宏觀考察》,《新聞記者》,2013年第5期。
基本內容和主要觀點:傳播活動是一把雙刃劍,有著其不可忽視的作用。在中國共產黨發展的歷史中,對于新聞媒體、新聞傳播活動的管理及法制化建設是其一個重要法寶。其中,關鍵的是引導新聞法制建設。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新聞政策的法制化過程經歷了建國初期的探索起步、文革時期的停滯不前、改革開放后的重新建設等階段。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新聞法制建設在加大立法范圍、豐富立法內容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當今,轉型期的中國,同樣需要黨引導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在公民道德建設過程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但是新聞法制建設進程依然緩慢,需要進一步加強新聞政策法制化、媒介權利法制化以及輿論監督法制化建設。這樣,才能發揮新聞媒體傳播真實、崇尚真善美、進而提升公民道德、引導公民行為、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功能。
學術價值和社會影響:研究中國共產黨新聞法制建設歷史,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為今天研究大眾傳媒在公民道德建設、構建和諧社會中如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提供了新的切入點。本文可以為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強化對新聞媒體的引導,使其發揮正能量、提升公民道德提供借鑒。
6、林愛珺、張萍:《微博中的謠言治理與防范》,《新聞界》,2013年第3期。
基本內容和主要觀點:微博作為社會化媒體充分滿足了人們表達自由的愿望,也改變著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隨著微博的快速發展,微博上謠言泛濫的問題也逐漸突出。謠言泛濫,一方面在某種程度上折射了當前中國公民的道德水平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表明大眾傳媒并沒有充分發揮自身促進公民道德建設的積極作用。微博中謠言的產生,既有微博作為大眾傳媒自身的弱勢原因,也有微博用戶媒介素養不足的原因,又有社會監管不力的原因。但是,微博用戶自身的原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就需要通過提高信息透明度、完善微博“自我凈化”機制、提高微博用戶媒介素養來防范微博謠言。同時通過懲罰謠言散布者、完善微博“辟謠中心”以及加強微博實名制管理的方式來治理微博謠言。唯如此,才能真正發揮微博等大眾傳媒在提高公民道德、構建和諧社會中的正能量。
學術價值和社會影響:大眾傳媒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推動力量。以微博為例探討大眾傳媒在公民道德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無疑有助于對公民道德建設路徑的研究、有助于公眾深入了解微博謠言產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同時為治理當今中國大眾傳媒發展過程中的謠言泛濫問題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持。
7、童建軍:《價值教育合德性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即將出版)。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本著作是以西方復興中的德性倫理為思想資源和理論方法,探討社會問題的一種學術努力。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出于對以功利主義和道義論為主導的規范倫理學的不滿,以安斯康姆和麥金泰爾等人為代表的現代西方倫理學家提出了“重新回到亞里士多德”的德性倫理學主戰。當前西方德性倫理學研究在挖掘傳統德性倫理思想資源的同時,更是積極觀照社會,發展出了應用德性倫理學。本書正是立足于這一大的世界性的學術背景而構思和寫作,力求積極回應當代世界學術發展前沿,增強其應對現實疑難挑戰的理論力量。
學術價值與社會影響:本著作對于道德教育的倫理反省和實效改進具有積極的理論意義。教育有著內在的道德蘊涵,是人類一項杰出的道德事業。英國教育哲學家彼得斯在《倫理與教育》中提出教育的兩大標準是:傳授有價值的東西;以合乎道德的方式進行;麥克萊倫則以有無道德區分教育“真品”和教育“膺品”。道德教育的本質是價值教育,其實效性就不僅取決于合法性、合理性與合情性,還決定于其教育構成要素的合德性,應該接受倫理學的檢視,提出一種“倫理學范型”,以甄別合德性的價值教育與逆德性的價值教育。
8、夏銀平:《大眾文化與公民文化關聯性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即將出版)。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大眾文化的興起是改革開放,尤其是90年代以來當代中國的一種引人注目的文化現象。大眾文化已成為人們文化生活的主要消費內容。而且從大眾文化的發展態勢來看,社會對于大眾文化的需求將會有更大的增長。但是,大眾文化在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普遍流行,沖擊甚至改變了現行的文化形態及其秩序,因而對于當代社會文化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書著重考察大眾文化與公民政治文化的關聯性。第一部分考查了公民文化的相關理論。第二部分追溯強文化理論。第三部分考查大眾文化對公民政治情感的影響。第四部分考查大眾文化對公民政治認知的影響。第五部分考查大眾文化對公民政治參與的影響。通過問卷調查和spss軟件分析研究,得出結論:大眾文化與公民文化具有一定程度的關聯性。呈現“倒u型”結構。大眾文化影響越大,公民的政治情感、政治認知、政治參與度越強,但當大眾文化的影響超過一定程度時,電影、電視、網絡游戲、微博則導致公民政治情感、政治認知和政治參與度下降?傮w而言,大眾文化對公民文化具有一定的影響。
學術價值與社會影響:大眾文化對公民文化建設起著重要的影響,從當今最熱的大眾文化入手研究公民文化在中國無論對于大眾文化的研究還是對于公民文化的研究都不僅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本論著對于在實踐層面如何引導大眾文化形塑公民文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撐。
四、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1、報送《工作簡報》3期。包括:①匯報 2012年6月21日課題開題報告會,介紹課題研究將以社會轉型期廣東為研究場域;以學校、政府、社區、媒體、社會組織等為分析單元,以實證研究為主要研究方法,并介紹與會學者對公民道德概念展開的相關討論。②匯報 2012年10月27日課題組第二次學術研討會,介紹課題研究的四大主題:社會轉型、公民道德、公民道德建設與廣東公民道德實踐,和五個子課題:現代化進程中公民道德建設的現實與理路研究,學校與公民道德建設,政府與公民道德建設,大眾傳媒與公民道德建設,社區、社團與公民道德建設。③匯報 2013年5月10日以“公民道德:內涵與維度”研討會情況,介紹了該次會議10篇論文的基本內容,涉及公民道德的歷史性范疇、內涵和維度。
2、成果發布。①2012年11月17日,課題首席專家鐘明華教授參加嶺南大講堂發表主題為“公民道德建設的若干問題”的演講,該講壇是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共同主辦的高品位公益論壇,也是廣東文化大省建設的品牌工程之一。鐘明華教授的演講內容發表在《社會科學報》(2013年1月17日第 006 版,題為《公民道德建設是整個社會的事情》)和《南方日報》(2012年11月25日A11版,題為《從知、信、行全方位推動道德教育》)。
②2013年1月27日,鐘明華教授赴深圳龍崗區“龍崗大講堂”做《以公民道德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發展》講座,探討公民道德與和諧社會的關系,提出公民道德內涵包括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而重點和難點在于提高社會公德。
③2013年4月20日,鐘明華教授參加珠海市與光明日報聯合舉辦的“道德城市建設理論與實踐專家論壇”,探討珠海市舉行的“德行珠!被顒釉诠竦赖陆ㄔO工程中戰略意義,并從文明標志,基本形態,社會工程三個角度論述城市在社會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該主題發言刊登在《光明日報》(2013年4月24日)和《珠海特區報》(2013年4月24日)上。
3、社科成果要報。第四子課題已撰寫完成一篇題為《大眾傳媒推進公民道德建設的得失與對策——以率先改革的廣東為焦點》的國家社科基金成果要報,并上報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要報中指出,廣東傳媒作為全國行業前鋒,過去十幾年間引領公民道德建設風氣之先,但輿論導向失范跡象也很明顯,因此率先改革的廣東傳媒具有全國性的典型意義。對癥下藥,必須在尊重大眾傳媒已經市場化這個事實的基礎上,邊“破”邊“立”!捌啤,是指破解“媒介獨立”的神話,降低大眾對商業媒體“神圣”的信任度。“立”,是指強化傳媒監管部門“輿論導向的導向”作用。
階段性成果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
字數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 |
從知、信、行全方位推動道德教育 |
鐘明華 |
報道 |
南方日報 2012年11月25日 A11版 |
2029 |
|
2 |
公民道德建設是整個社會的事情 |
鐘明華 |
報道 |
社會科學報 2013年1月17日 第 006 版 |
3487 |
|
3 |
中西比較視閾下公益慈善的倫理訴求 |
王碩、 李萍 |
論文 |
道德與文明 2013年第4期 |
11553 |
|
4 |
由圣至仁——哲學視閾下公益慈善的范式轉型 |
王碩 |
論文 |
中山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3年第4期 |
11324 |
|
5 |
國家基層策略行為與社區過程——基于南苑業主自治的社區故事(1995-2012) |
黃曉星 |
論文 |
社會 2013年第4期 |
24116 |
|
6 |
共同體的治理:社會管理創新的邏輯理路 |
黃曉星、林濱 |
論文 |
教學與研究 2013年第5期 |
12760 |
|
7 |
中國共產黨新聞法制建設的宏觀考察 |
林愛珺、王卓 |
論文 |
新聞記者 2013年第5期 |
12230 |
|
8 |
微博中的謠言治理與防范 |
林愛珺、張萍 |
論文 |
新聞界 2013年第3期 |
6366 |
|
9 |
“以羊易牛”與仁慈美德 |
童建軍 |
論文 |
道德與文明 2013年第4期 |
10675 |
|
10 |
從收入分配看“美國式”的公平效率觀——以里根時期美國的收入分配政策為例 |
胡瑩 |
論文 |
馬克思主義研究 2013年第6期 |
13082 |
|
11 |
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價值沖突與調適 |
李文珍 |
論文 |
求實 2013年第2期 |
6960 |
|
12 |
從德福關系看當代中國道德問題的癥結及消解 |
李文珍 |
論文 |
湖南社會科學 2013年第3期 |
7576 |
|
13 |
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寓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
蔣紅群、吳育林 |
論文 |
思想教育研究 2013年第3期 |
5763 |
|
14 |
大眾傳媒推進公民道德建設的得失與對策——以率先改革的廣東為焦點 |
胡雪蓮 |
研究報告 |
已上報全國哲學 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
3010 |
|
15 |
中共十八大前后西方學者對當代中國研究評述 |
沈成飛 |
論文 |
教學與研究 (待刊) |
12964 |
|
16 |
當代西方環境德性 倫理研究與反思 |
童建軍 |
論文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待刊) |
14000 |
|
17 |
網絡輿論的道德價值 |
王曉麗 |
論文 |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待刊) |
8639 |
|
18 |
價值教育合德性研究 |
童建軍 |
著作 |
人民出版社 2013年 (即將出版) |
260000 |
|
19 |
大眾文化與公民文化關聯性研究 |
夏銀平 |
著作 |
人民出版社 2013年 (即將出版) |
250000 |
|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