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1總體執行情況
1.1 課題概況及開題情況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城市社會來臨與智慧城市設計及發展戰略研究”(11&ZD154)以王世福教授、張振剛教授作為首席專家,是國家社科基金首批跨學科重大項目,也是城鄉規劃學領域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首次成功申報。
該項目于2012年2月18日舉行了開題報告會,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碩賢教授、國家行政學院汪玉凱教授、同濟大學陳秉釗教授、中山大學李郇教授和暨南大學覃成林教授組成了專家組。廣東省副省長許瑞生、華南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杜小明、廣東省社科聯專職副主席林有能出席會議并分別致辭。廣東省城市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廣東有限公司等合作單位的代表、華南理工大學社科處、建筑學院等單位100多名師生共同參加了報告會。項目首席專家王世福教授關于課題設計、研究思路與框架、目標任務等內容的匯報后,與會專家圍繞項目面對的現實問題、關鍵問題、研究方案以及如何推進項目研究等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各位專家對項目組的研究框架和課題組織做了充分的肯定,同時希望項目組能在關鍵問題上重點攻關,處理好項目研究模型中各系統之間的關系,在城市社會來臨的背景下研究智慧城市設計及發展戰略,按全國社科規劃辦的要求力爭產出高質量的成果。
本課題主要針對中國進入城市社會主導的新階段,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大量人口在城市空間上繼續集聚,城市將面臨許許多多的社會管理問題、經濟發展問題、空間環境問題、政策制度問題、資源能源問題的背景而設立。我們必須結合信息化、全球化的宏觀大背景和資源條件緊缺、區域發展不平衡等自身特殊性,做深刻的自主思考。多學科相互交融的協同研究是本研究的特色,尤其是工科領域的城鄉規劃學與信息科學,以及與傳統社科領域的協同,既有利于建立系統完善的城市發展理念、策略和制度,也有利于實現智慧城市在空間策略和技術應用方面的可操作性。
項目組搭建了超越信息化視角、以智慧城市全面應對新型城市化的動態均衡研究模型,根據廣義的智慧城市理解以及工作定義,構想了由戰略體系、社會活動體系、經濟活動體系、支撐體系、空間體系的五體系“智慧城市”概念模型,五個體系相互交互關聯,通過多學科的協同研究實現策略和措施的融合,共同構成智慧城市戰略研究的總目標。
本課題依據課題申報書的進度安排,已完成了相應的準備工作、文獻整理工作與子課題調研工作。課題組每月舉行研討會,交流各個子課題的研究進展和總課題的新思想新觀點,有效地開展跨學科的協作研究。
1.3 課題階段成果完成情況
1) 高質量學術論文41篇(原計劃總計20篇,中期完成10篇)
2) 研究報告3個(原計劃總計5個, 中期完成2個)
3) 書籍出版物6本,其中著作4本、譯著1本、教材1本(原計劃總計2本, 中期完成2本)
4) 指導在讀博士研究生10名,在站博士后一名,已形成4篇博士學位論文(原計劃總計培養20名, 中期完成10名)。
2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2.1子課題一 中國城市社會的歷史演進和發展趨勢
1)子課題按照計劃書的時間進度安排,正合理有序地推進。目前已經完成該子課題研究所要進行的問卷調查、文獻資料的綜述整理、官方統計數據的收集和整理等工作,正在著手子課題研究報告初稿的撰寫工作。
2)完成以順德為案例的社區發展情況調研,已經對相關調研數據進行的初步的整理和分析,并撰寫了2篇相關的論文并投稿;對相關文獻資料進行了系統的收集整理,并完成相應的綜述,撰寫了1篇綜述性的論文,擬投稿;分別以地區、省、市為基本統計單元,系統收集整理了有關城和鄉的官方統計數據,建立城鄉差異測度指標體系和測度模型,完成了初步的分析,并形成了2篇相關的論文初稿,正在修改完善中;有關研究成果,擬在今年的中國地理學會年會、規劃學會年會等會議上宣讀。
2.2子課題二 智慧城市的理論與實踐
子課題二進展:
該子課題的任務是剖析智慧城市的概念,理清它的內涵,最終對智慧城市的設計與發展戰略提供一個清晰的工作概念。
工作進展:
1)持續追蹤國內外智慧城市熱點,參加了三次智慧城市調研或國際會議。
2)形成約10篇/本學術成果:
①著手翻譯《偉大的城市法則》(The Grand Urban Rules)和《超越智慧城市》(Beyond Smart City)兩書,目前已經完成翻譯初稿,并已取得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的書號;
② 完成《自媒體影響下的城市規劃公眾參與研究》、《城市化視角下的“智慧城市”思辨》、《城市公園游憩行為的性別差異探悉》等研究,并正在雜志投稿中。
③作為負責人,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青年基金項目““形動”耦合視角下的城市開放空間服務能力研究”(批準號:51208202)(2013.01-2015.12),在研。
3)重要觀點與結論:
本子課題從城市化的角度解讀智慧城市。首先通過對智慧城市現象的解讀,提出我國智慧城市的建設應該以問題為導向。本文接著從社會、產業經濟、資源環境、科技革新等四方面總結了我國智慧城市的挑戰。并指出,我國未來的城市化應該是“智慧的城市化”,這些挑戰應成為我國智慧城市發展重點關注的需求。進而提出四個智慧城市建設頂層設計應該關注的方向:關注人的發展,實現“智慧資源”共享;以新媒體為契機,釋放社會力;重塑城鄉職能,煥發中小企業活力;建立環境與社會的責任感,推動“精明增長”。
2.3子課題三 智慧城市的產業體系
本子課題進展較為順利,總體上完成了大部分研究任務,下一步是研究成果的發表,主要完成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基于軟系統思想的分析框架來分析了智慧城市產業體系內涵與主要特征;二是以中國35個主要城市為例,分析了中國城市產業結構優化進程;三是以產業分工與智慧為主題分析了中國城市經濟增長源泉;四是對中國285個地級以上城市進行了產業智慧指數計算工作。
主要觀點:①從持續性、創新性、生態性和舒適性四方面來回答智慧城市產業體系必須具備的基本特征;②通過對我國285個地級市2002年-2009年間的統計數據進行分析,運用索洛余值方法,對我國經濟增長進行了初步核算,通過分析得出我國目前仍是以資本投資拉動城市經濟增長,技術的推動作用較弱,反映了目前我國的城市產業發展基本實現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產業轉變這一過程,雖已完成了經濟的初步轉型,但智慧產業發展不盡如人意;③從十五時期至十一五時期我國35個大中城市中有86%的城市的產業結構已達到“三二一”型,50%的城市產業結構并不合理,其中的15個主要城市的智慧產業已顯現出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④中國城市產業智慧指數并不高,大致可以分為五大類,其中上海以1.99得分一枝獨秀,北京(1.29)、深圳(1.13)、東莞(1.10)、蘇州(1.03)、廣州(1.01)等五城市次之。
2.4子課題四 智慧城市的社會管理
子課題之“社會管理”。本子課題團隊于2011年成立,由吳克昌教授負責,成員包括1名教授(朱一中)、3名副教授(鐘玉英、韓瑩瑩、張樹旺)和3位講師(王歐、劉紅波、梅冬芳),7位成員有博士學位。團隊具有在公共治理、電子政務、政治學理論、社會政策、地理信息系統、數理統計、領導科學和公共服務等研究方向上開展團隊性項目的能力。團隊主攻方向是以公共管理的理論與方法研究完善城市問題。該子課題的主要任務是:搭建智慧城市的社會管理體系,研究構建原則和路徑、創新手段與方式等。
(1)資料搜集階段工作已完成并形成了文獻綜述。通過購買、借閱和網絡下載等方式搜集了豐富的數據資料和文本材料,并就智慧城市的社會管理的概念和理論、智慧城市公共服務供給、一站式政府等相關領域進行了詳盡的文獻綜述。
(2)積極開展同外單位協同研究。為了能夠真正了解政府在社會管理智慧化方面的需求,針對社會應急管理的智慧化建設方面,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軟件學院和廣東省應急管理辦公室開展協作,共同探討社會沖突的仿真系統和決策模擬系統的建設研究。
(3)積極參加國內會議及國際會議,探討和分享智慧城市研究的新近情況。課題組委派成員參與了3次學術研討會,其中2次為國際會議。提交了與智慧城市社會管理相關的參會論文并汲取了其他科研單位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心得,拓展了研究視野。
(4)公開發表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課題組已發表和被錄用論文6篇,其中2篇為EI全文核心檢索,3篇被CSSCI來源期刊的擴展版收錄。
(5)依托該重大項目的研究成果,課題組申請立項了1個省級課題:劉紅波主持,亞熱帶建筑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智慧城市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13KB07);
已形成以下初步觀點
1)城市社會管理的智慧化不僅僅是手段的信息化或更新;更重要的是它在前提上確立了自由平等的公民價值,并將促進城市社會治理方式的積極轉變與文明程度的不斷提升。
2)相比較工業城市而言,智慧城市更加強調國家與社會協同,社會自組織和國家他組織形成良性互動,共同構建有序和諧的社會。其中,政府的服務性的發展方向為一站式政府建設,社會的自主性的發展方向為社會自組織建設,只有實現兩個方面的共同進步才可整體推進智慧城市的發展。
3)研究過程中,對一站式政府的概念、特征及外延進行了界定和提煉,對一站式政府的演進軌跡進行了梳理歸納,提出了一站式服務系統互操作性的解決方案。
4)城市行政環境的變更及公共安全現狀對傳統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提出了嚴峻挑戰。如何探求科學、高效、合理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已成為我國政府提升城市管理品質,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智慧城市的提出與興起從某種程度上提升了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操作空間,為有效控制公共安全事件注入新的理念和能量。從制度和技術雙重維度對智慧城市進行研究,提出了智慧安全作為新型的城市安全管理模式,希冀改進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過程中的低效率和無組織狀態,進而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2.5子課題五 智慧城市的信息支撐系統
1)通過文獻調研與資料整理,深入了解與分析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智慧城市信息支撐系統的建設情況與進展;
2)對當前電子信息產業技術發展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整理與分析,形成研究報告一份,已出版,書名為《廣東省高端電子信息產業及政策研究》。
3)通過學生競賽、企業調研等多種方式,挖掘面向智慧城市發展的信息技術與信息服務的開發、應用及運營模式,為信息支撐系統的設計提供有力支撐。
2.6子課題六:智慧城市的空間體系
該子課題的重要任務是規劃研究智慧城市的空間體系,系統提出智慧城市的多層次空間體系及其“智慧”策略。目前該子課題已經完成了以下內容:
1)完成了城市群層面的多中心實證研究。以世界體系理論和依附論為基礎,結合全球城市理論和價值鏈理論總結了地域功能分布的基本模式,并從區位商、職能強度、產業異同性等方面對長三角區域的城市功能進行了時間序列的動態分析。研究發現:從1996—2005年,長三角區域形成了以上海為主要核心的生產服務業集聚城市,鄰近上海的蘇州、無錫成為技術密集產業集聚的城市,南京、杭州、寧波等核心城市也具有較高產業價值區段的職能,這6個城市成為了長三角區域的核心地域;其余的城市為附加價值較低的外圍區域,也是城市功能趨于非結構化的同質化區域。
2)完成了全國層面的生產性服務業網絡研究。借鑒世界城市網絡(WCN)的概念框架,從三個層面分析了中國大陸地區生產性服務業的城市網絡體系:生產性服務業企業的區位競爭不再僅依賴于線性地拓展腹地贏取空間壟斷地位,而是以網絡化的布局模式在核心城市設立分支機構以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在城市節點層面,上海、北京成為主要的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城市,沿海的城市群則成為生產性服務業的主要集聚區域,內地的大部分城市處于生產性服務業鏈接程度相對較低的外圍;在城市網絡層面,城市之間關聯網絡中的首位效應(北京—上海的關聯)非常明顯。
3)完成了互聯網世界中大都市地區空間意象的實證研究。市民對巨型城市空間要素的認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媒介材料的傳播,各類媒介所建構的城市功能等級序列表征了特定群體對空間意象的選擇性傳遞。本文以上海市中心城為研究對象,通過互聯網媒介文本中地名詞頻的統計分析,來探索不同的互聯網媒介所蘊含的空間意象。研究發現:城市中心地段和重大事件所在地均是兩類網絡媒介的重要關注對象,表征了上海市中心城空間意象的單中心結構,但是互聯網新聞文本中的空間意象更具有結構化的集中分布特征,而市民網貼文本中的空間意象則呈現出相對破碎化的離散分布特征。
二 調研及學術交流情況
1 課題調研情況
依照課題進度安排,各子課題大致按照“區域——城市——社區”等三個空間層次進行案例與相關數據的收集。以廣東省、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等區域為研究對象,選取廣州、上海、重慶、深圳等重點城市,以及這些重點城市中的典型社區進行案例研究。
區域層面,以數據挖掘與數據整理為主要內容,對中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第六次人口普查為主,結合第四次經濟普查數據以及省域與市域層面的年鑒進行搜集與整合,并進行了初步的分析。特別是對城鄉差異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初步的城鄉均衡發展的戰略思考。此外,從區域軌道交通對城市社會的影響這一角度,對北京、天津、長春、上海、蘇州、廣州等城市進行了大量的交通出行調研工作。
城市層面,對廣東佛山市進行了不同層面的分析與研究。首先,針對佛山強邊緣弱中心的現狀,通過調研,提出建構佛山城市中軸線,佛山市增強中心城區服務能力的戰略設想,已經為佛山市政府采納并且實施;對佛山南海區西片區的西樵、九江、丹灶三鎮進行總體調研,根據生態優先、文化領先的原則,提出城鄉空間互動發展策略;對佛山南莊鎮進行產業與空間分析,提出該鎮產業升級、環境優化、服務提升的策略;對順德區的土地利用進行普查并分析,提出該區未來土地利用的策略。
社區層面,主要關注社區尺度的生態、社會與地域性空間之間的互動關系。首先對廣州芳村花地生態城進行生態與產業空間分析,進而提出該地區生態、產業、社會協同發展的空間策略;通過對嶺南經濟、社會、環境空間的詳細調研,提出廣州智慧城的未來空間發展戰略;同時開展佛山獅山鎮產業工人的調研,提出大規模工業化城鎮差異化的包容外來務工人員的策略;開展清遠連山縣貧困山區社會調研,找出外來工輸出地的人口移動規律等。
自2012年年初以來,以上調研工作總計完成調研樣本2.2萬人,參與工作人員超過1500人次。部分調研內容已直接發表于學科權威期刊如《城市規劃學刊》與《地理學報》,EI期刊《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發表高水平論文3篇
2學術交流情況
1)2012年12月3日,課題組于華南理工大學成功舉辦“中國城市化與智慧城市發展”智慧城市論壇。論壇邀請大連理工大學王眾托院士,香港工程科學院蔡宇畧院士、倪明選院士、陳嘉正院士,香港理工大學林興強教授等進行主題報告,會議圍繞中國城市化、智慧城市發展戰略、智慧城市技術應用等議題展開。
2)2013年1月27日,課題組于華南理工大學成功舉辦“智慧城市國際論壇”。論壇邀請臺灣高雄大學曾梓峰教授與Dr. Ing. Bernd Streich德國教授,分別以《智慧城市永續發展中智慧向度的觀察》與《Smart Cities and Knowledge Society》為題作學術報告并展開討論。
3)2013年7月18日,王世福教授出席由中國城市規劃協會主辦、規劃院承辦的第三屆全國副省級城市規劃院聯席會,以《智慧城市與新型城市化思辨》為題向來自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規劃院的負責人及國內城市規劃界的知名專家,以及珠三角地區的部分高校學者、專家介紹本課題項目組的智慧城市最新研究成果。
4)2013年7月16日--7月30日參加了由臺灣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筑系舉辦的荷蘭、德國都市與建筑文化學術交流活動。行程總計參訪了50多個不同類型的城市開發與建筑設計案例,其中包括了各個城市在市民社會、都市更新、生態城市、未來鄉村、歷史保存等議題上的最新探索實踐。
基礎研究板塊的子課題一及子課題二
2012年1月,參加北京“2012智慧城市論壇”;
2012年7月,參與廣州科信局對武漢、上海的智慧城市調研;
2013年4月,參加北京“2013智慧城市論壇”;
2013年8月,參加上海“技術改變生活—新視野下的智慧城市與智慧能源”—2013技術案例研討會;
完成“自媒體影響下的規劃公眾參與”調研,已形成研究報告;
子課題三 智慧城市的產業體系
收集了中國大地地級及以上城市的相關數據,并從經濟增長動力、增長方式、產業結構與智慧城市產業指數等角度進行計算與分析
子課題四 智慧城市的社會管理
(1)舉辦2012年廣東省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智慧城市專題,共省內60所高校433支隊伍參加,競賽有關成果將促進我省智慧城市應用技術的發展與推廣。
(2)于2013年1月和5月,舉辦廣東省平板電視產業技術路線圖專家研討會4場(市場需求、產業目標、技術壁壘、研發需求),邀請龍頭企業與海峽兩岸高校的專家學者研討智慧城市下平板電視產業發展態勢與關鍵核心技術分析。
(3)第三屆華人公共管理學者論壇:公共治理與政府創新,山東濟南(山東大學),2012年6月1日—6月3日;會議議題(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創新、社會管理創新與社會沖突、公共財政與政府績效、城市發展與城市治理、區域治理機制創新、環境治理)。提交了論文《網絡時代政府服務模式創新研究——從碎片化服務到一站式服務》
(4)“電子政務與服務型政府建設”學術研討會,吉林長春(吉林大學),2012年8月3日—8月4日;會議議題(電子政務與行政生態環境、電子政務與信息資源建設、電子政務與政務流程再造、電子政務與公共服務供給、電子政務與政府能力提升、電子政務與政府績效改進、電子政務與智慧城市建設、電子政務與公共危機管理)。提交了論文《一站式政府的演進軌跡與轉型機理》。
(5)第二屆IEEE計算機科學與服務系統國際會議(CSSS 2012),江蘇南京(南京大學),2012年8月11日—8月13日;會議議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軟件工程 、通信,網絡與安全 、服務科學,系統與管理 )。提交了論文《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Content of E-government System in the Views of One-stop Service: A Solution of Systematic Interoperability》。
(6)2012年10月,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軟件學院和廣東省應急管理辦公室開展協作,共同探討社會沖突的仿真系統和決策模擬系統的建設研究。和其他單位的協同研究為建立全面覆蓋、動態跟蹤、聯通共享、功能齊全的社會應急管理綜合信息系統,構建社會應急管理信息化平臺,提高新形勢下社會應急管理信息化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子課題五 智慧城市的信息支撐系統
(1)于2013年1月和5月,舉辦廣東省平板電視產業技術路線圖專家研討會4場(市場需求、產業目標、技術壁壘、研發需求),邀請TCL、創維華為、中興、中國移動等電子信息龍頭企業以及清華、北大、中大、香港大學、臺灣中央大學等海峽兩岸高校的專家學者研討智慧城市下平板電視產業發展態勢與關鍵核心技術分析。相關開會成果以繪制成廣東省平板電視產業技術路線圖,并形成約8萬字的調研報告,預計在今年九月份出版。
(2)與順德區政府合作,舉辦2012年廣東省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智慧城市專題,共省內60所高校433支隊伍參加,競賽優秀成果已在順德區開展試點應用,競賽的舉辦促進了我省智慧城市應用技術的發展與推廣。
子課題六:智慧城市的空間體系
(1) 建立的相關基礎資料庫、專題數據庫和案例庫情況構建資料庫:
①完成了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空間數據庫的建設,實現了全國副省級以上城市的企業區位數據的收集,一共獲取約200萬家企業的區位空間數據。
②完成了巨型城市區域的高鐵城際交通調研工作,主要包括北京—天津、上海—蘇州、廣州—佛山/深圳、長春—吉林的高鐵流數據收集,一共獲取問卷數據約3500份。
③通過佛山順德的調研完成了智慧城市建設資料庫的建設,重點就信息技術下的城市發展、社區發展、市場運營進行了基礎調研,一共獲取問卷約3900余份。
(2)2012年2月赴紐約參加2012年美國地理協會年會
(3)2013年7月于深圳參加Eco-City國際工作坊,并作主旨匯報
(4)2012年獲批亞熱帶建筑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智慧城市視角下信息技術對城市空間的導引設計》
三 代表性成果簡介
3.1《創建“智慧城市”需要發揮創造性智慧》 發表于《光明日報》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專刊
目前的“智慧城市”實踐多屬于概念構建期,人們對“智慧城市”的理解也僅僅局限于物聯網、互聯網、云計算等智能城市或數字城市層面,各大媒體出現的“智慧城市”也讓人難以區別哪些是城市營銷的手段,哪些是城市建設的實況。事實上,“智慧城市”應當是對城市美好前景的綜合描述,技術進步是“智慧城市”的必要但非充分條件。從超越技術進步的視角來看,“智慧城市”建設應做到,在動態均衡中創建“智慧城市”,在城鄉互哺中創建“智慧城市”,在提升空間自組織能力中創建“智慧城市”。
相關成果:《釋放社會力,平衡經濟力》
3.2《智慧城市研究的模型構建及方法思考》 發表于《規劃師》雜志,被引用11次
中國的城市化既有世界城市化進程的普遍性,又具有后發展人口大國處于全球化、信息化交織的工業化進程的特殊性。智慧城市作為基于信息技術在各領域廣泛應用的新型城市理念和實踐,開展在城市規劃領域的研究十分必要。該研究的內容包括對廣義智慧城市的認識、智慧城市研究的概念模型及多學科協同的研究方法準備等。
相關成果:《破解城市病不妨從信息化入手》;《亞洲倫理城市主義——一個激進的后現代視角》
3.3《充分發揮鄉村的自組織能力》發表于《廣東建設報》,并被收錄于《中國發展模式研究-各地發展經驗選編》, 中央文獻出版社。
我國長期以來實行的制造業優先,工業主導的城市發展戰略,使得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失衡成為不爭的事實。本文提出構建城鄉和諧,實現鄉村的現代化,提升鄉村的設施、服務等刻不容緩。鄉村的現代化并不意味著以城鄉一體化的方式一步步消滅鄉村從而實現城市化,也不僅僅局限于物質上對鄉村的輸送,而應該對鄉村實現人才反哺,通過對鄉村人力資源的回饋,提升鄉村的自組織能力,從而提升鄉村決策這一涉及面最廣、參與決策人數最多的決策方式的力量。
3.4《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員工工作滿意度的影響——組織情感承諾為中介變量》發表于《經濟管理》雜志,并被人大復印資料轉載
本文通過對廣州市及其周邊地區的銀行業知識型員工進行隨機抽樣調查,得到有效樣本225份,運用結構方程建模,探討了企業社會責任、員工工作滿意度與組織情感承諾三者之間的影響關系。研究結果顯示,企業對員工的責任,對員工工作滿意度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并通過組織情感承諾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企業對社區的責任,對員工工作滿意度沒有顯著性的正向影響;企業對顧客的責任,對員工工作滿意度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并通過組織情感承諾的完全中介作用。最后,本文結合有關理論與實際對結果進行討論,并得出相應的管理啟示。
3.5《創新型企業研究開發院的組建與發展研究》發表于《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雜志,并被人大復印資料轉載
戰略設計是智慧城市的頂層建構。其中,如何推進創新型企業建設已經成為我國實施技術創新工程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課題,進而引起了學術界和企業界的廣泛關注。研究開發院作為創新型企業組織技術創新活動的高級部門,是創新型企業建設的重要支撐和核心內容,它的戰略定位和建設水平直接影響著企業自主創新和持續發展的能力。基于對廣東20多家創新型(試點)企業的實地調研和考察,本文從能力、機制、平臺、隊伍、文化五大層面系統歸納了企業研究開發院的組建和企業發展內容,以期為更多創新型企業的建設提供推進參考和有益啟示。
3.6《城市群概念、形成機制及其未來研究方向評述》發表于地理學權威雜志《人文地理》
城市群是區域思想影響下,隨城市集聚發展,城市的功能影響范圍超過行政邊界,城市區域協作出現并逐步加強而產生的一種人類聚居形式。國內外城市群相關研究指出,城市群是區域不均衡發展的結果,是人口、經濟集聚發展的高級形態之一。通過綜述國內外城市群相關研究進展,本研究指出,國內城市群研究應統一概念,明確邊界,盡可能獲取準確的城市群統計數據,進而探究其本質特征。在深入研究產業、人口等因素對城市群的作用機制之外,還應考慮個人、經濟組織和政府的影響,正視城市群集聚發展存在的問題,尋求城市群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相關成果:《巨型城市區域的復雜網絡特征》
四 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1.2013年3月27日,王世福教授署名文章《創建“智慧城市”需要發揮創造性智慧》刊登于光明日報十五版國家社科基金專刊,并被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網站、光明網、新華網等重要政府媒體以及搜狐、和訊網等門戶網站全文轉載。
新聞報道鏈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網站, http://www.npopss-cn.gov.cn/n/2013/0227/c352106-20613882.html
2. 2013年3月23日,王世福教授署名文章《破解城市病不妨從信息化入手》刊登于廣州日報,從智慧城市的角度強調信息化技術在解決快速城市化中出現的一系列城市病的重要作用,并被人民網、光明網、新華網等重要政府媒體與網易、搜狐、鳳凰網等門戶網站轉載
新聞報道鏈接:人民網,破解城市病 不妨從信息化入手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3/0323/c159301-20889004.html
3.2012年7月19日,王世福教授參加廣州日報主辦《以“我愛廣州”為新型城市化加油》論壇,并以《釋放社會力,平衡經濟力》為題發表觀點,刊登于廣州日報。
新聞報道鏈接:以“我愛廣州”為新型城市化加油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2-07/19/content_1788005.htm
4. 2012年9月11日,王世福教授署名文章《充分發揮鄉村的自組織能力》刊登于《廣東建設報》,并被收錄于《中國發展模式研究-各地發展經驗選編》, 中央文獻出版社。
新聞報道鏈接:華工王世福教授:充分發揮鄉村的自組織能力, http://www.gdcic.net/GdcicIMS/Front/Message/ViewMessage.aspx?MessageId=124311
5.2012年6月17日,廣州市新型城市化發展決策咨詢專家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張振剛教授受聘擔任決策“智囊”,為廣州新型城市化發展建言獻策。
新聞報道鏈接:廣州探路新型城市化發展,聘34位智囊挑刺 http://gd.qq.com/a/20120618/000091.htm
6.2012年8月31日,由國務院參事室、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共廣州市委和中山大學共同主辦的“2012廣州論壇?新型城市化發展高峰論壇”在廣州召開,張振剛教授在“創新發展與智慧城市建設”分會場作了題為“智慧城市建設的方法論思考”的報告,以“為什么要建設智慧城市、什么是智慧城市、如何建設智慧城市”為主要思路,從智慧城市的戰略體系、社會活動體系、經濟活動體系、公共支撐體系和城市空間體系五個層面對智慧城市進行了深刻剖析,獲得了參會者的高度評價。
相關報道鏈接:廣州論壇·新型城市化發展高峰論壇今舉行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2-08/31/content_1870929.htm
7.2012年12月3日,“華南理工大學60周年校慶系列學術活動之——智慧城市學術論壇“在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召開,張振剛教授為論壇致辭。
新聞報道鏈接:
關于舉行60周年校慶系列學術活動——“智慧城市”學術論壇的通知http://www.scut.edu.cn/publish2/news/AcademicEvents/17h50hg27m0hv8.html
8.2013年5月,張振剛教授為《廣州新型城市化發展叢書》作序,出席參加了5月20日在廣州召開的《廣州新型城市化發展叢書》出版座談會,并在座談會上做了精彩發言,從哲學層面、方法論層面和理論層面對《廣州新型城市化發展的實踐與探索》(一、二)進行了概括總結,并給予了高度評價。
新聞報道鏈接:探索新型城市化:從觀念到行動http://news.hexun.com/2013-05-26/154516642.html
9.2013年6月26日,在廣州城市發展的重要會議上,張振剛教授做了題為“廣州城市國際化的思考”重要發言,圍繞廣州國際化這一議題,對廣州國際化發展的目標與定位,以及如何從創新角度推進廣州國際化建設提出了相關建議,得到與會者的認同與好評。
10.2013年7月,張振剛教授在湛江市委黨校開展的新型城市化培訓項目上擔任主講,培訓授課課程包括《智慧城市建設發展戰略》、《新型城市化的創新發展》、《現代服務業與城市化發展》、《工業化與城市化協調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城市經濟與現代服務業》等,獲得了積極良好的反響。
11. 2013年7月10日,廣州市城市管理委員會與廣州地區五所高校(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州大學)建立“廣州城市管理研究聯盟”簽約儀式在中山紀念堂舉行,張振剛教授作為華南理工大學負責人出席簽約儀式并參加了相關活動。
階段性成果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
字數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 |
創建“智慧城市”需要發揮創造性智慧 |
王世福 |
報紙 |
光明日報,2013年2月27日11版 |
3千字 |
|
2 |
破解城市病, 不妨從信息化入手 |
王世福 |
報紙 |
廣州日報, 2013年3月23日. |
1千字 |
|
3 |
以“我愛廣州”為新型城市化加油 |
王世福 |
報紙 |
廣州日報, 2012年7月19日 |
4千字 |
|
4 |
城市設計建構具有公共審美價值空間范型思考 |
王世福 |
期刊 |
城市規劃,2013,37(3):19-23 |
8千字 |
|
5 |
智慧城市研究的模型構建及方法思考 |
王世福 |
期刊 |
規劃師,2012,28(196):19-23 |
1千字 |
中國知網被引用11次 |
6 |
廣佛市民地鐵同城活動的空間分析 |
王世福,趙渺希 |
期刊 |
城市規劃學刊,2012,3:23-29 |
9千字 |
|
7 |
居住區公共配套設施總量控制方法研究——以廣州為例 |
費彥, 王世福 |
期刊 |
城市規劃, 2012, 36(12):28-51 |
9千字 |
|
8 |
市場體制下的城市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保障體系建構 |
費彥, 王世福 |
期刊 |
規劃師, 2012, 28(6):66-69. |
7千字 |
中國知網被引用1次 |
9 |
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用地控制模式探討 |
費彥, 王世福 |
期刊 |
規劃師, 2012, 28(9):61-64 |
7千字 |
|
10 |
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效率提升的影響研究 |
張振剛,陳志明,胡琪玲 |
期刊 |
科研管理.錄用日期:2012年10月 |
|
|
11 |
企業市場創新的概念框架及其基本過程[J].科技進步與對策 |
張振剛,張小娟 |
期刊 |
科技進步與對策.錄用日期:2013年4月 |
|
|
12 |
企業技術創新要素及其關系研究 |
張振剛,張小娟 |
期刊 |
企業技術創新要素及其關系研究 |
|
|
13 |
加快推進廣東產業發展與轉型升級的對策與建議 |
張振剛,余傳鵬,陳志明 |
論文集 |
汪一洋.廣東發展藍皮書2013.廣州:廣東省出版社;廣東經濟出版社.2013:278-290. |
|
|
14 |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員工工作滿意度的影響——組織情感承諾為中介變量 |
張振剛,余傳鵬,林春培 |
期刊 |
經濟管理.2012年第3期. |
10千字 |
2012年5月被人大復印資料轉載. |
15 |
創新型企業研究開發院的組建與發展研究 |
張振剛,林春培,陳志明,余傳鵬. |
期刊 |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2年第6期. |
8千字 |
2012年9月被人大復印資料轉載 |
16 |
技術能力與產業鏈整合能力的相互關系研究——以金發科技為例 |
張振剛,鄭少賢 |
期刊 |
中國科技論壇.錄用日期:2013年4月 |
|
|
17 |
Housing Differentiation under Market Transition in Nanjing, China |
Liu, Y.T., He, S.J. & Wu, F.L. |
期刊 |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64(4):554-571,2012 |
9千字 |
|
18 |
國內外邊緣城市研究進展與述評 |
劉玉亭, 程慧 |
期刊 |
國際城市規劃, 28(3):43-49, 2013 |
7.5千字 |
|
19 |
小城鎮人口集聚的比較研究及其合理規模淺析 |
劉玉亭, 姚龍, 劉歡芳 |
期刊 |
現代城市研究, 28(5):14-22, 2013 |
9千字 |
|
20 |
基于城市吸引力的市域總人口預測方法的完善 |
李嘉靖, 劉玉亭 |
期刊 |
現代城市研究, 28(5):71-76, 2013 |
7千字 |
|
21 |
城市群概念、形成機制及其未來研究方向評述 |
劉玉亭, 王勇, 吳麗娟 |
期刊 |
人文地理, 28(1): 62-68, 2013 |
7.5千字 |
|
22 |
開發區導向的中國特色“邊緣城市”的發展 |
程慧, 劉玉亭, 何深靜 |
期刊 |
城市規劃學刊,2012(6):50-57 |
8千字 |
|
23 |
城鄉統籌發展的動力機制和關鍵內容研究述評 |
吳麗娟, 劉玉亭, 程慧 |
期刊 |
經濟地理, 2012(4): 113-118 |
8千字 |
|
24 |
城市邊緣區產業園與農村的協調發展研究 |
劉玉亭, 王勇, 黃忠慶 |
期刊 |
規劃師, 2012(7): 63-67,86 |
7千字 |
|
25 |
Evolving enclave urbanism in China and its socio-spatial implications, the case of Guangzhou |
He, Shenjing |
期刊 |
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 14(3):243-275,2013 |
9千字 |
|
26 |
Two waves of gentrification and emerging rights issues in Guangzhou, China |
He Shenjing |
期刊 |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44(12):2817 – 2833,2013 |
8.5千字 |
|
27 |
控制性詳細規劃制度優化的國際經驗借鑒 |
鄧昭華 |
期刊 |
《南方建筑》2013.2 |
8千字 |
|
28 |
廣東城市化與經濟發展關系的區域格局研究 |
丁煥峰 |
期刊 |
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1):80—85 |
9千字 |
|
29 |
TRIZ技術系統演進視角的計算機輔助創新系統架構研究 |
李牧楠 |
期刊 |
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13,19 (2):309-318. (EI-JA) |
9千字 |
|
30 |
Co-opetition Pricing Game of Industrial Clusters based on Incomplete Information Cournot Model |
李牧楠 |
期刊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ments in Computing Technology, Vol. 4, No. 18, pp. 424 ~ 432, 2012. (EI-JA) |
8千字 |
|
31 |
A novel method of model composite in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
李牧楠 |
期刊 |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ciences and Service Sciences, 2012, 8, Vol 4, No. 15:317-324.(EI-JA)。 |
7千字 |
|
32 |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diffus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based on WH migration model. |
李牧楠 |
期刊 |
Proceedings of the 10th WCICA. 2012,8, vol.2,pp:4016-4019.(EI-CA) |
6千字 |
|
33 |
廣州亞運會區域關聯相應的信息流的表征 |
趙渺希、竇飛宇 |
期刊 |
《城鄉規劃》[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06 |
15千字 |
|
34 |
上海市中心城空間意象的媒介表征 |
趙渺希、劉歡 |
期刊 |
人文地理,2012,27(5):36-41,82 |
8千字 |
|
35 |
基于SD法的大都市邊緣地區城市感知研究 |
趙渺希、林韻盈、徐露 |
期刊 |
南方建筑,2012,1:43-45 |
7千字 |
|
36 |
全球化進程中長三角區域城市間功能關系的演進 |
趙渺希 |
期刊 |
經濟地理,2012,32(3):50-56 |
9千字 |
|
37 |
基于地鐵出行的廣佛城市功能聯系研究 |
趙渺希、王世福、張小星 |
期刊 |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0(6):152-158 |
9千字 |
|
38 |
基于生產性服務業的中國城市網絡研究 |
趙渺希、劉錚 |
期刊 |
城市規劃,2012,301(9):23-28,33 |
9千字 |
|
39 |
長吉區域一體化的城際軌道交通出行表征 |
趙渺希、劉珺、陳 晨 |
期刊 |
城市觀察,2012,5:86-95 |
8千字 |
|
40 |
巨型城市區域的復雜網絡特征 |
趙渺希,朵朵 |
期刊 |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6 |
8千字 |
|
41 |
外來游客與本地居民的城鎮空間感知差異 |
趙渺希,邵琳 |
期刊 |
旅游科學,2013.4 |
9千字 |
|
42 |
建筑業務視角下珠三角區域的功能聯系研究 |
趙渺希 |
期刊 |
南方建筑,2013,3 |
7千字 |
|
43 |
京津城際高速鐵路影響下的跨城流動空間特征 |
期刊 |
地理學報,2013,2 |
12千字 |
|
|
44 |
廣東省高端電子信息產業促進政策研究 |
章熙春、 徐向民 |
著作 |
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書號ISBN 978-7-5623-3468-3 |
120千字 |
獲廣東省科技廳軟科學成果鑒定 |
45 |
創新型企業創新路線圖制定的理論與實踐 |
張振剛 |
著作 |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年5月. |
305千字 |
|
46 |
“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指南(第2版) |
張振剛 |
著作 |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年11月. |
320千字 |
|
47 |
“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指南 |
張振剛 |
著作 |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年4月. |
296千字 |
|
48 |
《城鄉規劃導論》 |
華南理工大學城市規劃系 |
教材編寫 |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 |
580千字 |
|
49 |
《亞洲倫理城市主義》 |
林少偉著,王世福,劉玉亭譯. |
譯著 |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 |
263千字 |
|
50 |
肇慶城市特色研究報告 |
課題組 |
報告 |
|
20千字 |
|
51 |
佛山新城綠色低碳城市建設研究報告 |
課題組 |
報告 |
|
20千字 |
|
52 |
順德城市風貌研究報告 |
課題組 |
報告 |
|
30千字 |
|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