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對科研評價的日益重視和量化評價方法的普遍運用,學術論文數量問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不可回避的是,轉型過程中的中國社會存在著浮躁之氣,這種浮躁之氣也侵擾著學術界,影響到部分學者的良心和操行。可以說,只有建立開放的學術評價機制,不以論文數量論英雄,而以論文質量評高下,才能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切實改善現有學術風氣。
目前,社科界職稱評定和學術項目申請大都會與論文發表數量掛鉤,不少人認為這是產生學術不端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作為可以量化的評價指標,論文數量往往和科研人員的職級晉升、學位申請、榮譽地位、獎金待遇等相關聯,因而與論文發表有關的各種學術不端行為便屢見不鮮,致使以論文數量衡量學術績效的評價制度飽受詬病。可以說,當前“學術造假”事件頻出,與科研管理體制存在的一些弊端有關,一些掌握學術評估權力的人,缺乏能力或科學手段對學術成果進行嚴格準確的評估,偏重論文數量而忽視科研工作質量,從而刺激了各種各樣的浮夸、造假,制造了“學術泡沫”、“學術垃圾”。
學術不端行為的結果,侵害的不僅僅是學術本身。它不但破壞了學術規則,敗壞了學術風氣,污染了學術凈地,而且直接損害了公眾利益,對人才培養和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帶來了極壞影響。杜絕學術不端行為,不能僅僅寄托于道德自律,而應尋求制度化出路。制度是一種行為規則,它通過獎勵符合規則的行為、懲罰不符合規則的行為而依特定的方向、目標改變人們的行為方式乃至信念。為此,在進行制度設計時,就要大大增加學術腐敗者的風險成本,讓“成本遠大于收益”。換言之,要為論文“減負”,讓論文價值回歸學術本位,就必須轉變評判標準和考核機制,只有把論文考核重點由“量”轉到“質”,才不失為維護學術風氣的治本之策。
一個學者要想贏得社會的認同,就本質而言,只有通過徹底的專業化,才能具備信心在知識領域取得一些公認的成就。我認為,扭轉學術風氣根本上要從機制、體制上進行改革,給學者一個拒絕不正之風的機會。對相關主管機構來講,要做的不僅是亡羊補牢,更需要加強前瞻性的學術管理規范化建設,要對學界的學術精神、學術道德、學術研究的價值指向進行有力的宏觀引導,如此才能最終正學術之風,還學界以清。
(作者單位:河南信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