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是個圣潔的殿堂,走進學術殿堂的每位學子都應懷揣一顆虔誠的心。經過學術的洗禮,不僅能凈化靈魂,而且能沉淀出智贏人生的素質。學術之高莫過于高水平的原創,這絕非整治學術不端的應景之舉,而是做學問的一種要求,一種精神境界,一種智慧與實力的體現。
每一位學子都應該崇尚原創至上。推崇原創的真正意義在于,創作的過程就是提高的過程。不經過殫精竭慮的思考,怎么能夠渴望摘取讓人羨慕的智慧之果呢!正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笨茖W知識的積淀,只有通過這種形式才能內化為理論素養,最終轉變為能力。從這個角度看,原創便有了另一番含義。當然,原創難。正因為難,所以稀缺;因為稀缺,所以寶貴;因為寶貴,所以值得追求。對于原創,完全沒有必要悲觀,原創之難,并非難于上青天。例如,經濟管理領域本身就很寬泛,再加上中國的特殊性,創新無疑有著廣闊的空間。
“莫說書生寂寞呆,學子世界亦精彩;文章真處性情見,談笑深時風雨來!睂W子一定要有屬于自己的豐富的精神世界,風格可以多姿多彩,但堅守和定力不可或缺。心浮氣躁,不會成就大業;急功近利,終難修成正果!扒匀f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學子最可悲的際遇就是淪落為山寨學子、偽學子。大千世界,各行各業,各有各的艱辛,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但若轉變視角和觀念,又會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所謂“學并快樂著”,不入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學子需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守得住底線,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懷揣理想、信念和追求,隱忍暫時的痛苦與煎熬,方能化蛹為蝶,美麗蛻變。學子的成長與成功總要有個過程,要學會“相機抉擇”,不要過于在乎一城一地之得失。這應該成為學子的品格。
學習方式的革命很值得關注,一定要自覺完成,盡快超越和提升傳統學習方式。很長一個時期了,“錢學森之問”始終縈繞在腦海,揮之不去。也許我們怎樣努力,都不能成為大師,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可以像大師一樣思考,或者說學習并學會像大師一樣思考。研究性思維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話題。研究性思維是學位證書的副本,學子應該具有研究性思維能力,才能做到名實相符,表里如一。誰率先養成了研究性思維的習慣,誰就多了一份率先脫穎而出的幾率。而研究性學習則是獲得研究性思維的不二法門。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內蒙古綠色產業體系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子課題負責人、山東大學(威海)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