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課題研究按照申請書的計劃安排,依次推進,執行情況良好。首先探討了低碳經濟的內涵,對低碳經濟進行多維系統分析,并將低碳經濟系統模型分解為經濟發展階段、資源稟賦、技術水平、消費模式等四大子系統,研究各系統之間的內在關系。其次,分別從國家層面、區域層面、省域層面以及城市層面等構建低碳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項目組對現有指標體系進行篩選,依據抽象到具體、定性到定量的原則,運用層次分析、主成分分析、模糊綜合評價等方法對指標進行量化和標準化,建立低碳經濟的評價模型。然后,利用國家層面、省域、城市層面等數據,對我國的低碳經濟狀況及運行進行實證分析,一方面檢驗本課題設計的低碳經濟的多維評估體系的信度和效度,另一方面也為我國低碳經濟的政策實施提供參考。最后,項目組對我國低碳經濟多維評估的可視化平臺進行研究,制定了相應的功能分析和解決方案,具體軟件也在開發中。
子課題一(低碳經濟的多維系統分析):項目組成員首先分析了低碳經濟的內涵,認為,低碳經濟是繼“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被提出后出現的一個新概念,但是低碳經濟的落腳點是碳排放量,即為了應對氣候變化給全球經濟、人類生存帶來的影響,無論是在生產過程中還是在消費環節,都要求對碳排放量進行嚴格控制。進而對低碳經濟進行多維系統分析,根據低碳經濟系統整體性、多樣性、關聯性以及動態性等原則,將低碳經濟系統模型分解為經濟發展階段、資源稟賦、技術水平、消費模式等四大子系統,研究各系統之間的內在關系。相關成果發表在《技術經濟》2012年第4期上。
子課題二(我國低碳經濟的多維評估指標體系構建):項目組成員在對低碳經濟內涵以及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從系統論的角度出發,分別對國家、區域、省際、城市層面的低碳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構建與分析。如:在國家層面指標體系構建中,項目組成員在對低碳經濟系統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基于“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DPSIR模型,構建了我國低碳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并利用主要指標將中國與歐美發達國家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存在的差距。相關成果發表在CSSCI期刊《情報雜志》2012年第10期。
子課題三(我國低碳經濟的多維評估模型的建立):在指標體系構建的基礎上,項目組對指標體系進行篩選,并利用層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模糊綜合評價以及協調度模型構建低碳經濟發展的多維評價模型。如:項目組成員采用層次分析法對我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低碳經濟進行綜合評價,相關成果發表在《技術經濟》2012年第12期上。另外,項目組成員從碳排放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角度出發,構建了低碳發展潛力和低碳發展效率子系統的協調度模型,進而進行測算與分析。相關成果發表在《情報雜志》2012年第10期上。還有一些成員基于粗糙集、神經網絡方法構建了低碳經濟的評價模型。
子課題四(我國低碳經濟多維評估的可視化平臺建設):低碳可視化平臺子課題自2012年1月以來在歷經了資料搜集、數據整理、需求調研等幾個階段后,制定了相應的功能分析和解決方案。以多層次、多維度低碳經濟指標評價體系為依托,根據需求分析建設能夠連接實證分析與政策制定,完成了能夠從多個維度進行分析的可視化平臺框架結構設計。平臺設計遵循了實際數據整合→數據處理→數據再整合→結果呈現的步驟,包含四個層面(即基礎數據層、數據處理層、數據整合層和結果呈現可視化層)以及四個模塊(即對比分析模塊、敏感性分析模塊,政策分析模塊與走勢分析模塊),滿足低碳經濟數據的更新錄入、內置多種方法進行指標體系多樣化建設等11項基本需求。已經于2013年5月正式進入軟件開發階段,軟件采用Visual Studio .net 2008作為開發環境,Microsoft SQL 2008 R2作為數據庫,以windows XP及以上作為操作系統,采用Client/Server結構。低碳可視化平臺擬實現功能包括:數據導入、查詢、建模、輸出顯示、分析,主要側重數據處理過程的可視化。截止2013年7月,已完成對于可視化平臺的界面美工設計。
子課題五(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實證研究):在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構建的基礎上,項目組成員利用收集的國家、省份、城市等層面面板數據,對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實證分析。如:項目組成員對2007年我國30個省份的低碳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評價與分析,結果表明:我國省域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總體上呈由西部向東部逐漸提高、由北部向南部逐漸提高、局部地區表現突出的格局,經濟發展水平、資源稟賦及其利用情況和政策扶持力度等因素決定了各地區的低碳發展水平。成果發表在《技術經濟》2012年第12期上。項目組成員以1996 年至2010 年的中國低碳競爭力為樣本進行實證研究,然后選取一些重要指標與西方國家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我國的低碳競爭力整體上呈現出逐年遞增的態勢,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低碳競爭力還存在差距。成果發表在《情報雜志》2013年第7期上。另外,項目組還對我國大城市環境效率進行實證研究,成果“發表”(待發表)在《城市問題》,2013年第10期上。
子課題六(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實施建議和參考政策):項目組根據前期實證分析結果,得出一些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如:加強經濟發展和碳排放量的協調程度,進一步優化我國的產業結構,深入推進能源結構改革,繼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增加碳匯資源。對低碳經濟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強研發和創新以增加未來我國在國際上的低碳經濟的核心競爭力等。成果發表在《情報雜志》2013年第7期上。另外,項目組成員還擬從稅收減排政策的具體減排機制入手,運用博弈模型,研究不同稅率模式對整個社會福利和企業碳排放效率的影響,以期為政府制定碳稅政策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
②調研及學術交流情況
項目組根據課題開展的要求,積極深入地區進行調研活動。主要針對期刊網、世界統計年鑒、中國能源、低碳及各省份統計年鑒等上面無法查找的定量指標,以獲取相關重要數據。如:項目組于2013年3月15日到武漢市統計局進行調研活動,獲取資料包括:武漢市統計年鑒2009、武漢市統計年鑒2010、武漢市統計年鑒2011、武漢市統計年鑒2012以及能源平衡表、煤炭平衡表等。另外,統計局工作人員建議:針對年鑒中未涉及的很多指標可以做相應代替,如碳匯密度可以用園林綠地城區面積代替等等。這些調研活動,一方面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急需現成的研究資料;另一方面,也告訴我們一些指標的轉化與代替原理,從而為更合理、準確地測算低碳經濟發展水平提供了重要參考。項目組后期擬到省科技廳、國務院發改委進行調研,以獲取更多有關國家、省級層面的數據,為后期的實證研究打下堅實基礎。
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方面,現有收集的文獻較多,主要來自外文數據庫SSCI、SCI以及中文數據庫中的權威期刊,如:ENERGY POLICY、管理世界、經濟研究、中國社會科學、中國軟科學、管理科學學報、管理評論、管理科學、管理工程學報等。資料方面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國內外出版發行的低碳經濟發展藍皮書等系列報告以及國內學者的一些與低碳相關著作。另一方面為《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人口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中國低碳年鑒》以及各省份統計年鑒等等。比如:在研究中使用的人口數據來源于《中國人口統計年鑒》;人均GDP、GDP增速和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等數據通過整理《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摘要》中的數據得出;環境數據來源于《中國環境統計年鑒》;單位能源碳排放、能源加工轉換效率等能源數據通過利用《中國能源統計年鑒》和各地區的統計年鑒中的數據計算得出;科技數據來源于《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項目組成員積極參加國內外低碳相關領域的學術會議,并組織了項目開題報告會。會議邀請了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湖北大學資深教授以及湖北省科技廳相關領導參加。與會專家對項目研究目標、方案等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如:在建立指標體系時,需堅持可比性以及數據可獲取性等原則;需建立更為完善的低碳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使其納入統計年鑒之中等等,這些為項目的后期開展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另外,項目組首席專家王宗軍教授還多次應邀參加國家科技部組織的專家圓桌會議,對我國近年來低碳發展、科研管理評價方面存在的問題建言獻策。這些學術交流無疑有益于本項目的開展。
③代表性成果簡介
(1)基于協調度模型的低碳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情報雜志,2012, 10.
該研究總結了學術界對低碳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進展,以低碳競爭力的概念為基礎,構建了以低碳發展潛力、低碳效率為維度的指標體系。然后,以1996年至2010年作為樣本區間,借助協調度模型對我國低碳發展潛力和低碳效率子系統的協調度進行測算并分析。發現樣本區間內兩個子系統間整體上呈現協調狀態且具有長期協調趨勢,說明我國在發展低碳經濟時可以穩中求進,保持低碳發展潛力和低碳效率的同步發展,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對策建議。
該研究從協調發展的角度對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測度與比較分析,具有一定的創新性與學術價值。另外,該文發表后,被引用1次,且被下載100多次,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
(2)我國低碳經濟綜合評價——基于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模型. 技術經濟,2012, 12.
該研究根據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基于“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DPSIR)五因素模型框架,構建了低碳經濟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對2007年我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低碳經濟進行綜合評價。結果顯示:我國省域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總體上呈由西部向東部逐漸提高、由北部向南部逐漸提高、局部地區表現突出的格局;經濟發展水平、資源稟賦及其利用情況和政策扶持力度等因素決定了各地區的低碳發展水平;中、西部地區的低碳經濟建設是我國低碳發展的關鍵。
該研究基于DPSIR模型構建低碳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并利用層次分析法進行指標權重的確定,具有一定學術價值。另外,該文也被下載或引用多次,從而體現出其較好的社會影響。
(3)低碳競爭力的國內外差距評價研究. 情報雜志, 2013, 7.
該研究基于“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冶DPSIR 模型,構建了低碳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以1996 年至2010 年的中國低碳競爭力為樣本進行實證研究,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樣本進行評價,找出影響低碳競爭力的重要指標。然后,選取一些重要指標與西方國家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差距。結果表明:我國的低碳競爭力整體上呈現出逐年遞增的態勢,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低碳競爭力還存在差距。最后,在此基礎上提出建議。
該研究利用層次分析法對我國1996 年至2010 年的中國低碳競爭力為樣本進行實證研究,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將中國與西方國家低碳發展水平進行評價與比較分析,具有一定的創新,學術價值較高。該文剛發表,相信會有較高的社會評價和良好反映。
(4)低碳經濟發展研究述評.技術經濟, 2012, 4.
該研究從低碳經濟的內涵、研究熱點、政策影響以及低碳經濟試點地區取得的成效等方面,對低碳經濟發展研究進行了綜述和分析,提出了現有研究的不足和未來研究的趨勢。
該研究從理論和實踐層面對我國低碳經濟發展進行綜述,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另外,該論文自發表以來,被引用2次,且被下載200多次,具有較好的社會影響。
還有2篇錄用的論文(城市問題、管理評論)不再一一介紹。
④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項目組目前正在撰寫國家、區域、省級、城市層面的低碳經濟發展政策建議,估計于8月底完成,屆時送國家社科規劃辦領導參閱。
階段性成果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
字數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 |
低碳經濟發展研究述評 |
王宗軍、肖仁橋 |
論文 |
技術經濟, 2012, 4 |
8000 |
引用2次 |
2 |
基于協調度模型的低碳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
潘文硯、王宗軍 |
論文 |
情報雜志,2012,10 |
9000 |
引用1次 |
3 |
我國低碳經濟綜合評價——基于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模型 |
王宗軍、潘文硯 |
論文 |
技術經濟,2012, 12. |
11000 |
暫無 |
4 |
低碳競爭力的國內外差距評價研究 |
潘文硯、王宗軍 |
論文 |
情報雜志, 2013, 7. |
10000 |
暫無 |
5 |
中國大城市環境效率實證研究 |
潘文硯、王宗軍 |
論文 |
城市問題,錄用 |
6500 |
暫無 |
6 |
環境約束下中國省際工業企業技術創新效率研究 |
肖仁橋、王宗軍 |
論文 |
管理評論,錄用 |
15000 |
暫無 |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