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題于2011年10月立項,12月17日正式開題。自開題以來,課題組嚴格按照開題會確定的研究方案,有組織、有步驟、高效率地開展了課題研究工作。主要的工作和成果有如下幾個方面:第一,截止2013年6月,在一年半的時間里,已經撰寫和發表了近30篇學術論文,其中發表在CSSCI刊物的16篇,被《新華文摘》、《紅旗文摘》與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或論點摘編的文章7篇。
第二,作為重要的中期成果,本課題計劃在2013-2015年出版10本“當代中國政治傳播研究”叢書,目前已經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簽訂了出版這套叢書的合同,10本叢書都已進入寫作階段,本年年底可正式出版5本。第三,各子課題研究也穩步推進,都已經有文章發表。如施惠玲老師負責的子課題已經發表了5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這些論文不僅都發表于CSSCI刊物,而且其中的一篇還被人大復印資料《政治學》全文轉載。其他子課題成員的論文也大多發表于《政治學研究》、《現代傳播》、《新聞大學》等CSSCI期刊。第四,為了以集團優勢擴大課題研究影響,課題組兩次“組團”發表學術論文,產生了集團效應,第一次是在《現代傳播》2012年第2期發表組團發表學術論文3篇,第二次是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組團發表學術論文5篇。這兩次組團論文都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受到了學界的關注,其中有3篇文章被《新華文載》與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或論點摘編。
在學術交流方面,我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工作:第一,參與組織以“政治傳播”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2012年11月2-3日,我們作為榮譽支持單位與西北大學政治傳播研究所聯合舉辦了“新改革時期的公共治理與政治傳播”學術研討會,課題組成員共有7人參加會議并提交了論文,荊學民教授在會議上多次發言,就中國政治傳播研究的現狀和未來的發展等重大問題發表了看法,課題組成員也分別就自己研究的內容進行了會議交流。第二,組織各種與課題相關的專題學術沙龍。在開題之后,圍繞子課題與中期著作的研究和寫作,課題組有計劃地、有針對性地組織了多次專題學術沙龍,沙龍邀請相關研究的專家參加,就特定主題與研究者展開深入的交流和討論,有效地促進了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和研究水平的提高。第三,多次派人參加國內外政治學與傳播學的相關會議,并提交政治傳播論文。政治傳播橫跨政治學與傳播學兩個學科,參加這兩個學科組織的高水平會議,可以和兩個學科的專家學者分別交流,并在兩個學科均產生積極影響。此外,我們還注意國際交流,課題組成員荊學民、孫迎春、劉靖一等參加了國際學術會議,劉靖一還利用在海外訪學和擔任孔子學院中方院長的機會積極開展資料搜集工作,為完成《政治傳播與政治營銷》的著作創造條件。
在一年半的研究中,課題組成員發表了一系列論文,我們選取5篇代表性成果予以簡單介紹。
1.荊學民:《論中國特色政治傳播戰略研究的時代背景與現實意義》
本文著重從宏觀視野討論開展中國特色政治傳播的時代環境與實踐意義。主要觀點如下:其一,在全球化發展過程中,中國需要有明確的定位和清晰的戰略,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對世界發生說話,要求有確定而明晰的中國特色政治傳播戰略。建構與現有地位相匹配的政治傳播戰略,對彰顯和實現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具有重要意義。其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文明的發展要求建構與其相匹配的中國特色政治傳播戰略,以便向全世界有效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促使其內在地融入人類政治文明體系。其三,中國目前在對外的政治傳播能力不足,只有加強中國特色政治傳播研究,才能改變“西強東弱”的話語態勢,改變邊緣和被言說的處境,進而彰顯中國在構建“和諧世界”中的積極作用。其四,中國對內的政治傳播觀念和手段相對于時代發展來說也較為落后,開展中國特色政治傳播研究,改進落后傳播觀念和手段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其五,中國特色政治傳播戰略研究對反駁西方帝國文化霸權理論、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該文對如何從宏觀上把握中國特色政治傳播的必要性和研究的方向性提出了重要的戰略思考,對開展中國特色政治傳播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本文初發于《現代傳播》2012年第2期,被《新華文摘》2012年第9期論點摘編。
2.荊學民:《中國特色政治傳播的“主體”問題》
本文著重分析中國特色政治傳播的“主體”問題。文章認為政治傳播是人類的一種活動,因而政治傳播的“主體”說到底是人而不是其他。目前的中國,國家(政黨、政府)仍然是政治傳播的主體,主導著政治傳播過程,因此我們在認識上,仍然要堅持這種主體的主導地位不能動搖的理念。政治傳播的“多元主體”在中國還不現實,各種“社會組織”的政治傳播功能還有待于挖掘和培育。當然,強調國家作為主體的地位,并不是排斥社會的積極作用,努力培育和積極發揮“社會”的政治傳播功能,實現國家與社會的良性互動,是構建中國特色政治傳播的重要戰略理論之一。
該文從中國政治實踐出發,對政治傳播的主體做了深刻的剖析,糾正了傳播學對有關問題的模糊認識,并在此基礎上對中國政治傳播中國家與社會如何實現良性溝通做了深入的探討,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本文初發于《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被《紅旗文摘》2013年第5期和《新華文摘》2013年第11期分別做了“觀點輯覽”和“論點摘編”。
3.施惠玲:《馬克思政治概念的雙重維度》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的指導理論,馬克思的政治觀直接影響到對中國政治傳播的理解。所以本文著重從現代性維度與理想性維度深入討論馬克思的政治觀。主要認為馬克思對政治的思考,以“整體性”特質盡顯卓越。他既深刻地解釋了現代性政治的特性和本質,又建構了未來理想社會中與理想社會相融合的政治特性。只有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即既把握政治作為國家強制性權力的現代性,也把握政治作為人類自我治理需要的理想性,才有可能深刻地把握馬克思的政治概念的本真意蘊。
本文從現代性和理想性兩個維度對馬克思的政治概念進行了深入的“整體性”考量,對我們準確把握馬克思的政治概念,加深對馬克思政治理論的理解具有積極的意義。
該文初發于《教學與研究》2012年第2期,被人大復印資料《政治學》2012年第5期全文轉載。
4.李彥冰: 《政治合法性、意識形態與國家形象傳播》
本文著重從理論上探討政治合法性與意識形態對國家形象傳播的影響。文章認為政權的政治合法性是國家形象傳播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國家信息傳播交流斗爭的焦點。同樣,意識形態在國家形象傳播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表現為國家形象傳播主體無法脫離意識形態的羈絆,另一方面又表現為意識形態為國家形象提供辯護。最終的國家形象是受眾意識形態與國家形象傳播主體意識形態博弈的結果。在強調意識形態影響的同時,也要看到其局限性。
政治合法性與意識形態都是政治的重大核心概念,本文討論這兩個概念與國家形象傳播的的關系,提出了比較系統的看法,具有比較重要的學術價值。
本文初發于《現代傳播》2012年第2期,被人大復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12年第6期全文轉載。
5.蘇穎:《中國互聯網公共討論中的多元共識:基于政治文明發展進程里的討論》
本文著重討論互聯網公共討論中的多元共識問題。文章認為由于互聯網的特性,在互聯網的公共討論也許能加速中國社會中一直缺乏的“公民德性”的積淀,從而促成傳統中國政治文明所缺乏的自發社會秩序的形成以及多元共識的產生。但是與之相對,互聯網公共討論中共識的逐漸分化,也意味著社會價值的強烈對抗,在中國這種脆弱的國家與社會的溝通機制之下,甚至可能成為社會共識解體的征兆,導致社會秩序的崩潰。
本文對中國互聯網環境下多元共識形成與分化的可能性做了充滿張力的分析,非常具有新意,關涉的問題現實而重要,具有比較重要的學術價值。
該文初發于《國際新聞界》2012年第10期,被人大復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13年第2期全文轉載。
由于課題還處于研究的初期階段,我們的工作重心是抓緊研究、多出成果。與此同時,為了擴大影響,我們也采取了一些成果的宣傳、推廣措施。其一是接受采訪,首席專家荊學民教授曾就重大課題與政治傳播的相關問題接受了《今傳媒》雜志的專訪,內容發表于該雜志2012年第8期。接受了《中華英才》特別策劃的采訪,就我國目前的政治話語問題發表學術觀點,采訪內容發表2013年7月16日出版的第14期《中華英才》上。多次在《中國社會科學報》上就“走轉改”、“微博”的政治傳播問題發表學術意見。其二是參加學術會議,尤其是如前所述組團參加學術會議,對課題的宣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其三,組團發表學術論文同樣起到了積極的宣傳作用。其四,依托扎實的學術研究,首席專家荊學民及課題組成員在《人民論壇》、《北京日報》等主流媒體發表了多篇討論當代中國政治傳播實踐的論文,得到各類網絡媒體的廣泛轉載,這也很好地宣傳了課題及其成果。其五,我們組建了“中國政治傳播研究網”(http://pcc.cuc.edu.cn),目前已經上線試運行。網站一方面積極宣傳課題組研究的最新成果,一方面關注中國政治傳播研究的整體發展。
階段性成果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
字數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 |
政治傳播與政府新聞學 |
荊學民 |
論文 |
《現代傳播》(CSSCI)2012年第1期 |
4000 |
|
2. |
論中國特色政治傳播戰略研究的時代背景與現實意義 |
荊學民 |
論文 |
《現代傳播》(CSSCI) 2012年第2期 |
8000 |
《新華文摘》2012年第9期論點摘編 |
3 |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政治信仰 |
荊學民 |
論文 |
《社會科學報》2012年8月23日 |
4000 |
|
4 |
厚積學養注傳媒 化作濃墨寫春秋 |
荊學民 |
論文 |
《今傳媒》2012年第8期 |
7000 |
|
5 |
我們現在需要的是政治自信 |
荊學民 |
論文 |
《人民論壇》(中文核心)2012年11月(上) |
5000 |
各大網站轉載 |
6 |
中國特色政治傳播的“主體”問題 |
荊學民 |
論文 |
《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年第2期 |
8000 |
《紅旗文摘》2013年第5期“觀點輯覽”。 《新華文摘》2013年第11期“論點摘編” |
7 |
微博恐懼凸顯官員軟肋 |
荊學民 |
論文 |
《人民論壇》(中文核心)2013年2月(下)總第395期 |
3500 |
《領導干部論壇》2013年第4期轉載 各大網站轉載 |
8 |
“中國第一夫人”的美麗力量 |
荊學民 |
論文 |
《人民論壇》(中文核心)2013年4月(上)總第399期 |
4000 |
|
9 |
不同話語的身段與博弈 |
荊學民 |
論文 |
《人民論壇》(中文核心)2013年5月(上)總第402期 |
3500 |
|
10 |
政治傳播幾個核心命題辨正 |
荊學民 |
論文 |
《現代傳播》(CSSCI )2013年第7期 |
7000 |
|
11 |
當前中國社會政治溝通的幾個問題 |
荊學民 |
論文 |
《北京日報》理論版,2013年7月1日 |
2000 |
|
12 |
互聯網時代中國新聞輿論監督的發展態勢——基于傳媒公共性的考察 |
李智 |
論文 |
《北京行政學院學報》(CSSCI)2012年第2期 |
8000 |
|
13 |
論美國主流報業的媒介保守主義偏向 |
李智 |
論文 |
《國際新聞界》(CSSCI)2012年第8期 |
12000 |
|
14 |
新媒體對中國“權勢”文化的顛覆與重構 |
姜飛 |
論文 |
《探索與爭鳴》(CSSCI)2012年第7期 |
9000 |
|
15 |
政治合法性、意識形態與國家形象傳播 |
李彥冰 |
論文 |
《現代傳播》(CSSCI)2012年第2期 |
6000 |
人大復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12年第6期全文轉載 |
16 |
國家形象傳播中國家理念的調整與重構 |
李彥冰 |
論文 |
《新聞愛好者》2012年第10期 |
6000 |
|
17 |
從現代性到理想性:馬克思政治思想的張力 |
施惠玲 |
論文 |
《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CSSCI)2012年第1期 |
11000 |
|
18 |
略論政治傳播中的宗教因素 |
施惠玲 |
論文 |
《現代傳播》(CSSCI)2012年第2期 |
6000 |
|
19 |
馬克思的“社會”思想及其當代意義 |
施惠玲 |
論文 |
《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CSSCI)2012年第2期 |
9000 |
|
20 |
馬克思政治概念的雙重維度 |
施惠玲 |
論文 |
《教學與研究》(CSSCI)2012年第2期 |
12000 |
人大復印資料《政治學》2012年第5期全文轉載 |
21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中的兩種張力關系 |
施惠玲 |
論文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CSSCI)2012年第6期 |
8000 |
|
22 |
論大眾媒體的政治影響力 |
劉文科 |
論文 |
《政治學研究》(CSSCI),2012年第2期 |
15000 |
|
23 |
“中國特色政治傳播理論與策略體系研究”開題會綜述 |
蘇穎 |
論文 |
《現代傳播》(CSSCI)2012年第1期 |
4000 |
被引1次 |
24 |
中國互聯網公共討論中的多元共識:基于政治文明發展進程里的討論 |
蘇穎 |
論文 |
《國際新聞界》(CSSCI) 2012年第34卷第10期 |
10000 |
人大復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13年第2期全文轉載 |
25 |
多元共識社會中中國政治傳播的轉型思路 |
蘇穎 |
論文 |
《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 |
6000 |
|
26 |
作為政府與公眾間距離協調機制的網絡政治溝通研究 |
劉小燕 |
論文 |
《新聞大學》(CSSCI)2013年第2期 |
13000 |
|
27 |
政治傳播在中國古代政治中的地位與作用 |
白文剛 |
論文 |
《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 |
7000 |
人大復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13年第6期全文轉載。 |
28 |
民族國家間差異性對國家形象塑造的制約 |
李彥冰 |
論文 |
《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 |
7000 |
|
29 |
論國家形象傳播主體間的關系 |
李彥冰 |
論文 |
《創新》2013年第1期 |
7000 |
|
30 |
網絡流言對政治傳播的影響及其應對策略 |
白楊 |
論文 |
《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 |
5000 |
|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