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陜西文化資源開發協同創新中心特聘研究員、寶雞文理學院教授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凝聚著國人的血緣親情和家國情懷。傳統廟會是舉辦方與參與者依某寺廟場地,懷著敬畏之心而共同建構起來的以信仰性思想情感為基礎的文化活動。從傳統節慶的性質上講,春節和廟會具有生活文化的同質性,基于日常生活又超越日常生活,富含信仰性心意內涵;既受制于傳統文化的日常生活傳承,又與當代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開發狀況密切相關。
作為農耕文化的傳統節日,春節和廟會都在農閑時舉行。無論是春節的祭掃、拜年、貼春聯年畫、爆竹、祭祖、接神和踩祟,還是廟會的祭祀、商貿、演藝和雜耍,均以除舊布新、祈福禳災、祈求豐年、家國康泰為心意指向。
民俗文化是廣大民眾在生存活動中為了持續發展生命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模式化的生活文化。它具有物質與精神、實在與信仰雙重特性。從發生學的角度看,年俗是我們的祖先因生存壓力和生命永存的企盼而創造發展起來的,它既是人類同生命悲劇不斷抗爭的結果,也是一種日常生活的歷史展開過程,是一個主客體交融同構和不斷流淌發展的審美性文化樣式。從這個意義上說,春節和廟會可以看做是中國傳統社會一種理想的日常生活樣式的展現。
日常生活是維持個體生存發展的日常消費活動、交往活動和觀念活動的總稱。它既包括傳統生活文化的傳承,又內含著現代科學技術影響下的生活文化新建。傳統生活文化中既有弘揚人類生活本真性的一面,也有背時阻遏發展的消極成分。現代科技既有利于文化傳承和建構新的文化享樂的一面,亦有悖于傳統文化及其人文精神的工具性成分。如何協調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是當下日常生活傳承與重建的關鍵。
人類的生活文化有一個穩固的結構,它始終以物質與精神的兩棲形態為人們所接受并生存其中。即使是到了高科技時代,人類也不會單純生存在理性邏輯秩序中,而會在不斷創造的物質與精神、實在與信仰并重的新的日常生活方式中生活。所以說,承載了祖先數千年生活文化創造精神的年俗和廟會傳統不會消失,只會隨社會的發展不斷傳承和重建。廟會、社火、春晚、短信拜年,都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年俗及其節慶心理的頑強生命力。無疑,文化的傳承和科技的升級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可以并行不悖地融合生成新的“日常生活”,保證人們繼續生活在中華民族的春節狂歡和廟會盛會節日里。
隨著現代日常生活的建構發展,春節與廟會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耕文化的節日,而是正在走向城鄉一體的公共的節日。正像現代科學技術之電視晚會、網絡微博走進山寨村落,農民亦能享受現代文化生活,邊遠村落的民間藝術已經跨入城市成為市民共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以現代城市文明為標志的春節慶典方式也在發生變化。傳統節日及其信仰心理經歷社會轉型之文化批判、啟蒙和選擇,正在構建生成為新的生活內涵,它標志著中華民族的日常生活世界正在重建之中。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民間文化批評的理論與方法”(fzw053)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