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在中國人的話語中,改革“深水區”是一個高頻詞。由于在“深水區”是看不見石頭的,因此,加強對改革“深水區”的理論研究,提出新的理念,以便更好地“摸到石頭”是擺在中國人面前的重大課題。
在改革進入“深水區”時,要更加強調:改革的終極目的是為了人,為了最大多數人。人是生產力的第一要素。作為第一要素的人要有生產技能,還要有與生產技能密不可分的人的素質。如果生產上去了,人的素質下來了,那也是背離了改革目的的。所謂“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罵的不大會是“肉”,而最可能是因為忽視改革目的而導致的社會失范。
在看到社會失范問題以后,尤其是在端正了改革目的以后,一些有識之士提出“從源頭上抓起”。這是很有見地的。從源頭上抓起,事半功倍;不從源頭上抓起,事倍功半。在走進“深水區”時更要注意從源頭上抓起。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源頭在哪里?長期以來我們是不是從源頭上抓起了?如果是從源頭上抓起了,為什么沒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幼兒園門口設置崗哨,不能不認為是對兒童的關心;在醫護人員辦公室請保安把門,也不能不認為是愛護醫護人員。可是,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絕不是從源頭上抓起。那么,引發社會沖突的源頭究竟在哪里?在于社會結構不勻稱。我們的城鄉差距過大、地區差距過大、階層差距過大,一句話,貧富差距過大。馬克思和許多學者都從不同角度闡述過“差距就是矛盾”,差距過大就會釀成社會沖突。財富占有上的差距,必然會帶來社會資源、社會資本、文化資本占有上的差距,會拉大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上的差距,有時還會表現為在法律地位上的不平等。當然,大量的是在尊嚴上的差距。在尊嚴上的差距一旦拉大,就是移干柴近烈火,離過激行動就不遠了。因此,在改革進入“深水區”時,一定要從社會結構這個源頭上抓起。深化改革找到了源頭,其他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把下一步改革比作“深水區”是再恰當不過的了。“深”者難也。為什么難?說白了,是因為深化改革的舉措會觸動某些人的既得利益,觸動某些人的“將”得利益。常言道“利令智昏”,是利益把一些人變成了改革的絆腳石。
當然,深與淺是相比較而言的。有些水未必深,只因水質不好,才覺得深。“深水區”對于游泳高手來講,是“到中流擊水”的好水域。完全可以相信,乘著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春風,我們會把“進水”“用水”“排水”的工作做得更好。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城市化與農民的現代化問題研究”負責人、上海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