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宋元版漢籍選刊》,是著名學者安平秋教授領銜的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海外漢籍學術團隊經過15年默默耕耘而完成的規模較大、價值較高的重要研究成果。這套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的叢書,收入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宋元版漢籍66種,共計170冊。2010年全國社科規劃辦將“國外所藏漢籍善本叢刊”立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由北京大學安平秋教授擔任首席專家。這套“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宋元版漢籍選刊”成為“國外所藏漢籍善本叢刊”的子項目,也是其中最先出版的階段性成果。
我國古代文獻典籍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重要文明成果,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想象力、創造力,是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一脈相承的歷史見證,也是人類文明的瑰寶。千百年來,有相當多的中國古代文獻典籍流傳到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總數不下數千種之多。其中,流傳到日本的數量最多,且版本價值最為珍貴。日本宮內廳書陵部是日本國天皇的皇家機構,它創建于公元701年(日本文武天皇大寶元年),當時稱作“圖書寮”,隸屬中務省。1884年改稱“宮內省圖書寮”,1949年更名“宮內廳書陵部”。宮內廳書陵部所收圖書,至今歷經13個世紀的累積,數量甚夥,而中國古籍占有極為突出的位置。從目前已公開的書目看,所收中國古籍宋刊本75種、元刊本69種、明刊本336種,另有唐寫本6種、元鈔本5種、明鈔本30種。
日本學者阿部隆一曾做過統計,認為世界范圍內的宋元版漢籍大約有3000-3500部。據安平秋教授暨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海外漢籍團隊的調查,大約有5500-6000部。其中,海外收藏最多的是日本,大約有800-1000部。而日本宮內廳書陵部所藏宋元版漢籍有140余種,僅次于日本靜嘉堂文庫,位居海外收藏第二,比美國圖書館存藏的總和還要多。宮內廳所藏圖書一般不對外開放,日本學者亦少有入宮看書的機會,中國學者對這一部分藏書的了解更少。故宮內廳宋元版漢籍的情況雖有一些目錄作簡要介紹,但藏書的面目一向少有人知。
我國黨和國家領導人一向關注流失在海外的中國古籍的命運,1981年中共中央《關于整理我國古籍的指示》要求,“散失在國外的古籍資料,也要通過各種辦法爭取弄回來,或復制回來,同時要有系統地翻印一批孤本、善本。”中央的指示為我國古籍整理研究工作提出了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和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深感自己對此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于是便有了這套叢書的面世。叢書的編纂工作從1997年下半年開始,至今已有15年,大體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復制為主,時間從1997年至2005年。其中起關鍵作用的,中國方面是北京大學的郝平教授,日本方面是東京經營文化研究所所長長島要市教授。由于他們的杰出才干得以使這批宋元版古籍全部復制給我們。第二階段是以研究為主,時間從2000年至今(兩個階段在時間上有所交疊)。這一階段出力最多的是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的安平秋教授和楊忠教授,他們在組織后期工作的同時審看了各位學者所寫的影印說明。
在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和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的努力下,日本宮內廳書陵部現藏宋元版漢籍144種已全部復制回國。這套《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宋元版漢籍選刊》從144種宋元版漢籍中精選出66種影印出版。精選的標準是:一是宮內廳藏本為海內外孤本,未見其他藏書機構收藏者,比如南宋刊《尚書正義》單疏本、南宋淳熙刊本《楊氏家藏方》、元刊《村西集》及《西翁近稿》;二是在同書諸多版本中,宮內廳藏本是初刻本或較早版本者,比如北宋刊本《通典》、南宋紹興十七年刊本《初學記》、南宋初年刊本《三蘇文粹》、南宋寶祐刊本《天臺先生花果卉木全芳備祖》;三是中國國內(包括大陸和臺灣地區)藏本是殘本,而宮內廳藏本為足本或較全者,比如南宋刊本《呂氏家塾讀詩記》、元刻彭寅翁本《史記》、南宋刊本《王文公文集》(一百卷,存前七十卷)、南宋孝宗朝刊本《東坡集》(四十卷,存三十七卷);四是該書學術價值甚高,而海內外至今未有影印或排印本者。影印過程中,保持宮內廳所藏古籍的現狀,不做校改、修補和任何加工,包括日本閱讀者所加的批校也予保留。
這套叢書是落實中央指示精神所作努力的重大成果。這批宋元版漢籍的影印出版,不僅對研究中國宋元版古籍有較大的影響,對研究中國古代學術史、文化史、文獻學史乃至中日文化交流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這樣大規模復制與影印流落海外的珍貴漢籍,是前所未有的,對以后海外漢籍的復制與影印工作也會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相信這套叢書的出版將會為我國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一些最基本的文獻材料,對于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無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作者為北京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