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特別是經濟學發展中面臨一些不良傾向和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是片面強調國際化和數理化。那么,應當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國際化與中國化的關系呢?
毋庸置疑,國際化與中國化都重要,兩者不可偏廢。既不能重中國化、輕國際化,也不能重國際化、輕中國化,兩者應該并重。但是,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現在的傾向是:忽視文科與理工科的區別,偏重國際化,過分強調與國際接軌、向國外看齊,更加看重在SCI、SSCI上發表文章,得到外國承認、獲得國際獎勵。
其實,文科與理工科是有重大差別的。一般來說,理工科本身沒有階級性、意識形態性、政治性,而且西方發達國家的科學技術比中國先進。在這方面,中國越是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越是國際化,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就越小,對中國就越有利。因此,在理工科領域強調國際化、突出國際化,是沒有問題的。但就人文社會科學來說,就不一定了。因為人文社會科學是有階級性、利益立場、意識形態差異和政治差別的。雖然不同經濟基礎、政治制度條件下的意識形態、人文社會科學會存在一些共同的東西,但是不能否定中國與西方世界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本質差別,比如說民主、人權、自由、平等、博愛、公平、正義,等等,中國與美國的理解就有很大不同。如果片面強調國際化,把國際化理解為與西方接軌、看齊,這樣做能行嗎?
學術論文的引用率、轉載率的確是衡量其學術水平和價值的重要指標,但是如果主要以被收錄入世界三大引文索引的數量來判斷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論文的質量和水平,是不全面、不準確的。因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論文主要是以中文發表的,世界上能看中文學術論文的外國人很少,而且對于堅持中國特色、堅持社會主義、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學術論文,西方國家是帶有偏見的。所以,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論文在除了中國以外的世界上的引用率、轉載率、收錄率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不可能高。
為此,我認為,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國際化,應該是中學為本、西學為用,即中國化為本、國際化為用,積極借鑒人類文明創造的有益成果,洋為中用,或者說國際化為中國化服務。在學習、引進、吸收國外先進、發達、有利的學問、思想、理論,在形成、發展、完善自己的同時向世界介紹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人文社會科學,使自己的學問、思想、理論成為具有國際性的學問、思想、理論,這才是我們該走的路。
。ㄗ髡邽閲疑缈苹鹬卮箜椖俊爸袊I化的資源環境人口制約與新型工業化道路研究”首席專家、武漢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