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聚焦在作風建設上,即掃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四風”問題。為此,針對“四風”問題,我們需要對其思想根源、產生原因進行客觀分析,找到其癥結,進而把握抵制“四風”的主動性。
“四風”的思想根源和主要表現
“四風”問題由來已久,是群眾深惡痛絕、反映強烈的大問題,堪稱黨的肌體上的大“毒瘤”、大“頑疾”,有著深刻的思想根源和典型的表現形式。
形式主義脫離實際內容,極端地夸大事物的表現形式,實質是主觀主義、功利主義,思想根源是政績觀錯位,責任心缺失,主要表現是不務實效、擺花架子,好大喜功、嘩眾取寵,熱衷于“政績工程”“面子工程”;官僚主義是一種做官當老爺的領導作風,實質是封建殘余思想作祟,思想根源是“官本位”思想嚴重,權力觀扭曲,主要表現是高高在上、官氣十足,主觀武斷、強迫命令,脫離實際、脫離群眾;享樂主義是以追求物質至上的享受為目的,實質是革命意志衰退、奮斗精神消減,思想根源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扭曲,主要表現是貪圖安逸、怕苦怕累,崇尚享樂、不思進取;奢靡之風是指超越物質條件許可揮霍浪費資源財富,追求奢侈糜爛生活的腐朽墮落風氣,實質是剝削階級思想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反映,思想根源是理想信念動搖、精神萎靡不振,主要表現是講排場、比闊氣,拜倒在金錢女色面前,漫步于歌臺舞榭之上,沉湎于酒綠燈紅之中。
“四風”產生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我們黨在全國執政后,由領導革命的黨變成了長期執政的黨,自身出現了三個變化:一是身份地位發生了變化,二是依賴關系發生了變化,三是生存環境發生了變化。這些變化,導致一部分黨員干部忘記了權力的來源、忘記了人民的委托,變成了高高在上的官僚,使一些黨員干部對群眾出現了疏遠疏離,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依靠群眾的自覺性、服務群眾的主動性逐漸減弱。
其次,是市場經濟等價交換原則和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則”的負面影響。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以營利為目的的市場經濟交換方式和分配方式,在激發人們競爭意識和創造力的同時,也帶來了金錢至上、急功近利等不良影響,致使社會道德規范和價值取向受到嚴重挑戰,部分黨員干部對功利的追求大大超過對遠大理想的追求,他們把只能在商品交換和經濟領域里通行的等價交換原則挪用到政治領域和黨的活動中,導致了“權力金錢化”腐敗現象的滋生和蔓延。
再次,是封建主義“官本位”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我國是一個封建社會歷史很長的國家,封建主義官本位思想對人們影響深遠。由于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導致封建主義文化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官本位賴以生存的條件和土壤也依然存在。因而,官本位仍然會對一部分意志不堅定的黨員干部產生巨大影響。他們不是把手中的權力看成為人民服務的工具,而是看成謀取個人利益的手段。
掃除“四風”頑疾的關鍵
從“四風”產生的原因、思想根源和表現來看,根本問題在于遺忘了黨的性質和宗旨,背離了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因而,掃除“四風”頑疾的關鍵在于全黨要時刻牢記作為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的群眾路線。
黨的群眾路線包含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是從黨的性質、宗旨上講的,強調“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為誰立命、為誰謀利是一個根本性、方向性問題。我們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為人民服務寫在自己的旗幟上,融入全部奮斗實踐中。我們黨是無產階級先鋒隊,但先鋒隊只是人民中的一小部分,要實現自己的使命,就必須一切依靠群眾,始終以人民為靠山。否則我們的偉大理想只能成為空想。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毛澤東要求我們黨“要像和尚念‘阿彌陀佛’一樣時刻叨念爭取群眾”。
另一方面是從黨的基本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上講的,強調“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凡屬正確的決策必然是將群眾的意見集中起來、化為系統的意見,再回到群眾中去、使之成為群眾的行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這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即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從個別到一般、再從一般到個別的認識過程是一致的。人民群眾的實踐創造是黨的理論政策的源頭活水,深入群眾,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集中群眾的智慧,匯集群眾的力量才能推動黨的事業不斷發展。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特有的政治優勢,是我們黨的傳世之寶。各級領導干部只有時刻牢記黨的性質、宗旨和使命,牢牢掌握黨的基本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端正對群眾的態度,增進對群眾的感情,才能自覺遠離“四風”、抵制“四風”,進而在全黨逐步掃除“四風”。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共產黨應對執政風險和考驗研究”首席專家、浦東干部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