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歌一字一音的漢語言文字,天然地具有詩歌的節奏韻律之美、排列整齊的形式之美,使中國詩歌富有聲色雙繪、意境深遠的美學風范。
趙敏俐教授主編的2012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入選作品《中國詩歌史通論》,是其領銜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成果11卷本《中國詩歌通史》在理論上的概括與提升,也是他帶領的學術團隊對幾十年來中國詩歌史理論探討的全面、系統總結和新的建構,體現了新的學術理念,代表了當前中國詩歌研究前沿水平。
其一,學術視野宏闊,理論體系通變達權。《中國詩歌史通論》站在新時代的高度,突破了以往中國詩歌史理論只重闡述漢民族詩歌的舊式,從各民族詩歌多元融合的歷史現實出發,對中國詩歌作出了新的理性把握與系統總結。該書從上古歌謠、《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元曲,從當今的各種新詩到少數民族詩人用漢語及本民族語言文字創作和流傳的詩歌作品,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研究對象囊括了中國詩歌的各種形態;從中華民族的詩歌源起到20世紀末方興未艾的新詩,從漢民族詩歌到少數民族詩歌,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都為本書所引證,第一次將古今詩歌、漢民族詩歌與少數民族詩歌合為一體進行全景式分析。尤為可貴的是,該書立足于21世紀世界文化的視野,在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比較中,重新追尋中國詩歌發生的文化形態,對中國詩歌原典進行新的解讀,發現其民族特點,認識其在世界文學史上的獨特價值。
其二,思想認識深刻,理論闡述新穎透辟。該書主要運用藝術生產的理論,以“通古今之變”與“觀中西之別”為詩歌史觀,來把握中國各歷史時期詩歌發展的基本脈絡,說明中國詩歌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及其對世界文學所作的杰出貢獻。在“通古今之變”中,把中國詩歌的發展變化與中國歷史文化的變遷緊密相連,認為中國有三次重大的歷史文化變遷,第一次是殷周之際的革命,第二次是秦漢封建帝國制度建立,第三次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以“三大變遷”作為中國歷史重大演變時段的起點,不僅厘定了中國詩歌重大變遷的脈絡,而且這一新提法,對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也有重大的學術意義。在“觀中西之別”中,論者認為,中華文明是比肩于西方文明的另一種人類文明形態,中國詩歌有著獨特的發生之源,有著人類特有的藝術體認。中國詩歌一字一音的漢語言文字,天然地具有詩歌的節奏韻律之美、排列整齊的形式之美,使中國詩歌富有聲色雙繪、意境深遠的美學風范。而各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更造就了中國詩歌內容的博大兼容與體式的豐富多彩。這一切,正是中國詩歌最重要的民族特點。
除了以上兩個特點,該書還在充分吸收學界最新學術成果的前提下,突出各參撰者的學術個性,開掘新的研究領域,在對具體每一時代的詩歌史宏觀把握的過程中,可謂新見迭出。例如,論中國詩歌在先秦的文化發軔與多元生成、歌詩與誦詩在漢代的分流演化、文人在魏晉南北朝隋代詩歌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以盛唐詩為標志的唐詩史寫作模式、“五四”前后中國詩歌在變革與重建過程中的思考等,無不充分顯示了作者對詩歌史的研究深度與銳意創新意識。
(作者為廣州大學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