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人民大學梁樹發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論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批準號05&ZD039)已于2012年2月結項。
一、項目原定研究計劃的執行情況
在申報該課題時,社會建設概念剛剛提出,究竟應該如何理解這一概念,理論界還沒有一個明確的一致的看法。根據當時課題組對這一問題的認識程度,我們制定了以下研究思路:
第一部分:基本理論。首先是對“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社會建設”和“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等概念的涵義給予明確的解釋和規定。理清同經濟、政治、文化一起構成“四位一體”這一總體的一個方面的“社會”與作為“四位一體”這一總體的“社會”的邏輯關系。在此基礎上,對“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等概念作出正確的理解和解釋。
第二部分:對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論述、列寧、斯大林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論述、毛澤東思想中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思想、鄧小平理論中的社會主義建設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社會主義建設思想,分別進行深入的考察、研究,把其當作一項開拓性、奠基性的工作來做。通過科學、嚴謹、深入的研究,對馬克思主義發展的上述階段中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各具體形態作出科學的概括。
第三部分:在搞清楚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與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之間的關系的前提下,著重探討現階段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基本內容和實際步驟,深刻認識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意義及其與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關系,深刻認識科學發展觀對于現階段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根本指導意義。
課題組在研究中,對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本質和內容的認識不斷明確,形成的一種基本看法和思路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民生工作是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核心,或者說是它的基本內容。因此,本項目最終以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和社會管理六大內容為主線來展開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思想的研究。
二、成果的主要內容、研究方法和重要意義
(一)成果的主要內容
該成果的主要內容由六部分組成:導論;第一編,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第二編,列寧主義中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第三編,毛澤東思想中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第四編,鄧小平理論中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第五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
導論,我們循著理論、歷史和現實相統一的思路,從理論淵源的角度闡述了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概念和理論提出的邏輯必然性;從歷史經驗教訓的方面闡述了提出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歷史必然性;從中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世界發展的經驗現實中闡述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系統論述。馬克思認為,社會是一個活的有機體,它由相互聯系的多個系統和多種要素構成,具有一定的結構與功能,按照一定的規律而變化。社會是由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構成“四位一體”。社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是指上述“四個要素”的統一,泛指人類社會活動、社會生活的全部內容。狹義的社會是指“四位一體”社會大系統中的社會子系統,它是指經濟、政治、文化之外的廣泛的社會活動、社會生活領域。依據社會的廣義和狹義的區分,社會建設也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分。廣義的社會建設,指整個的社會建設,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狹義的社會建設,則著重于與經濟、政治、文化并列的社會生活子系統的建設與治理。它大體包含社會價值整合、社會制度(體制)建設、社會組織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等方面,在社會實際生活層面,它則表現為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和社會管理等民生問題的解決和民生建設。
第一編,主要闡述了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馬克思、恩格斯根據他們所揭示的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對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作了原則性的說明和預測。關于物質利益問題的論述是他們創立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起點;他們批判了資本主義“把人訓練成機器”的教育本質,提出了共產主義社會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造就全面發展的新人的思想;在揭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他們形成了社會主義社會普遍就業的思想;在批判地繼承空想社會主義者的關于未來社會收入分配理論的基礎上,他們通過對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關于這個問題的批判,全面論述了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原則和社會主義初期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論;他們批判了資產階級國家社會管理職能的有限性,提出了以人民為主體的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管理原則和共產主義自由人聯合體的管理模式;他們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保障制度的批判,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保障資金的剩余價值來源本質,對未來社會的社會保障作了科學的設想;他們的思想中還有著豐富的關于科學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的生態思想。
第二編,主要闡述了列寧主義中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列寧領導蘇聯人民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創了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新時代,在把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思想運用于俄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許多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國家推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新思想和新觀點:教育在整個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基礎作用;將社會主義勞動就業制度的建設,作為蘇維埃俄國實現革命完全勝利并繼續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任務;將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權益提高到關系社會主義興衰成敗的高度;初步探索了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價值追求、以國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社會保障模式;提出要由“奪取俄國”轉變為“管理俄國”。列寧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思想和實踐具有探索性、開創性和示范性,成為社會主義國家推進社會建設的寶貴經驗。
第三編,主要闡述了毛澤東思想中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毛澤東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開創者,他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又經過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開創了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形成了具有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和實踐模式:提出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矛盾,要嚴格區分和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提出了以教育的普及和教育公平為原則,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以人為目的、以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為方針、教育者首先受教育為理念、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為途徑的社會主義教育發展模式;提出了按照統籌兼顧的方法和按勞分配的原則,實現社會公平的社會主義分配思想;以憲法為根本保障,以“包下來”為原則,以解決就業、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穩定社會秩序和治理水患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以統籌“十大關系”為主題、探索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規律為途徑、為人民服務為目的的社會主義管理思想。由于社會主義建設尚處于初級階段,缺乏一般社會建設的經驗,更缺乏社會生活建設、民生建設的經驗,所以毛澤東的許多探索雖卓有成效,但他的許多好的思想沒有能夠充分展開。
第四編,主要闡述了鄧小平理論中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思想。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果斷地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道路,形成了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認識。具體地講,他提出了“三個面向”的教育發展戰略和教育必須與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的教育發展原則;通過加快經濟發展和發展多種所有制來擴大就業的社會主義就業思路;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的、以先富帶動共富的社會主義分配理論;以實現社會公平為目的的社會保障體系;以計劃生育國策為導向的醫療衛生思想;以改革為特征,破除傳統管理體制種種弊端,和以社會效益為衡量標準,從國家領導體制的高度建設的社會管理思想。
第五編,主要闡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叭齻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時期關于中國如何發展的理論創新,包含著豐富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思想,成為科學發展觀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直接思想來源!叭齻代表”重要思想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思想的論述,具體包括:教育是具有公益性、先導性、全局性、基礎性的基礎設施,要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做好下崗失業再就業工作為重點,統籌深化改革和擴大就業關系的就業模式和體制;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失業保險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鄉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事業和農村養老、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以預防保健為主,中西并重,全社會積極參與的愛國衛生運動和群眾體育運動模式;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為主要內容,以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為主題的社會管理思想。
(二)成果主要運用的研究方法
第一,邏輯與歷史性統一的方法。我們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論述放到特定的歷史環境中理解,既不苛求古人,也不對他們的思想根據現實需要做無根據的拔高,貫徹了實事求是的原則;
第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法。我們的研究是為了理解現實和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實際問題,而不是做文章。我們特別注意與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際相結合,與我們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相結合。注意發現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一般規律,同時也注意發現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建設的特殊規律;
第三,抽象與具體相結合的方法。我們注意對世界社會主義和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實際的研究,學會從具體的社會事實中發現本質的、穩定的、規律性的聯系,把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經驗上升為理論,從而發現馬克思主義的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基本原理。
第四,比較的方法。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各個階段的發展是一脈相承的,同時也在馬克思主義思想史的研究中貫徹“差異原則”,即發現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各階段在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方面的獨特形態。
(三)成果的重要意義
通過該課題的研究,對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內涵、特征、過程、規律,對馬克思主義在這一問題上的基本理論、觀點有了一個清晰的把握,從而對于我們正確理解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戰略思想和目標,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指導和理論支持。
同時,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論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問題的研究,就其本來性質來說,不是一項純粹學理性的研究,而是一個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研究。它將直接惠及我們今天正在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直接惠及關于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直接惠及以民生為重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同時,對于我們認識和總結包括中國在內的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經驗和教訓,也具有直接的現實的意義。
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理論是一種重要的思想資源,它不僅為我們正確地理解和把握科學發展觀,也為科學發展觀直接指導下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發展和體系建構提供理論依據,為正在開展的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從而也為在新的歷史時期從一個特殊角度推動和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提供了可能。
三、尚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根據我們在研究中接觸到的實際問題,有些內容并不能全部反映在項目研究成果中,因此,項目是按原定計劃完成了,但是有些問題還需要我們接著進行深入的研究,比如:
1.對于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內涵,學術界實際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哲學界對于這一概念的理解,可能不同于社會學界、政治學界和管理學界對于這一概念的理解,如果說這種理解的學科的差異性是正常的話,那么有的學科對于這個概念的科學性、合理性的懷疑與否定,就是值得注意的了。
2.對于在斯大林領導下的蘇聯的那一段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實踐如何估價、對斯大林的有關論述如何評價,這是本項目的研究沒有涉及的內容。對于蘇聯和其他現實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理論和實踐,應成為我們進一步研究的對象。
3.本項目主要是從馬克思主義思想史的角度,對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歷史傳承,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各階段的具體理論形態作的一個呈現,因而主要是一個理論層面的東西。而關于這些科學的理論如何根據現實的實踐進一步發展,以及它的合理的現實的內容如何轉化為現實的實踐,即對于它的途徑、機制的探求,還是我們面臨的迫切任務。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