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浙江大學楊萬江、 顧益康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科學內涵、支撐體系和政策選擇研究”(批準號08&ZD014)已于2012年9月結項。
1. 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根據我國基本的國情、農情和民情,從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國際化加速推進的新形勢出發,準確把握我國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新階段,正處于消除城鄉二元結構、開創城鄉發展一體化新局面重要時期以及進入加快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關鍵時刻的這一時代特征出發,通過系統地回顧總結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實踐探索,借鑒國際上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經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深入研究和探討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科學內涵、支撐體系與政策選擇,對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出更加全面的分析、科學概括和系統闡述。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關鍵在于對中國這個發展中大國的基本國情的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在科學分析和遵循世界現代農業發展一般規律的基礎上,研究揭示了我國在農業現代化發展中的特殊規律性,為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又好又快地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深刻的現實分析,同時這一研究也豐富和發展了世界農業現代化理論和當代發展經濟學關于農業發展的理論。
2. 研究成果的主要內容
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任重道遠,對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規律性的認識也亟待進一步深化,圍繞借鑒國際經驗教訓和如何又好又快地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科學內涵、支撐體系與政策選擇作簡要介紹。
2.1 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是世界第四種模式
(1)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與世界農業現代化三種基本模式。黨的十六大作出了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新決策,明確了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三化”同步的新思想和新路徑,開啟了加快建設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新時代。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我國農業發展雖歷經曲折,但仍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以占世界不足7%的耕地解決了占世界20%人口的吃飯問題,為13億多人的生活總體小康提供了重要食物保障,為國家經濟社會現代化順利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在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改革、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農業科學技術的創新、農業機械裝備的改良以及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進步,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升。中國農業的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進步,不僅有力地支撐了我國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和國家現代化建設,也對世界農業現代化和世界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通過對世界近200個國家研究發表,現代化農業一般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但也因國情國勢不同可以概括為比較成功最為典型的是“大國大農”的美國模式、“小國小農”的日本模式和“中間型態”的西歐模式(法國模式)。
(2)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是世界農業農業現代化第四種模式。我國是世界重要的農業大國之一,但又是一個人口特多、地域廣闊、人均農業資源極度稀缺的國家,我國的“大國小農”特征極為明顯。同時,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制度國家,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這些基本國情國體和民情決定了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不能照搬美國、日本、西歐等發達國家的道路模式,也不能重復世界許多已經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國家所走過的老路,需要把“大國小農”這一基本特征作為“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重要因素,也就是我國所走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既不同于以美國為代表的“大國大農”模式的農業現代化道路(世界農業現代化第一條道路),也不同于以日本為代表的“小國小農”模式的農業現代化道路(世界農業現代化第二條道路),還不同于以法國為代表“中間型態”模式的農業現代化道路(世界農業現代化第三條道路),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實際上就是一條“大國小農”模式的農業現代化道路,這也許是世界農業現代化的第四種模式和第四條道路。
2.2 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科學內涵
把握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科學內涵,就是科學認識農業現代化的含義性與數量性,準確把握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實質與價值認識,實現對農業現代化科學認識的基本含義與表現意義相統一,綜合表現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共同性與價值性的綜合表現,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統一性與特征性進行科學概括,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必須在遵循共同規律基礎上有創新有發展。
(1)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基本含義。現代化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持續而深刻的社會變遷,是以科技革命和制度創新為根本動力,工業化、城市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互動并進,不斷推進經濟、科技、社會、政治、文化、組織與管理制度等各個方面達到現代發展水平的變遷過程。農業現代化則是在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現代化進程中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促進農業生產力水平不斷提升和農業制度不斷創新的一個持續而深刻的變化進程,是適應經濟社會總體現代化持續而深刻變化的發展過程。我國經歷了五千年農業文明歷史,農業進步在歷史長河中歷經輝煌而在近代和現代卻落后了,農業追趕式發展、跨越式前進時不我待。遵循世界農業發展基本規律,學習發達國家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經驗,汲取西方國家的教訓,科學認識我國國情、國體、國勢和民情,準確把握我國農業、農民和農村發展條件與水平狀況,認清我國農業的歷史使命,發揮優勢與克服劣勢并舉,因國因地制宜,走出一條又好又快、全面提升農業水平與實力的發展路子。
(2)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價值意義。概括起來,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現實意義和實際價值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一是不能依賴國際市場其他國家而實現糧食基本自給,必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二是適應國民生活需求不斷提高和多樣化的需要,通過農業現代化保障農產品有效自給。三是根據農民生產生活和新農村建設的需要,通過農業現代化不斷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四是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多方面需求,通過農業現代化而與國家現代化總體發展、與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相適應。五是與進一步改革開放相適應,通過農業現代化探索與之相適應的農業發展體制機制,保障農業這個弱質產業健康發展。六是在全球化加速推進條件下,通過農業現代化和利用國際先進經驗,縮小中國農業差距并提升中國農業國際競爭力。
(3)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基本要求。如何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并非唯一,而實現的手段卻具有一般意義。這就是按照系統思想與科學發展觀要求,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改革農業經營方式,改善農業基礎和農田水利條件,依靠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機械裝備水平,健全現代農產品物流與市場流通機制,增強農業社會化和組織化程度,提升農業管理信息現代化和農民綜合素質能力,以不斷提高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生產效率為要求,以農業土地產出率、農業科技貢獻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為主要標志,實現農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有機統一,實現現代農業生產力水平與先進農業生產方式協調發展。
2.3 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總目標與區域差異化發展方向
(1)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總目標。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根本目標,就在于必須確保實現提高農產品有效供給能力和農民務農增收致富相統一。作為有13多億人口的超大國家必須確保國家大宗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的基本自給,這是大國農業與小國農業的根本區別點之一。同時,中國還要使數億農民依靠農業增收致富,過上幸福生活。而我國目前又不具備像日本這樣可以通過政府高額補貼、農產品的高價格來實現農民的高收入。因此,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必須使現代農業成為具有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的高效產業,使農業勞動者能夠實現增收致富,能夠獲得與其他產業勞動者大體相當的收入,也讓務農成為有尊嚴、有體面的職業,走出一條農業綜合能力提升與農民務農收入同步提高的高效農業新路子。
(2)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目標模式。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目標模式是走高效生態農業之路,就是以保障綠色安全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農業勞動者增收致富為雙重目的,以集約化家庭經營和產業化合作經營相結合的新型雙層經營體制為基本經營制度,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三力并重”為核心目標,以技術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和生態環保型“三型兼容”為技術路線,兼有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三高特征”的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這一模式既不同于偏重高投入高產出的石油農業,也不同于偏重維護自然生態平衡、放棄高投入高產出目標的自然生態農業,它既體現了現代農業的普遍特性,又反映了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的特殊性。
(3)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區域差異性。根據我國地域極其廣闊、地形地貌多種多樣、經濟發展很不平衡、農林牧漁主產區分布各異等特點,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實踐中,不能采取一刀切、齊步走的思路和方法,必須考慮到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和對傳統農業改革的程度不同,也必須認識到農業現代化是一個梯度推進、漸次實現的過程,必須分地區、分產區、分階段、分層次推動建設,走出一條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梯度推進、優勢凸顯的差異化、特色化的農業現代化分區發展新路子。按照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分地區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思路,總體上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不同,實行差異性梯度推進的戰略。要按照黨的十六大提出的我國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205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要求,努力在2050年全國四大區域都能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建設目標。同時根據東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現代農業基礎條件也相對較好的實際以及直轄市、各省會城市的郊區經濟社會條件也比較好的現實,明確提出東部地區、東北地區應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同時,要對作為主農區的中部和生態屏障的西部的農業現代化都要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努力縮小它們與發達地區的農業現代化差距,在2050年之前也能實現農業現代化。
(4)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要因地制宜分類發展。一是對于平原農區,要著力提高農業產業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園區化、水利化、機械化和產業化的水平,努力提高大宗農產品的商品率、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使平原農區成為我國糧食和大宗農產品供給安全的最可靠的現代農業生產基地。二是對于丘陵山區,必須走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的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科學跨越的發展新路子。三是對于城市郊區,要通過發揮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機制優勢,著力提高農業的投資力度,努力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農產品的優質化率和發揮現代農業的多種功能等方面凸顯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特色。四是對于草原牧區,要把退耕還草、減牧養草與畜牧產業的集約化、產業化、現代化結合起來,把生態移民與草原的保護結合起來,實現畜牧業的發展與草場承載能力的提高相協調。五是對于沿海漁區,要努力走出一條漁業資源持續恢復、漁業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和漁業集約化、產業化發展水平同步提高的現代漁業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
2.4 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支撐體系與政策選擇
(1)建設中國農業現代化支撐體系。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事業,正處在世界經濟社會格局加劇變化和國內現代化建設事業走向深入的發展時期,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必須要有最為基礎和十分堅實的支撐體系,結合遠期目標與近期發展的緊迫性,如何走好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應著重建設九大支撐體系。一是構建集約化家庭經營與產業化合作經營相結合的新型農業雙層經營體系,二是構建主導產業集群化與三次產業融合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全產業鏈體系,三是構建農業園區化設施化與水利化生態化相結合的新型農田基礎建設體系,四是構建產學研一體化與農科教一體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五是構建農業信息化智能化與機械化工廠化相結合的農業現代裝備設施體系,六是構建綠色安全性與高品質質量相結合的新型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七是構建組織化物流化與規范化有序化良好結合的新型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八是構建資源合理利用與環境科學保護相結合的新型農業資源環境保護體系,九是構建政府有力的政策支持與有效的法律保護相結合的新型農業政策法律體系。
(2)戰略政策的總體方向。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政策方面是要按照執政為民重“三農”、以人為本謀“三農”、統籌城鄉興“三農”、改革開放促“三農”、科技教育強“三農”、求真務實抓“三農”的理念和規律性,遵循在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三化”同步推進的根本要求,建立有利于“三化”同步發展的體制機制,深化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為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順利推進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和發展機制。
(3)著力完善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政策選擇。政策制定并非一朝一夕和一成不變,尚需要在一些重要方面改革和進一步完善一些重大政策,主要從九個方面提出政策選擇方向和著力點。一是建立工業化城鎮化水平提升與務工經商農民同步市民化的機制與政策,二是建立農業勞動力減量提質與農業資本有機構成同步提高的機制與政策,三是建立農地經營集約化與農轉非土地增值由“三農”共享的機制與政策,四是建立現代農業產業的社會化投資與社會化服務互促共進的機制與政策,五是建立農業生產流通方式與城鎮農產品消費需求變化對接的機制與政策,六是建立城鄉一二三產業融合與現代農業產業結構優化互動的機制與政策,七是建立城鄉公共財政均等化與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相適應的機制與政策,八是建立以集成創新導向與增強現代農業發展原動力相匹配的機制與政策,九是建立以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與確保農民權益制度共生互動的機制與政策。
3. 研究成果的價值與影響
本研究歷時3年多時間,通過大量實際調查和對國內外與地區間的比較分析,以現實和問題導向開展研究工作,取得了比較豐碩的研究成果。
本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在實際應用中產生了巨大影響,獲得有關部門和各級領導批示的成果5項。調研報告分別獲得溫家寶總理、農業部部長、浙江省委書記、浙江省省長和四川省省長與浙江省副省長多次批示和充分肯定,農民日報也給予了報導,在實踐中產生了良好效果。
在理論與方法上取得了多方面創新性成果。主要包括:(1)創造性地提出“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是世界農業現代化的第四種模式。比較系統地分析了世界農業現代化發展情景,以“國情國勢”與“農情民勢”為主要參照系,首次提出了世界農業現代化模式的“大國大農”美國模式,“小國小農”日本模式和“中間型態”法國模式,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可能成為世界農業現代化道路中的第四種模式。(2)對“三化”同步思想的理論分析與同步程度的量化研究方法有新的突破。在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研究中,重點分析了“三化”同步思想的理論價值與理論闡述,并首次對我國“三化”同步程度及其差異性開展量化方法探索,在農業現代化研究的理論與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創新意義。(3)在農民參與農業現代化建設分析中首次開展全國農戶大樣本調查并得出了一些有價值的研究結論,對于發揮農民作用更好更快地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4)研究內容較為豐富。首次系統性地闡述并全面分析了“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科學內涵、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目標、戰略方向、支撐體系與政策選擇,豐富了農業現代化研究內容。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