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種理想社會狀態(tài),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奮斗目標,具有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基本特征。按照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至少應包含五個方面的內容,即個人身心之和諧;人與人、人與社會之和諧;社會各階層之和諧;人與自然之和諧以及國家與外部世界之和諧。這五個方面既有密切的內在邏輯聯(lián)系,又有各自的理論體系,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除了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還需要大力汲取古今中外社會建設思想中的精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中”“和”思想,就是值得汲取的精華之一。
“中”“和”在我國古代典籍中屢見不鮮,分別指行為尺度的適中和事物狀態(tài)的和諧,它既是一種方法論——以“中”為手段、以“和”為目的,更是一種世界觀——“致中和,天地為焉,萬物生焉。”“和”的概念似乎好理解,而“中”的概念需要從靜和動兩個方面去解讀。以靜態(tài)概念的形式出現(xiàn)時,“中”指凡事應有一個適當?shù)摹岸取保^這個“度”,就是“過”,沒有達到一定的“度”,就是“不及”。這就是《論語》《中庸》等書所說的“過猶不及”。意味著只有在建立了對外部世界的理性標準和價值判斷體系之后,人們才有可能客觀理性地認識外部世界,達到“和”的結果。作為動態(tài)概念出現(xiàn)時,“中”則指人們可以根據(jù)外部世界的變化對自己的心態(tài)、行為、策略進行調適,即傳統(tǒng)儒家依據(jù)《周易》的謀略思想提出的“時中”,意指只有根據(jù)外部世界的動態(tài)變化對自己的心態(tài)進行恰當調適,人們才能實現(xiàn)內心世界的再平衡,從而達到“和”的目標。無論是靜態(tài)之“中”還是動態(tài)之“中”,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和”。
“中”“和”思想不僅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寶貴財富,而且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內在要求有著諸多共通之處,能夠為今天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和方法論支持。
“中”“和”思想能促進個人身心之和諧。在人、社會、階層、自然、國家這幾組關系當中,人自身的和諧是基礎,作為社會單個個體的人如果不能實現(xiàn)自身身心之和諧,要實現(xiàn)其他幾個層次的和諧是很難的。當今社會進入了一個利益交織、交鋒、交融的特殊歷史時期,個人在復雜多變的利益格局之下受到的沖擊前所未有,形形色色的社會現(xiàn)象和社會問題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每一個個體。在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潮的刺激下,在獵奇、求變、從眾等社會心理的影響下,人們難免產生諸如狂躁、焦慮、叛逆等負面心理情緒,內心世界的不和諧不斷加劇并陷入惡性循環(huán),最終導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fā)生扭曲,歸根結底,這是人們不能秉持“中”“和”理念理性看待外部世界、看待他人、看待自我的結果。此時,秉持“中”的思想尤為重要,在“中”的理念指導下,人們就能夠有一定的標準,并用理性的思維方式進行價值判斷,形成對外部世界客觀的看法。更加重要的是,“中”“和”思想能夠幫助人們實現(xiàn)心理再平衡,消解負面情緒,形成健康向上的思維模式。如果能夠以“中”“和”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我們就能夠從歷史發(fā)展進步的時空背景中進行價值判斷,不失之偏頗,不做牢騷者、埋怨者,而是成為理性健康社會秩序的推動者、建設者和促進者。
“中”“和”思想能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之和諧。馬克思曾經指出,人是社會屬性的概念,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這是人和動物之間的根本區(qū)別,也就是說人是生活在社會當中。生活在社會當中,就面臨著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處理,實質就是人對社會的一種適應。個人作為社會這張關系網中間的一個節(jié)點,他受到的力的作用絕非單向的,而是與其發(fā)生關系的各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個人在處理各種外部力量的關系時,只有將它們維持在一個平衡狀態(tài)當中,才不會出現(xiàn)某些方面力量過輕,而另外一些力量過重的情況,個人這個社會關系網的連接點和受力點才不至斷裂,人與人、人與社會方能和諧相處。以家庭倫理關系而論,父子、兄弟、夫妻、婆媳之間的關系是紛繁復雜的,處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過于嚴厲固然會令親情淡薄,但是失之于寬也將讓家庭成員之間缺少足夠的尊重和敬意,家庭就會缺少和睦的氛圍。因此在處理家庭成員之間關系時,就要以“中”的思想作指導,在寬嚴之間把握一個合理的度,如此,不僅可以實現(xiàn)家庭成員之間利益的合理分配,更能做到情感的有機協(xié)調,這樣才能實現(xiàn)親情和睦、家庭和美。
“中”“和”思想能促進社會各階層之和諧。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的社會結構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在“先富”政策的推動下,一部分人享受了改革發(fā)展的紅利,成為利益既得者;相反,在改革的陣痛當中,也有一部分人成為改革時代的利益受損者。不同階層在維護自身既得利益和預期利益的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矛盾和沖突不斷加劇,嚴重影響了社會的健康發(fā)展。正確處理各階層關系,促進各階層和諧共處,成為一個新的時代課題。而傳統(tǒng)“中”“和”思想可為我們正確處理階層關系提供有益啟示。對既得利益階層來說,秉承“中”“和”理念意味著要盡力克制自己的欲望,避免“官二代”“富二代”弄權、炫富的現(xiàn)象,改變?yōu)楦徊蝗省⑹褟娏枞醯男蜗螅鲃幼鼍S護社會秩序的健康力量。對于利益受損者來說,遵循“中”“和”思想就是要尊重先富者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認識到這是改革發(fā)展所必然經歷的歷史階段,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現(xiàn)存的具體利益沖突是暫時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利益格局將逐步得到優(yōu)化。從而消除對立情緒,化戾氣為祥和,讓社會生機勃勃,融洽和諧。
“中”“和”思想能促進人與自然之和諧。人與自然是共生關系,我們所面對的現(xiàn)實世界,就是由人類社會和自然界雙方組成的矛盾統(tǒng)一體,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是人類在處理同自然界的關系時,往往不能把握好度,經常過度索取,破壞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這樣就容易招致大自然的報復。恩格斯曾就此告誡過人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近年來,屢屢出現(xiàn)的氣候、地質等自然災害就證明了這一點。傳統(tǒng)“中”“和”思想昭示我們,人類要將自己作為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能凌駕于自然界之上,尤其不能對自然界抱著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索取態(tài)度。只有如此,才能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把握好度,實現(xiàn)“天人合一”,既有限度地利用自然資源,同時也回饋和保護自然,促進人與自然之間建立良性循環(huán),形成良性互動,讓人類在自我發(fā)展當中給子孫后代留下綠水藍天。
“中”“和”思想能促進世界之和平。和平與發(fā)展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但在西方外交思想占據(jù)著主導地位的傳統(tǒng)外交關系領域,這一美好愿望卻難以實現(xiàn)。二戰(zhàn)結束后不久喬治·凱南所倡導的“遏制政策”以及上世紀90年代亨廷頓提出的“文明沖突論”等西方代表性國際關系理論,無不帶有濃厚的零和思維,不僅不能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矛盾,反而只會導致無休止的領土爭端、宗教矛盾、民族問題以及價值觀沖突,這是二戰(zhàn)以后國際紛爭不斷的重要原因。傳統(tǒng)“中”“和”思想可以為我們提供一種處理國與國關系的新思維,奉行傳統(tǒng)“中”“和”理念,就會尊重文明發(fā)展的多樣性,尊重其他國家的文明成果,尊重各國的歷史文化傳承和所處的歷史發(fā)展階段,不將自身的發(fā)展方式強加于人。對相互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采取理解和包容的態(tài)度,處理國際爭端時有理、有節(jié),最終達到和而不同、平等協(xié)作、共同發(fā)展、互利共贏、和諧相處。
總之,傳統(tǒng)“中”“和”思想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大的理論啟示和實踐指導意義,值得大力挖掘和弘揚。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與“和”思想研究》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