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開國教授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最終成果《公羊學發展史》,作為2012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入選作品之一,已于今年3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從翔實的第一手資料出發,以公羊學的發展史為經,以公羊學理論內涵為緯,經緯交織地剖析了公羊學的歷史演變。全書將公羊學的發展分為形成、興盛、成熟、衰落、復興、嬗變六個歷史階段,揭示了公羊學在不同階段的境遇、理論內涵與特點。該書篇幅浩瀚,蔚為大觀,宏觀上包容縱覽自先秦至近代長達兩千余年的公羊學發展全過程,微觀上深入細致地探討了這一歷史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公羊學家的公羊學思想,是一部具有開拓意義的公羊學通史。
首先,脈絡清晰與注重學理相互輝映。該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透徹闡釋了公羊學的源與流、不同歷史時期的理論特質和代表人物,內容豐富,重點突出,主線脈絡清晰。作者特別注重學理的梳理。例如,在比較漢代董仲舒與何休的公羊學理論之后提出,董仲舒是與現實政治密切聯系的公羊學者,注重王道的政治關懷,帶有神秘化的色彩;何休的貢獻則是在理論上作出系統總結,但卻導致了春秋公羊解釋靈活性的喪失。如果說公羊學理論體系的結構分析是在橫斷面的靜態中進行的,那么公羊學理論的過程探索則是在縱斷面的動態中進行的,作者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準確地論證了公羊學說是與政治聯系最為緊密的經學學說,一部公羊學史就是一部古代經學與政治的詮釋史。
其次,高度綜合與深度分析相得益彰。該書不僅在前言中對公羊學的六個歷史階段作了總體概括,每章之前還有簡短的“概說”,對每個歷史時期公羊學的思想特點及其社會背景作了提綱挈領式的解說,多角度、多層次地彰顯公羊學發展、演進的規律。例如,在探討董仲舒的公羊學思想時,就注意到了當時經學派別的學派之爭,即漢宣帝時的公羊學與谷梁學之爭,從而深化了對董仲舒公羊學思想的研究;在論證清代諸家公羊學者的思想時,注重追述了他們與考據學的淵源關系,透視出深邃的哲學底蘊,使宏觀與微觀的結合貫穿于全書每位公羊學家中,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有血有肉、內容充實的公羊學發展史。
再次,歷史觀感與新意迭出互見其妙。在古代經學史上,幾乎所有的公羊學者都標榜自己是圣人之道的發明者。可是,他們的觀點并不完全相同,有的互相對立、彼此指責,有的甚至肢解公羊學的重要理論,爭論不休,從而在公羊學的延展史上留有一些懸案或者有待商榷的問題。作者則通過對卷帙浩瀚、紛繁雜駁的公羊學著作和資料的收集、梳理,作出了嚴謹細致的考辨。例如,提出《公羊傳》為齊學《春秋》先師的共同成果,準確的命名應該是《齊春秋》;并用文王之正的核心觀念,貫穿《公羊傳》的整個思想詮釋;認為董仲舒的公羊學思想最具時代意義的是其以改制說替代儒學的革命說,奠定了公羊學的主要思想內容與經學詮釋的重要方法論。又如,強調清代公羊學的理論復興,有一個從重大義到重微言的發展過程,劉逢祿等人復興的主要是東漢何休的公羊學,且帶有乾嘉漢學的學風影響;龔自珍、魏源的公羊學沒有梁啟超所說的以經議政的內容,但他們是從劉逢祿到廖平、康有為過渡的中介;而廖平、康有為的公羊學才真正回復到西漢的董仲舒,盡管廖平迷信孔子與孔經,康有為則利用孔子改制說,但二人的經學都帶有將理論與現實相結合、古今中西融合的特點,反映了經學的終結。這些觀點,都體現出作者以哲學的力度和史學的厚度,對兩千余年公羊學作出的實事求是的回答。最有學術價值的是作者通過博考歷史文獻,細考歷代爭議,對歷史上的班固、何休、范曄、郝經、章如愚、阮元等人及近現代的梁啟超、錢穆、馮友蘭、徐復觀等學者的一些看法提出了商榷意見,代之以理據充分的新解,均發前人所未發,成為引人注目的學術亮點。
該書是一部開拓性著作,前無借鑒,難免出現某些不足和疏漏。比如,有的章節關于某個特定問題的論述,似乎過于簡略;引述某些觀點時還有待作進一步的辨析,這樣將顯得更為豐滿與完善。總之,瑕不掩瑜,《公羊學發展史》是經學史研究中極具探索性、開拓性的成果,有利于我們深化對傳統經學特別是公羊學的認識,對當前傳統文化的研究與創新也具有重要價值。
(作者為復旦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