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經濟學研究偏重于思想,而技術性方法比較欠缺。因此,從這個角度看,轉型過程中出現一些矯枉過正的苗頭,偏重于技術性的方法,盡管不可取但也是可以理解的。問題在于,把傳統研究等同于思想探究,把現代經濟學研究等同于數學分析,這種誤解不僅在一些比較傳統的學者那里存在,也同樣在一些熱衷于技術方法的年輕學者那里存在,只不過表現方式不同。前者據此偏執傳統邏輯分析,后者則據此追求數學時髦。
追求數學時髦的一個外在表現是,一些研究者濫用數學工具,生搬硬套現代經濟學模型與方法,以工具的新穎掩蓋思想的貧乏。在這種情況下,以數學方法為表現形式的學術研究逐步獲得了話語霸權,一些具備這種學術能力的學者掌握了學術話語權,部分地壟斷了學術資源。而這種話語霸權首先是通過學術期刊獲得的,反過來,學術期刊作為學術資源又為這些學者所利用。為此,應當清醒地認識到,當今經濟學研究存在的思想性與技術性的關系問題,是涉及中國經濟學發展未來走向的重要問題,學術期刊應該有所擔當,應該發揮規范學術風尚、引導學術方向的功能。
如果說,在中國經濟學轉型的前期,學術期刊一定程度上可以寬容技術凸顯而思想貧乏的傾向,那么,隨著經濟學轉型進入后期發展階段,學術期刊的態度應該有相應調整,不僅不能一味遷就,還應當堅決反對沒有思想的“技術游戲”。
具體來講,學術期刊對于有思想火花的文章不能一棍子打死,而要多一點耐心,給作者多一點時間,鼓勵他們做進一步的學術加工提煉,并倡導合作研究,使其既具備深刻而新穎的思想,又能嫻熟地運用現代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術期刊應當發揮自己的優勢,著力把學術期刊辦成思想性與技術性融通的學術平臺。與此同時,無論是作為專家學者,還是作為學術期刊,我們需要以現代學術方法對思想火花進行砥礪,使之升華為嚴謹的學術理論,從而使其能夠“燎原”于社會實踐。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經濟評論》執行主編、武漢大學教授)